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兵
(懿窑工作室,景德镇市,333000)
“凹凸画法”是最早影响中国人物画的外来绘画的技法之一。据《建康实录》所记载的张僧繇是南朝最具影响的大画家之一,“善图塔庙,超越群工。”(南北朝-姚最-《续画品录》)张僧繇曾在一乘寺寺门上所侩画的“凸凹花”,采用的新技法就是“天竺遗法(佛像的技法)”中的“凹凸画法”。“凸凹花”所呈现的透视艺术效果,令时人耳目一新,推动了当时人物画的革新。从那时起,中国人物画也开始注重空间感、立体感和透视感。
张僧繇除引用印度外来的“凹凸画法”绘画技巧外,还在印度佛像画的启迪下,“创造了不用轮廓线,只以色彩绘画的没骨法,改变了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来的瘦型的人物画形象,塑造出比较丰腴的人物画形象。”这种以胖为美的绘画艺术风格影响到了整千梁朝的绘画与雕塑,更是即传入北方地区,后又影响到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佛教艺术品的制作,并且对以后的隋唐人物画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僧繇不仅勇于学习和应用外来文化,更善于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他喜以中国书法笔意描绘人物,还创造了“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之疏体,革新了顾恺之以来的“密体”,拓展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疏体”对后世影响极深,如宋-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说:“(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也就是说不仅对侩画界有影响,对雕塑界也产生了影响。
印度艺术家在笈多时代创造的“湿衣佛像”(马图拉雕刻样式)对中国人物画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湿衣佛像”的艺术效果是:佛像身披的薄纱衣呈透明状,有“湿衣”之感,衣纹从肩部垂下,形成v字形或u字形纹路,极富韵律。“湿衣佛像”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中国佛教造像的范式。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中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画家时说:“曹、吴二体,学者所宗。……吴之笔,其势圆转,开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吳。”
文中所说的“曹”,是指北齐著名少数民族画家曹仲达。曹仲达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曹师于袁(袁倩,南朝宋明帝时宫迋画家,擅画人物、佛像),“袁尤得绮罗之妙”(“绮罗人物”,一种以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杀人物衣服之丝织品质感的绘画技法)。”
“曹衣出水”,是曹仲达吸收印度“湿衣佛像”造型艺术,将其与本土传统人物画表现形式——“绮罗人物”相融合的绘画风格。
文中所说的“吴”,是指唐代画家吴道子。吴道子远帅张僧繇,近学张孝师,并把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合起来,以张僧繇开创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之疏体和自创的“莼菜条”式的线条及淡着色法作画,自成一灾。元-汤垕在《今古画鉴》中总结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时说:“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言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巾,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吴道子所绘的人物“虬鬓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吴带当风”之人物有“天衣飞拂,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吴道子的影响不限于唐代的绘画,他的画风到宋代仍为很多画家所向往,吴道子的时代所形成宗教绘画的基本样式,一直影响到元代以后”。
“曹衣出水”之“曹衣描”和“吴带当风”之“莼莱描”被明代邹德中列入了《绘事指蒙》中的“十八描”中,清代王瀛还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成为后世画家描绘人物的范本。
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刻画之就,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斯万古不易矣。”文中所说的“曹”指的是曹仲达,“张”指的是张僧繇,“吴”指的是吴道子,而“周”指的是唐代著名的画家周昉。
周昉擅长仕女和佛像。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特意概括了他的绘画风格:“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采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伴。”周肪所描绘的仕女形象受到张僧繇“以胖为美”的审美理念的影响,“以丰厚为体”,称绝一时,“为古今之冠绝”。(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所创“水月观音”对后世绘画观音影响极大,为长期流传的一种观音像标准
后人将周昉的人物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张僧繇大家的“张家样”,曹仲达大家的“曹家样”,吴道子大家的“吴家样”并立,合称“四家样”。“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早期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各代画家所推崇
佛像画传入中国,既给中国人物画带来了新技法,新理念,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也对中国人物画流派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周昉都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画家和佛像画家,他们的绘画风格都既有本土的传统艺术根基,又接受丁外来佛像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创新的人物画表现形式,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迅猛发展。他们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