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思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自1947年汤一介先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到2014年汤一介先生病逝,汤一介先生哲学学术生涯经历了67个年华。汤一介先生的一生与哲学相伴,其作品主要包含《在非有非无之间》、《我所认识的玄学》等等,在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下,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也有所差异,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特点,对当代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研究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哲学,感受哲学的魅力,对哲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基于认识世界的历史来看,从“认识”到范畴开始分析中国哲学史,而后逐渐形成“范畴研究法”[1]。基于汤一介先生的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中国哲学史需要从哲学史的理念、范畴以及主题等加以分析,探究当前中国哲学的特征以及哲学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世界发展期间所能够产生的重要价值。
汤一介先生在1963年论著《略论王弼与魏晋玄学》中针对于哲学的范畴加以分析,其认为哲学范畴对哲学史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体会世界发展工程的重要方式,能够感受到自然各类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汤一介先生认为,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特点予以分析,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2]。在明确了解中国哲学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学术研究的现状加以分析,且为后续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比如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一文中,汤一介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于“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讨论[3]。汤一介先生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加以分析,其分析内容突出表现在哲学的范畴、哲学的内涵以及丰富、促进哲学发展的相关途径等等。
20世纪90年代,汤一介先生逐步确定了更加明确的哲学观。汤一介先生认为,这些需要基于其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哲学问题”能够构建成为一整套体系,且基于其概念形成众多“命题”[4]。在方法学研究期间需要注重各个“命题”之间的关联性价值,进而为哲学史方法论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汤一介先生认为自身由于受到各类主观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但是希望自身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哲学史家。从哲学研究的视角来看,需要从哲学思想发展情况加以分析,融入更多时代精神内涵的元素。哲学家需要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且需要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思维发展现状,比如西方研究的现状等等。比如中国宗教、哲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等内容,针对于中国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内容加以分析,分析构建中国解释学的方法等等。比如汤一介先生所发表的《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等等文章中,均对中国解释学的内容与研究的重要性加以分析,对中国解释学的研究、哲学史的发展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史学科构建期间,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内容。比如汤一介先生便比较注重西方哲学史的内容,将“以西释中”的思想融入到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过程中,对其综合性哲学思维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于“为什么必须要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这一问题,其解释为“有的学科确实需要先学习人家的,而后建立中国特色的”。以西方哲学作为参照,能够应用已经成熟的哲学内容加以分析,且基于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进行内容的进一步探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哲学体系、中国解释学内容等等,“以西释中”思想在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汤一介先生指出,哲学研究期间切忌“拿来主义”,需要秉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在“拿来”的同时,也需要具备“送去主义”的精神。
汤一介先生的一生都在关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内容,且基于时代发展特点不断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改善不成熟或者错误的思想,自觉践行中国哲学史的解释学方法,且基于西方思想不断予以创新,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较大贡献。
[1]潘德荣.汤一介与“中国诠释学”——关于建构“中国诠释学”之我见[J].哲学分析,2017,8(02):150-159.
[2]干春松,潘宇.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汤家人——读汤一介先生《我们三代人》[J].博览群书,2016(08):64-66.
[3]甘祥满.从“内圣外王”到“礼法合治”——汤一介先生论儒学的现代化[J].中国文化研究,2015(04):1-8.
[4]许多.论汤一介先生的当代社会儒家伦理观——儒家伦理“三纲”观念之古今[J].中国文化研究,2015(0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