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成语的文化解读与教学建议

2018-01-25 09:11丁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语中华中华民族

丁艳

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建构和保护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语言文字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个生命问题,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节点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言文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各种文化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以生动的形式、形象的表现手法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文化内涵。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植物成语,这些成语的产生源于人类与植物自古以来相依相伴的关系。植物不但以其具体的形象和实际的功用渗透到人类的社会生活,而且以其延伸的意象和附加的意义在人类的精神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意义来说,植物成语是一种富有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它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植物成语中的映射和体现

1.植物成语折射的中华民族物质文化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汉文化的一个缩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农业社会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汉语语汇中含有大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文化词汇。“民以食为天”“以农为本”“刀耕火种”等均体现了汉民族对农耕文化的认知。“故宫禾黍”“布帛菽粟”“沧海一粟”“一枕黄粱”“膏粱子弟”“瓜熟蒂落”“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植物成语,反映出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浓郁气息。桑树是汉族先民日常生活中普遍而常见的植物,“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住宅周围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吐丝,制作衣物。桑园既是女子辛勤劳作的工作场所,又是青年男女幽会谈情的理想之境。“桑”作为构词语素,在汉语的成语中被大量运用,人们借“桑”咏怀,喻事明理。如以“桑榆暮景”“桑榆之年”比喻人的垂老之年;“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桑落瓦解”比喻局势的衰退败坏;“桑土之谋”则比喻勤于经营,防患于未然。竹子在中国江南地区是常见的植物,它曾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青梅竹马”中的竹子是孩童游戏的主角,“罄竹难书”中的竹子是书写的工具,“雨后春笋”中的竹笋是食物来源,“竹苞松茂”里青翠的竹子不仅是造景的绝佳材料,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理想人格的体现……汉语涉“竹”类成语是汉民族竹文化的真实写照。

2.植物成语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

以植物为喻体,通过植物成语来展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中华各民族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中的植物成语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常常借助花草树木来启迪思想、教化人伦。人们借助植物,通过植物成语衍生出的象征义来树立某种人格精神或者伦常典范,彰显中华民族认同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正直、廉洁、坚贞的高尚品德。在与植物朝夕相伴中,人们逐渐将植物的特性与人的品行联系起来,赋予植物美好的品性和情操。苍松翠柏、松柏后凋、玉洁松贞、松柏之志、贞松劲柏、梅妻鹤子等成语隐喻中华民族刚正不阿、坚强高洁的民族气节。菊花在古汉语中又被称为“黄花”,在万物凋零的深秋时节,菊花却能不畏严寒而傲立枝头,于是“黄花晚节”便成为人到晚年仍保持高尚节操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的苍劲、竹的清逸、梅的冷艳令人倾倒钦佩,于是有了“岁寒三友”的称呼;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清雅淡泊及凌霜傲立历来被人们称颂赞许……人们借助这些载体,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品德的褒扬及推崇。

3.植物成语反映的民族传统审美心理

以形状柔美、外形鲜艳的植物来托喻女子,是中国文学历来的传统。《卫风·硕人》曾以植物作比,用“手如柔夷”来凸显女子玉手的美丽。成语中更多的是以花为喻来形容女子的容貌或身形的美好,如花容月貌、如花似玉、杨柳细腰、樱桃小口等;兰资蕙质、兰质蕙心等成语则隐喻了女子贤淑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暗含着古人对女子品德的评判。这些成语真实映射出我国传统的女性审美心理,正如学者所云,古人“对美人的描写离不开花草、珠玉、冰雪和各种颜色,花草、颜色取其鲜艳,珠玉、冰雪取其纯洁,由此可见古人对女性美的价值取舍不离色和沽两条”。美丽动人的容颜、柔弱窈窕的姿态、纯洁美好的品德,这些对美好女子的评判标准,正是基于男性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女性审美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植物成语的文化解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成语以植物拟人,强调植物不仅具有秀美或挺拔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高貴的内质。这些借植物象征人的情操信义的成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而其承载的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也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对植物成语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农耕文化是汉语植物成语产生和运用的基石,是植物成语语言文化镜像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农耕文明不仅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涉及各个领域,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催生出反映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植物成语,这些植物成语进而成为帮助我们触摸汉族先民传统农业生活的一把钥匙。透过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植物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因此,借助对成语的文化解读,了解成语产生的文化背景、揭示其背后深层的语义内容,可以从侧面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植物成语是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成语中蕴含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气节。植物成语积淀了深厚的儒家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传统儒学所建立的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如坚贞、刚毅、谦逊、淡泊、高洁等,几乎每一种品质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植物作代表。植物的显著特征,如松的苍劲坚贞、梅的高洁傲岸、兰的幽雅空灵、竹的虚心有节、菊的淡雅清贞等在中华文化中常与人生的修养操守建立关联,人们喜欢借助植物来勉励自身。成語“松柏之志”“雪胎梅骨”“兰质蕙心”“空谷幽兰”“黄花晚节”“人淡如菊”等均用来隐喻坚贞、刚强、坚毅、高洁的人格精神。这种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审美移情映射在松、竹、梅、兰、菊等相关植物体上,成为人格操守和君子情怀的象征。“用自然界的植物比附人的道德品格是中国文化的讲究自我修养、注重德性发展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反映。”通过对成语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化思想、修正灵魂,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德育、美育,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三、语文学科中成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将成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既是中小学成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方面,要利用语文教学,学好成语,通过对成语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在理解、记忆、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辅相成同样体现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成语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的重要内容,牢固地掌握和巧妙地运用成语,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对成语语义和文化含义的准确把握,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也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成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讲解成语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的同时,要兼顾成语的人文性,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在感受汉语独特的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以实现成语的教化作用。

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借助语文课堂、语文活动多层面、多渠道实现。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成语出现的方式以课文语境和课后语文园地、拓展练习为主,数量有限。同时,由于教学时间、教学精力的关系以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成语教学的工具性,注重对其字、音、义的识别和认知,而忽略了成语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目标实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b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语文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如开展“看图猜成语”“成语接龙”“听成语讲故事”“成语教育我成长”主题写作等,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加强成语的运用。教师在向学生阐释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学生挖掘成语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仰和支柱,潜移默化地指导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成语在传承中华文化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诸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小学的成语教学要以成语学习为媒介和契机,结合其他语言表现形式,引领学生由知识层面的学习提升至智慧的增长、情感的陶冶、思想的顿悟和品德的养成,塑造学生终生受用的优秀品格,打造儒雅智慧、坚韧自强、立志高远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成语中华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