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好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作文和生活的联系又很紧密,所以作文教学必须要联系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将笔下的场景、人物、事件具体化,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固化,缺少创新。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的写作方式比较单一,或让学生背诵名言警句,或让学生熟记一些励志故事,将其镶嵌到作文中。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阅历,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素材,而只是简单地堆砌,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文章有形无神。
基础知识缺乏,拔苗助长式教学。许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经常会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写作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并不能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写作知识。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对写作技能缺乏了解和实践,容易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发挥,导致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写作方式死板,没有联系生活。学生写作经常是生搬硬套一些知识和句子,作文中看不到和生活相关的元素。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再加上学生本身阅历就很浅,导致在作文中写不出真情实感。即便是有生活化的元素运用到写作中,也经常是多次重复运用,缺乏对生活提炼和加工的能力,这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二、写作积累的生活化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往往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无病呻吟。归根结底,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有了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写作也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叶圣陶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生活就像喷涌的泉水,而文章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来源于生活。只要有足够多的素材,并善于利用这些素材,就可以写出内容丰满、感情真挚的文章。随着阅历的丰富、情志的提升,文章会越来越有生活的氣息,越来越有可读性。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积累,并且尝试将内心的细微情感转化为语言。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被放在多媒体这个平台上,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自己的素材融入作文中去,使得作文更加丰满。
生活化素材的积累,我们可以从字词开始。一篇作文是由很多段落组成的,而段落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一句话又是由多个字词组成的。因此,要保证作文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就要积累生活化的字词和成语。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成语数不胜数,而很多成语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在现代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用而又容易写错的字词,记住这些字词对充实作文内容非常有帮助。
学生还可以积累名言警句或者优美的句子,分门别类地记在自己的本子中。虽然写作文不需要太过华丽的段落和句子,但在作文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等,会让文章妙笔生花,更有文采。
上文所讲只是停留在知识积累层面,要保证作文“有血有肉”,还必须要深入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中去观察和思考生活,在此基础上感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要学会从自身、他人的经历中发掘各类素材,渠道可以是媒体新闻,或者是报刊书籍。学生在寻找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对写作的兴趣,也能够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从而达到优化学习方式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策略
要保证教学过程生活化,需要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捕捉和提取相应的写作素材。学生发现、记录、反思、感悟的过程就是提高生活认识的过程。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要素。比如,在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参照文中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描写班里的任意一个同学。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汲取营养,逐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生活中每天发生很多事,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令人悲愤,有的让人不解,有的可能会让人哈哈大笑。如果将这些素材恰当记录到作文中,就可以给作文增添色彩。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勤于记录、善于归纳的好习惯。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督促,使之成为作文写作的素材。
总而言之,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写作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既收获了知识,也丰富了生活。除此之外,生活化写作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更多的素材可以用,作文的内容更真实,文章也更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