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瑜
(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学情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学生的全方位分析。我们把学情分析定义为“教师为了有效教学而开展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因素的诊断、评估与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四点:
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之前已经建构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逻辑结构。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整体把控,这样教师才能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建设,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知道讲课能有的深入程度,能及时捕捉到应给学生弥补哪些知识,促进课堂的顺利推进。
遗传、环境等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的人从开始认识到真正接受一个新事物的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思维能力由形象抽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钻研,促进思维能力的转变和形成。
青春期学生的人格差异促使教师在分析学情时不仅要从整体上分析学生的共性,也要分类了解其个性特点。初中阶段,学生自觉性、逻辑性较差,再造想象能力较弱,性格懒散习惯接受性学习,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之前要意识到这种学习被动的情况,设计出能吸引学生参与、探究的数学活动。明白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以引路者的身份参与课堂。这样教师的作用就由引导学习转变为辅助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青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且不稳定,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在课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各种生理表现和心理活动,以便做出应对策略。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优缺点,尽量采取正面引导,及时把握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性,采取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现代学生所处环境相结合,便于自己在课下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更恰当的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对学情所包含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或方案开始学情分析的过程。第一步,数学教师在新课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为使搜集到的信息更加真实、全面,教师可以采用对学生、其他任课老师访谈的方法,设计访谈提纲。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不同的学习风格,这样为方便师生相处和更有效的课堂互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量。第三步,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明确在课堂上可以讲什么,学生能接受什么,教师需弥补什么。第四步,反思评价,教师要及时记录、反思课堂互动中映射出的问题,并做出调整。上述四个步骤数学教师都要真正落实,而不能把学情分析流于形式,只有这样学生素质,教学质量才能有质的进步。
制定教学目标要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不能随意盲目凭个人感觉而为之,在上一节数学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梳理教学重难点,调整教学内容,选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各个环节相扣更紧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教师上课是利用教材讲教材内容,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所以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整体倾向,把握教材内容的方向,抓住教学重难点,也可以根据学情决定讲课内容的取舍和需要弥补的知识点。
新课标指出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即“学生本位论”。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困惑和需求等,并在此基础上预设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使教学对每个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差异发展起到作用。
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生情况,包括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方法,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只有做过这些基本工作,教师才能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更高效。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积极探究,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并通过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应有的数学素养,以满足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需要。所以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养形成联系起来,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对自己的课堂更有把握,才能真正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观察法是获取信息的首选方法,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够观察到学生的生理、心理是否有问题,注意力是否集中等,不仅注重整体现象更要捕捉到学生个体表现;为信息更加准确,教师最好准备一个备忘录,贯穿课前、课后、自习课等过程,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以便进行统筹分析;最后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之后的数学教学提供更多依据。
经验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学情。教师在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总结,必要时与自己的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和反思,避免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或陷入书本误区。所以教师在利用经验分析学情时要全面,多角度,多视角看待学生。
为更进一步了解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访谈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时家访,或者定期开家长会来了解学生校外的成长环境,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侧面的心理反映。或者向其他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不同课上的学习表现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生私下交谈,在交谈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地点的把控,尽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切实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笔者建议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适当的保密,以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如学生试卷、档案及作业等。通过深入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学习方法等。比如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程度。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弥补数学知识都大有裨益。
为了快速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期望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来获取量化、质化的数据。调查问卷要全面、客观、能达到获取所需数据的目的,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课堂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出现的,所以科学的学情分析能帮助数学教师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找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方面的相互影响,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同化。例如在学习矩形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类比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先分析性质后学习判定。教师要提前准备各种教学活动,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逻辑的自己动手、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除了要钻研透彻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并选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课前仔细研究数学教材和学生的相关能力及知识储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取合适的教学用具。要分辨出哪些学生是比较优秀的或比较活泼的,能起到榜样作用的。备方法指的是教师要知道自己的学生在上本节课时能接受的方法,已经熟悉或掌握的数学方法,以及应弥补的数学方法。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它的实用性。并引导学生在以后做题的过程中对此方法得心应手。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法和经验法,预设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把控教学主线。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授知识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知识。初中生的学习自律性较差,教师要知道如何使一节课吸引学生,让学生不跑神。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情绪波动来有效地调控课堂。此外数学教师要学会表扬的艺术,即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学会表扬,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被关注感。
2.重视探究,提倡主动学习
为实现高效课堂,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教学,应在课堂上设置探究合作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交流合作。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猜想假设,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解答、验证。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让课堂更加轻松,还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因材施教
课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教师能得到学生在接受、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系统教学,不能只顾整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探究、小组讨论或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课后的学情分析是进一步教学的起点,这个过程往往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点。教师要能下意识的分析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思考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其次,教师要在课后进行评价教学,通过学生作业、成绩等分析自己在讲课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备课、教学提供支撑点。最后,教师要结合课前学情分析中确定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分别制定教学策略。如对优等生要适时施压,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对学困生,则更多地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关注和帮助,可以在作业上体现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总之课后反思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建设起决定性作用,教师要将关注学生落实到实处。
[1]丁凯.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6).
[2]陈春霞.重视学情分析,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研究,2016(5).
[3]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9).
[4]苏妙.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3(9).
[5]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