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小洲 史晓庆 王 静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事业单位结构的调整、体制的转型,社会生活发展的多元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在应对外部环境带来变化的过程中,就会逐步对教职工提出新的更高、更细的发展要求。教职工面对新的竞争产生的压力,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也会相应的发生一定的变化,如若教职工对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不能快速适应,就会产生诸多工作困惑,有时在达不到新的发展要求就会对工作和个人前途产生疑虑,在体力上表现出严重透支,在精神、心理上表现出现厌倦、易怒焦虑和情绪低落等诸多问题,甚至还影响到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工作生活,最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自我心理期望值较高也是教职工产生心理压力的另一主要原因。随着经济水平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教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丰富,其需求层次也由基本的生理生存转向自我价值实现的层次,对获得平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追求自我提升和事业发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值,但对可能出现的主客观困难又预期估计不足,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当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定位与纷杂的家庭生活、现实情况等形成一对激烈的矛盾时,就会出现焦虑、悲伤、消极等不同的负面心理负担和压力,如不能及时倾诉和疏导,就会超出心理承受的范围,出现心理障碍,进而影响教职工自身健康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1]。
针对以上教职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学院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职工文化生活中开展多样化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拓展活动,指导教职工充实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使其保持均衡的心理状态。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所以应该加强教职工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发放心理健康知识的入门书籍、建立教职工图书角使教职工在面对巨大压力时,通过阅读寻求解脱自我的方法,引导教职工逐渐趋向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以及一种持续、积极、稳固发展的心理状态,教职工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以备作出良好的反映和应对。具体来说,应该使每位教职工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使教职工有充分的安全感的前提下,能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与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并保持动态均衡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引导教职工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并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学会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基本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和适时调整,如正确对待新常态下的学习行为、理解终身化学习理念,将学习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融入其中、娱乐其中,享受其中,并且着重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学习方向,聚焦专攻方向,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重视汇总和结果的产生和应用。同时较好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向上、向善、向前的引力,充满正能量,为同事和学生带来正外部性,缩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树立自我光环效应和能量品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的目的,提升他们应对各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在教职工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例如邀请心理协会相关专家以及心理专业老师等做专题理论培训,帮助教职工分析心理亚健康、心理障碍等存在的原因和危害等,启发他们、开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具体的方法,帮助教职工疏导心理压力。如宣泄法,就是为教职工提供正确的途径和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将心中的郁闷、不满等倾吐出来,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矛盾。再者还可运用代偿法,即让教职工此有所失而彼有所得,从而获得心理补偿。
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职工各类心理知识演讲比赛、心理沙盘游戏、朋辈交流等方式,引导教职工开启多元化、多途径的学习模式,把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兴趣来,使教职工做到理性思维、拓展视野、博爱智达[2]。
在教职工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前提下,举办多种专业化心理团体辅导活动,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项目,扩大活动覆盖面,满足不同职工的活动需求,吸引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以培养教职工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力。所谓的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3]通过充分发挥组织力,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不同层次的团体辅导训练,在增强职工社交、友谊的同时,增强职工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