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桃花源记》中几个注释的质疑

2018-01-25 11:23王媛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5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质疑

王媛媛

摘 要: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各个阶层学者的喜爱。其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至今传颂。我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注释中几个有待商榷的地方,也有学生提出的质疑,下面就这些疑问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桃花源记》 注释 质疑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经久不衰,他的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受人喜爱。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这个世外桃源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居乐业,幸福和睦,留给人以美好深刻的印象。现如今,“世外桃源”已经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最形象的描绘。千百年来,这篇文章的魅力丝毫不减,也已经被编入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但是,我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注释中几个有待商榷的地方,也有学生提出的质疑,下面针对这些疑问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桃花源记》中三次提到了外人,分别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课下注释对外人给出的注释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教参上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分别是:“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啊。”。我认为文中对于外人的解释很适用于后面两句,但对于第一句来说我觉得有不妥之处。

首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外人有三个解释:1.指没有亲属关系的人。2.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3.指外国人。在这里,我认为“悉如外人”的外人应该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站在桃花源人的角度看,渔人和他们不一样,是他们生活范围以外的人,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不属于桃花源这个组织。同样的道理,如果站在渔人的角度看,桃花源内的人也属于外人。渔人闯入桃源是偶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渔人甚异之”可以看出来渔人到了一个从来没来过的地方,而从后文中的“见渔人,乃大惊”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来渔人见到桃源人也是很惊奇的。所以对于渔人来说,桃源人也是外人,是他所生活的尘世之外的人。所以这个外人应该指世外之人。

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背景来看,桃花源的人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就已经与世隔绝了,以至于“不知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他们经历了两汉,魏晋,三国,将近600年的历史,一直与世隔绝。而渔人说他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果理解为桃花源以为的人,就成了,他们的衣着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这种解释是不符合文章的背景的,也不符合逻辑。在历史上,汉朝延袭秦朝所以服色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胡人移居中原,所以胡服成了当时时髦的装束,对中原人的影响很大。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桃源人的服装不可能和外面的人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在渔人眼里,这个悉如外人,应该理解为就像尘世之外的人。桃源人应该还传承着秦朝的穿衣风格和生活习惯,所以在渔人看来他们就像尘世之外的人一样。

二、在《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落英缤纷”其中学生对落英的解释很有疑问。在《辞海》中对落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指落花,例句是左思《蜀都赋》中的“落英飘摇”。一指初开的花例句是屈原《楚辞 离骚》中的“夕飱秋菊之落英”。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非常正常的,具体采用哪个意思还是要结合语境进行比较。在《离骚》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屈原晚上是要吃菊花的,而这个菊花会是落在地上败落的花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古人也知道何为干净何为泥泞,屈原采集食用的肯定是新鲜的刚开的菊花,而不是已经落入泥土的花瓣。联想到我们今日的菊花茶肯定也是用新鲜的菊花制作的。再联想到我们当今的一些词汇“落生”,“落成”。落生就是刚出生;落成就是刚建成。所以《辞海》的第二中解释是成立的。所以,本文中的落英还可能有花的初始状态的意思。

再回到课文里,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在春天,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桃花怒放。而且陶渊明要描绘的是一个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而不是颓败之花。再考证“缤纷”二字,《辞海》中解释缤纷为繁多而交错杂乱,而如果花朵零落是极为伤感的,比如黛玉葬花,这个花就是落花,衬托黛玉内心的伤感。但是,在这里陶渊明想描绘的是一个欢快怡然的理想境界,怎么能是落花呢?所以我人认为,此时的落英不是落花而是初开之花。

三、“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也是有疑义的。教参中解释为竟然,也就是说理解为,见到渔人竟然很吃惊。在前文已经写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可见渔人发现自己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见渔人,乃大惊”的主语是桃源人所以是桃源人见到渔人吃惊。如果解释为竟然很吃驚,与前文意思不符。因为前文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个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外人来过,他们见到渔人吃惊是理所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解释为竟然带有转折的意思,这就和前文不符合了。所以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于是或者就的意思。解释为见到渔人于是很吃惊,这和前文交待的奇景相符 。

以上是我的几点浅见,只不过是师生在解读文本时的一些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质疑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