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小学语文教材观审视

2018-01-25 09:11李汉潮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具性读本学科

李汉潮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选的供教学用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有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资料,如挂图、投影(幻灯)片、音带、录像等多种形式”。“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性质、教材价值取向、教材内容、教材编辑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不同的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教材观”。任丹凤认为:“教材观”是“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处理方式的基本看法,教材观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毕华林认为:“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它反映了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教材观不仅涉及‘教什么也涉及‘如何教,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材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民国时期黎锦熙先生的小学语文教材观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问题上。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

黎錦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法的奠基人之一,在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作出极大贡献,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他“以语言学家的身份研究教育,其语文教育观引领时代新潮。是现代语文教育前期用力最专、著书最多、活动范围最大、影响人比较多、工作比较持续、成绩最卓越的领军人物”。今天,重新研究其小学语文教材观,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他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教育并吸取其精华,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准确总结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黎锦熙认为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是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基础工具,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诚如他所言:“语言的用处:(1)是表情达意;(2)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唯一媒介物。”“要使文字和语言一致。文字以语言为背景,才是真正确切的符号,才能作普通实用的工具,才能成有生命有活气的艺术。”

他将国语教学要旨分为“两方面”即“形式的语文方面”和“实质的心意方面”,“五能”即“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四法”即“读法、话法、作法、书法”,“四目的”即“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的建造、个性与趣味的养成”。(见表1)“自动的研究与欣赏”侧重培养教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教师、学生的聪明才智,注重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自主性;“社交上的应用”侧重培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强调的是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艺术上的建造”侧重培养学生自身独特的理解、感受;“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强调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方面,黎锦熙认为语文是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他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行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国语要旨”中,他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形式的语文方面”和“实质的心意方面”,准确把握语文的内涵,清晰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实质的心意方面”包含“扩充知识与经验”“启发想象与思想”“涵养感情与德性”三方面,最终的目的在于“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扩充知识与经验”强调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是外在的,学生要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提升自身品行、修为;“启发想象与思想”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学生个体的自我提升;“涵养感情与德性”强调的是通过“扩充知识与经验”“启发想象与思想”涵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德性,是教育与主体修养的极致。”

3.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黎锦熙认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在于“工具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其目的是全面发展的实用主义。“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因此,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黎锦熙认为传统的旧式的语文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因此,他倡导培养“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语文”“实用性”公民。

研究黎锦熙的“国语要旨”,可以得出以下观点:他特别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关注到语文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其人格、培养其兴趣、涵养其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教材亦称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教育目标与师生沟通的媒介,承载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期望,承担着“启蒙养正”的神圣职责,诚如帅群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之于教科书,犹是理也,耗巨书、延教员、择校舍、招生徒,果为何事?亦欲为国家造就良好之国民耳,而执此造就之枢纽者,实为教科书。”黎锦熙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时体现了以下两个原则。

1.选材必须符合本国的教育宗旨

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注重德育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黎锦熙编写语文教材时秉承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教育宗旨,其内容包含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天文地理、生活实业、衣食住行等方面。如《初等小学国文读本》(第一册)第八课《父母》教育孩子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第十五课《夜有月·星有光》教给孩子“日、月、星”等天文地理知识,第三十课《国旗二句》通过对国旗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选材必须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黎锦熙曾经说过“救济儿童”,意思就是要解放儿童。他认为当时学校所教、儿童所学的存在种种弊端,不符合时代的步伐:“儿童读之,亦终与读经等而已。何者?非其心力之所能受,又与所谓儿童生活者,太不相适故也。”“现在一般小学生所习的国文,中了唐宋时代的经义诗赋、明清时代的八股策论之毒,仍脱不了一千年来科举教育文章的精神腔调。就教育原理来说既不合于儿童心理,又不适于儿童生活。”他认为:“小学教育,原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所以无论如何有价值如何可尊贵的材料,总要适切儿童心理,并且要合于兒童生活。”因此,他提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适宜学生学习和吸收的材料。如他将国语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分成上、中、下三等,认为上等的是“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连结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他们身心发展过程(大略可比照人类学中初民进化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

现以“设计教学法”的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黎锦熙的教材观: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老师和学生围绕着怎样处置这只麻雀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怎样处置这只麻雀、关在哪里、笼子挂在哪里、怎样提示大家笼子里是麻雀、字条怎样写、怎样读、不懂的字怎么办、怎样处理死后的麻雀、将其埋在哪里、碑文怎么写等一系列问题,用五日、二十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讨论。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内容完全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三、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形式及编撰体例

1.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形式

教材是教学时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泛指学生的生活,诚如杜威所言“生活即教育”,狭义的教材特指教科书,即课本。黎锦熙所讲的教材是指广义的教材,他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小学国语教材应该分为正读本和副读本,并且两种读本配合使用。

所谓“正读本”即精读课本,“用以课读讲论于教室中”。其内容应当是儿童喜欢的、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能教给儿童知识、能潜移默化陶冶儿童情操的,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关于健全人格和公民道德的知识;关于家族和社会生活上种种伦理的常识;理科和地理的知识(如自然现象、动植物、生理、地质、地文等);历史的知识(从乡土及童话传说等引入);日常生活上事物的知识(如衣、食、住、器用、交通等);实用的知识(如关于农、工、商等业务组织和工具);不属于以上六项之纯粹文学或有趣味的材料。”

所谓“副读本”即略读课本或补充教材,“由教师选定,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读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诚如黎锦熙自己所言:“培养儿童读本的趣味和能力;补充儿童知识,使之丰富而确实。”

为培养儿童读副本的兴趣,丰富儿童知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黎锦熙把副读本分为三种(见表2)。

此外,为真正发挥副读本的功能,黎锦熙对其使用提出三点注意事项。使用目的为增进儿童读书力,培养儿童读书趣。因此,只需泛读,不必精读。使用空间和范围只是泛读。因此,不拘泥于场地,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利用课外时间,或在校内,或在图书馆,或在家庭,让儿童自己玩读。副读本的使用也是灵活的,当正读本分量不够或有删节时,可从副读本中选出部分来补充。

2.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

针对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黎锦熙认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可以分为三种(见表3)。

教科书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选择的载体,其确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必将深深地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国家的前途、影响民族的命运。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意味深长地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史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民国时期黎锦熙的小学语文教材观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思。今天,重新审视其教材观,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均有借鉴和启迪价值。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读本学科
雏燕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一套朋友圈生态的诗词趣味读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向量的巧用
“超学科”来啦
Little Bean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