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经农国文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01-25 09:11漆世润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文国语作文

漆世润

朱经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为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1922年学制大讨论后,他发表了探讨国语课程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国语课程改革的构想,并在主管商务印书馆时付诸实践。

早期对他的研究多是生平简介、人生经历、教育实践方面的,近年来则多围绕其基础教育思想开展研究,对其国文教学思想少有提及。本文主要介绍朱经农国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分析其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朱经农生平及其著述

朱经农(1887-1951),生于浙江浦江,8岁丧父后,随叔父移居湖南。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因反对日本政府的《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回国,与留日同学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辛亥革命后,受宋教仁和覃振的邀请,赴北京先后任《民主报》《亚东新闻》报社编辑。1916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1918年获硕士学位,1920年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研究院,参与文学革命活动。1921年应蔡元培之邀,归国任北京大学教育学教授,发表了有关教育的文章,享誉一时。

1925年起历任沪江大学文科主任、光华大学教务长、上海市教育局长、国民政府大学院普教处长、教育部普教司长、教育部代理常务次长及专任常务次长、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中央大学教育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光华大学校长。1948年11月,任联合国文教会议中国首席代表,后留在美国,从事译著工作。

他的主要译著、专著有《明日之学校》《教育大辞书》《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等。在担任商务印书馆主编时,他组织出版了一系列近代中国最完备的中小学教材,还与陶行知一起主编了第一套平民千字课本。

二、朱经农国文教学基本思想

朱经农认为:“初级中学教授国文的目的不过下列三项:(一)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二)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三)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其国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互动式阅读教学

朱经农是中学国语阅读教学方法变革的提倡者,主张将“主动听讲”改为“自动阅读”的互动式阅读教学,认为自主阅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仅仅学习国语教员课堂上讲解的几句古文,不去认真看书,则不可能取得进步;主张阅读教学由教师一味地讲解向师生互动讨论转变,由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向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转变。

在阅读方式方面,他将阅读分为“精读”“略读”两种。“所谓精读,乃由学生详细诵习,反复研究,其大部分须于上课时直接讨论。所谓略读,乃由教员指定书籍数种,令学生自修。阅读之时,参用笔记,但求得其大意,便可以为满足;上课的时候,只需提出要点,酌加讨论而已。”

同时,他主张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教员适时安排研究讨论,给予相应指导,扫去阅读盲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书以彻底了解文章含义为根本,所读古书数量虽有所减少,但不再含糊了事,掌握的东西实际上增加了。

在阅读材料方面,他认为:“精读的资料就是各種模范文……略读的资料,就是各种文学作品,尤其近人著作。”

小学阶段的阅读材料中,“故事的体裁要多生动而有意义的反复……诗歌的题材要自然活泼而合乎儿童的口吻……”“凡包含能引起兴趣的元素的各种材料,应该供备极富”。

初中阅读教材,分散文选本、小说、戏剧等。“对于新小说要加一番选择,只把有文学价值的介绍给学生看。对于旧小说要加一番整理,许多不相宜的地方,应该删掉,并且加上新标点,细分段落,另行出版,以供学生阅看。”1925年朱经农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完备的国语参考丛书《学生国学丛书》(后改名为《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包括经部、史部、子部、文辞、诗歌、词、曲、传奇、小说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真正领会国语工具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2.作文教学注重实用性

朱经农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学生了解一些现代应用文字。国语作文课程内容不能只包括文学性的范文学习,还应适当提高实用性文章的比重,加强学生实用性作文的训练。小学生不是文学家,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不应为文学而写文章;中学生虽不妨练习用文言写作,但是不必非古文不作,初中学生国学根底浅薄,更适宜多作白话文,多作实用的文字。

朱经农反对“教-记-学”“讲-记-练”等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作文教学策略。

练习多种实用的文字:学写新闻访稿、办学生杂志、编辑学校日刊或周刊。

组织演说会或辩论会:草拟演说稿可以练习写作议论文;辩论会,首先要花费时间搜集材料,并分析对方观点,逐条驳复,措词严谨,讲究条理,对学生作文有极大的帮助。

作日记、游记:作日记,书写优美的文字;读游记,引起欣赏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白话文互译:对文言文、白话文作比较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两种文字的特性;翻译文字时,可搜集作文资料,并把全副精神集中在字句上,对于作文练习收效很快。

重视基本文法知识:加强学生对基础文法知识的学习,避免文法错误。中小学是国语课程学习的基础阶段,注音、识字、笔画、分章、分段、全文布局、标点、修辞手法等基本文法知识的训练,对学生国语基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堂教学:实用和趣味并重

朱经农主编出版了各种国语参考用书,涉及国语教材的编选原则、教材难度、学科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学习指导等多个方面,其中都贯穿了互动型的多样化国语课程教学思想,提倡趣味和实用并重的国语课程内容。

一是注重教材的选择。

朱经农描述了旧式国语课堂和茶馆说书两个场景:课堂上,教员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却是七零八落、精神涣散,或在阅读英文教科书,或做数学题目,有的女生还在桌子下面打手工,有的偷看小说,有的就要睡着了;茶馆里,说书先生“指手画脚”地讲故事,吃茶人挤满座位,人人整顿全副精神,心思打成一片,忘却自己,随着说书先生的话语,忽悲忽喜。

