赵胜山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百色起义红色歌曲是指百色起义前后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传唱的革命歌曲,它反映了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百色学院作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在广西区内高校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经典艺术传播与推广,尤其在百色起义红色歌曲的传播与推广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革命老区高校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推广”为广西教育厅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先后荣获2016年百色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通过对其在广西区内社区和高校中对百色起义红色歌曲的传播与推广进行分析研究,为传播红色经典艺术、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理论探索。
为更好的推广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活动,项目组成立“十九大展演宣传队”和“红色经典艺术进校园推广小组”,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传播红色经典艺术”为主题,于2017年10月至12月在广西区内社区和高校开展系列展演与讲座。
展演先后在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百色市田东县那恒红军村和百色市百色起义纪念馆开展演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和中共右江特委书记、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七军第二十一师政委陈洪涛的故乡,是88年前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红七军战斗过的地方;百色市田东县那恒红军村是1929年10月15日邓小平带领军械船和警卫部队、从南宁溯右江而上、第一次踏上右江土地的地方;百色市则是“百色起义”的诞生地。展演和讲座活动可以说是踏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用红色歌舞艺术来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讴歌崭新时代。
1.小组唱《我们为何这样穷》。歌曲描述了百色起义前壮族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地主反动阶级的控诉和憎恨。在旋律上采用古曲《苏武牧羊》曲调元素,歌词无言七句体,运用壮语演唱,演唱形式由男声独唱到女声独唱再到小组合唱,更加真切的表达了壮族人民对苦难生活的控诉。
2.表演唱《列宁岩讲习所》。1925年,右江农民运动领导人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在武篆镇巴学村北帝岩开办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这个后来被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改名为“列宁岩”的山洞,韦拔群在这里进行革命宣传。歌曲在旋律上采用东兰壮族山歌元素,歌词七言八句体,运用“嘞夫哈喂嗨”、“喂同志哪嗨”等特色衬词(句)。表演唱的编排,表现了壮族人民踊跃报名学习、参加革命的场面。
3.表演唱《我们下乡来宣传》。歌曲描述了宣传队手打竹板、下乡宣传革命思想的场景。在旋律上运用红水河一带壮族民歌元素,歌词七言十二句体,属“勒脚歌”,并运用大量衬词(句),如“沙(哗)啦啦的杨柳”、“呃喏杨柳沙啦西垒沙”。演唱形式采用穿插女声对唱和桂柳话打竹板说唱,更生活化的表达了轻快、活跃的宣传气氛。
4.独唱《右江驶来一条船》(歌伴舞)。歌曲描述了邓小平1929年10月15日第一次踏上右江土地、继而带领各族人民发动起义的场景。在旋律上采用壮族山歌元素,歌词结构大体为八言十句体,运用具有壮族山歌特色的“啦、咯、嘞”等衬字(词)。女声独唱加歌伴舞的编排,更加细腻的表现出壮族人民对邓小平到来的感激之情。
5.双人舞《会师》。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魁星楼,是一座和井冈山八角楼、延安宝塔一样见证革命的红楼。舞蹈表现了当年邓小平和韦拔群在魁星楼的第一次握手,也表现了革命先烈开展土地革命、并肩作战的历史场景。
6.群舞《赤色右江》。舞蹈描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右江地区声势浩大、组织有序的农民运动,以及红军北上后,农民赤卫队坚持斗争、誓死捍卫红色政权的革命场景。
7.表演唱《百色起义惊天地》(歌伴舞)。歌曲描述了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烈到右江地区发动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的场景。在旋律上采用壮族嘹歌音乐元素,歌词五言四句体,运用了大量具有嘹歌特性的衬字(词),如“哪的格哈”、“嘹啰”等。表演形式先由男声齐唱到女生齐唱再到小组合唱,并伴有舞蹈渲染,在形式编排上对起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进行了形象的表达和展现。
该项目系列展演与讲座推广活动,得到了光明网、新华网、广西新闻联播、广西日报、当代广西、桂林红豆网、桂林晚报、百色电台综合频道和右江日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15次报道,获得了人民群众和高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百色学院依托国家级培育项目、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在广西区内社区和高校开展百色起义红色歌曲的传播与推广,将红色经典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效果达到了最大化,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