“为什么教授国文不能像说书那样有趣?对于这个问题天然的答案,就是‘国文的教材与说书的材料不同。”说书的材料比国文课程有趣,说书先生从听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考虑听者的兴趣爱好,选择的都是听者喜欢听的内容,所以听众目不转睛地听他演讲;而国文教员对于学生的心理不太关注,讲的多半都是学生已经懂得的,不用琐碎述说的,所选教材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逐字逐句的解释是浪费时间。要改变国文教学的状况,必须注重教材的选择。1922年,其组织编辑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8册),材料几乎都是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童话、寓言、儿歌、故事、民谣等,趣味性浓厚。

二是增加白话文内容。

朱经农主张将白话文题材的材料编入基础教育国语课程,这是国语课程内容的重大创新与突破,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他还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课程应以白话文为主,经、史、子、集等不适合十几岁的学生研究学习,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反对当时的一些中学“非古文不作”,认为这会让学生在文学上变得拘束。中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目的是“能看平易的古书”,初中阶段“第一年所用教材,语体文应较古文为多;第二年语体文与古文各半;第三年古文应较语体文为多。……国人对于初中学生期望太高,往往想把经、史、子、集一起都叫他们去研究,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我想初中学生看看《孟子》《左传》,是做得到的;要他讲解《大学》《中庸》,就不行了”。

三是反对“注入式”教学。

朱经农反对“字纸篓”“书柜子”的教学法,提出“中学学生都是认得字的,用不着以耳代目,事事劳动教员的唇舌。教授国文专用注入式的演讲,是很不经济,而且很无味的”。

他认为旧式的国语课堂毫无吸引力,教员虽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却“千姿百态”;教员敷衍一节课后,学生一哄而散;教员只看教学进度,不看学生的掌握进度,学生被灌输了很多知识,却未能领悟教学内容的意义,不会应用。主张教员减少注入式演讲,活用书本,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四是认为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朱经农认为,说书先生在“指手画脚讲故事的同时,他的真人格也完全流露出来,而且这种人格的魔力很大,使几十个未受教育的、不守秩序的粗人鸦雀无声、正襟危坐。如果学校里面的国文教员有说书先生那样的魅力,也必然能让学生集中精神上课,激发学习国文的兴趣;同时,教师要与学生真诚地互动,平等地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特殊见解应给予鼓励,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讨论兴趣和独立自主的研读精神。

三、朱经农国文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朱经农国文教学思想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学习、借鉴:

1.阅读教学

(1)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可帮助学生观察、感知事物,了解人生意义和社会现象,提高文化素养。但是,学生精力有限,而可供阅读的文本浩如烟海,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教师要加以指导,列出相关书目。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吾所最好读之书,即吾所最宜读之书”。因此教师在确定书目时,首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要选择能加强课内知识学习的、能够开阔眼界的、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的书籍:散见于报纸杂志的文章,篇幅不过长,寓意精确,并有很好的结构者可选;有趣味有思想的时评、随感录等可选;名家小说中有高尚的思想、优美的结构,能自成段落者可节选;传统名篇,有优美的语言,富有内涵者可选。

(2)提升精读质量

精读材料要选得精,读得熟;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独立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主导:针对每篇阅读文本设计专题讨论,让学生在读中问,疑中读;激励学生书写、交流读书体会;课上答疑之时,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與体验,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观点,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学生主动:课前熟读精思,通过交流互动,发现他人理解的独到之处;重实际阅读,真正领悟文本精神,“作者以理来的,读者要以知往;以感授的,要以情接。情知相辅的去缘情度理才会有所得。不然,便只能接触到所描述的故事的外形,受不到情趣的感召、思想的陶熔,读了也等于没有读”。

(3)有效增加独立阅读量

读书要有广博的数量,课上精读材料有限,更多文本需要学生独立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其年龄层次的文本,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并对读书笔记予以评阅,形成互动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使其产生对读书的内心需求。

学生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可提升阅读品位;把阅读当成日常生活的需求,便会自觉制订阅读计划;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思,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就能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实现真正的阅读自由。

2.文言文教学

一是字词、语法教学系统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令其诵记一些名篇,利用语音停顿、逻辑重音等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形成语感,疏通文意;在课堂上突破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古文字词、语法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巩固重点字词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仅为启蒙,字词的教学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本,可逐句翻译,但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甚至可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感知上。

二是注重古文鉴赏。

大多数选人教材的文言文,文学色彩浓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教学实践中,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在把握文本全局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典故,分析逻辑结构及思辨精神,赏析清幽奇绝的风景画图,感知深邃的传统文化,鉴赏人文精神及其思想性。

3.作文教学

作文命题,应多选择与学生有关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如自身成长、道德修养、人生哲理、传统美德、感悟自然与经典、规则规范、社会热点、集体观念、心理健康、现实生活、科学思维等。在命题、结构、立意等方面,尽量不要设定太多要求,多选择开放性的话题,为学生写作提供空间。

同时,作文训练的主题所含意蕴,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识程度及理解能力。题旨过于深邃,与现实社会情形不符的,或是虽为现实切要之问题,但专业性过强,中学生不能了解明辨的,不应为题;题目空大、陈旧,不足以激发学生思维和写作兴趣的,不应为题。

作文之法应不拘泥于命题,要突破传统的训练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如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主题报告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仿写、续写、扩写、补写,实现读写迁移,充分练习运用文字、布局谋篇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书写读后感,积累素材,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

写日记: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学会观察与思考,洞察社会现象,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做到有事实记载、有问题讨论,积累语言材料和对生活的感悟,锻炼言语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写作材料。

注重对学生习作的点评:点评要与作文训练目标相符合,实现有效互动,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改作文的同时,加强对字词运用、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基本文法知识的训练,使学生避免文法错误,写出文法通顺的文字。

猜你喜欢
国文国语作文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教育的反思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