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博
摘 要:老一代传统农民工因年龄增长而逐渐返乡,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础力量。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享有市民的地位和权利,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距离真正的市民还存在一定距离。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于其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特征,并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返乡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1072
1 新生代農民工及其特征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农民工由于具有传统农民工所没有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应用了这一词汇。
李培林和田丰的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年龄群体,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所谓“80后”、“90后”群体,他们出生在国家快步迈入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时期,长在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进程的过渡阶段,无论是生活经历、教育背景,还是思想观念、精神追求,都强于以往在农村生活的任何一代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职业群体,主要在城市从事工、商等非农产业的工作,基本没有务农经历;新生代农民工也是一个社会身份群体,仍为农业户籍人口。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呈现4大显著特征:时代性,其生活观念逐渐向发展型和享乐型转变,大众传媒和现代通讯技术塑造了其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的新思维。具体来说,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属于需求层次的底层。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是“见识”和“体验生活”,即所谓的“发展型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反感被定义为“廉价的劳动力”,认为自己与城市工人一样是 “有尊严的劳动者”,对成就、财富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和欲望。他们不认可传统农民工养家糊口“苦行僧”式的消费方式,反而追求更高的物质条件,反对被束缚。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7%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自己说了算,当老板”的计划。在精神需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二元结构导致的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有更深的体会,更加渴望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教育、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等资源。在面临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来维权,渴望参与政治,渴望表达;发展性。新生代农民工年纪较轻,对城市生活的接受度和适应性高,但对各种问题的认识还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与老一代农民工的“过客”心理、“候鸟式”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在成长环境、价值观念、流动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生活预期和行为方式上也更加敢想敢为;双重性。兼具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模式产生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边缘性。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乡土记忆日渐模糊,处在农村社会的边缘位置;受城乡二元结构及自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所限,他们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一直在城市底层和边缘徘徊。对于自己的身份特征,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倾向于自己“城市工人”而非“农村农民”的身份,然而在“乡土中国”思维笼罩下的家乡人的眼中,他们不具备务农技巧,长期生活与城市,拥有着与农民不同的技术、人脉、经验、思维等,已经不是地道的农民身份,甚至已经为他们打上“城里人”的标签。而且,大多传统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城市的“过客”,外出务工是为了“养家糊口”,熟练掌握务农技能的他们处于“留不下城,回得了村”的状态。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城市和工业建设征用,缺乏务农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留不下城,回不了村”的边缘状态。
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基本特征
目前,国内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正在增多,并显现如下特征。
2.1 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代际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其目的在于提出大力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路径。刘传江和周玲从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视角比较“民工潮”与“民工荒”,认为第二代农民工最需要市民化,也最容易市民化;刘传江和程建林认为,农民工的市民化应该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4个方面,对于第二代农民工的收入、职业、务工时间、居住条件、城市融入、市民化意愿、未来打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进行了调研,并构建了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用于测量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观意愿与城市体系对其客观排斥之间的鸿沟;刘永萍的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较传统农民工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在消费支出中,学习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固定项目,这与李建华和郭青的研究一致,虽然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大多数完成了中等教育,但是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中仍然属于低学历,城市产业升级造成的技术工人匮乏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成为技术工人的渴望,他们更加注重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为此应当注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为其市民化提供足够的素质需求;李景平、程燕子和汪锐总结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3种类型,即市民边缘化、半市民化和准市民,并指出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等措施能够推动市民化的进程,使处于城市边缘的以及半市民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彻底转变为市民;刘传江和董延芳基于对农民工问卷调研的微观数据,分析了因代际分化而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2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在面临劳动供给、迁移流动、身份定位3个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选择,在此过程中立足于农民工面临的生存职业困境、空间低于流动和社会阶层固化循环陷阱,循序渐进地提出并深化了“隐形户籍墙”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破制度性障碍是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关键所在。
2.2 分析与探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某项具体行为(状态)
如认同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张淑华、刘芳和李海莹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进行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身份没有清晰的界定,在“城市人”和“农民”的选择上陷入矛盾,其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受客观现实的限制,只能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不愿意接受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农民身份,却又无法摆脱,希望成为城市人,却又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在身份诉求和身份构建方面矛盾重重;在社会认同的调查中,44.6%的人不太能接受和农民工成为同事或者朋友,52.9%的市民不太能接受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在同一个学校或者班级读书。上述农民工市民化特征的相关研究打开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窗口,尤其明确了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一行动领域愈加清晰的主体地位,使后续研究获得了对该群体的概括性认识。
3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向
目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由于与农民工有关的问题都是长期存在并且动态发展的热点议题,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有必要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加以深入。
从研究视角看,后续研究需要跳出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框架,增加其他学科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行为研究。在以往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不管是研究生产问题还是消费问题,社会学视角还是人口学视角,都过多地聚焦在城乡二元意识形态、户籍制度、劳资关系等社会结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影响,这意味着拓宽理论视野、开放研究框架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不单存在于我国,只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称谓和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如何使底层群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得到多国学者关注。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者选择将社会结构因素视作其研究主张的现实背景或者用作控制变量,纯粹将社会底层群体作为有价值的力量,从管理视角、经济视角对其行为、态度展开实证研究,这对于国内学界跳出现有研究框架,进一步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思路具有启示作用。
从研究内容看,需要着力提炼农民工市民化实践中的焦点问题进行突破。从“生产工具”到“消费主体”、从“外来户”到“坐地户”是农民工研究主题的重要转向,然而,如前文所述,学界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关注集中在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其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新兴行为现象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例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城乡一体化加速阶段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生活逻辑、行为举止和思考方式正试图脱离乡土习气,向城市同龄人乃至城市社会中上阶层趋近,对于独立、财富和成就的渴求更加强烈,具有更高层次的自我期望。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希望自己创业当老板的比例高达27%,这一数据在传统农民工中仅为17.9%,相差近10%,为此城市中屡见不鲜的“创业楷模”已经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和目标,有必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自我实现式的微观心理需求;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心理城市融入的过程,在这融入的过程中也会碰到不同类型的难度,尤其体现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方面,如何在市民化的实践中维系农民工的家庭、婚姻关系值得聚焦,从发展的观点看,农民工中常见的家庭分离现象很可能积聚成社会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很多学者预言中的异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助力,因此,关注市民化过程中的农民工的上述微观生活现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研究方法看,需要进一步丰富农民工市民化行为的定量研究。学界涌现出一些通过个案访谈、扎根理论等方式诠释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试图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主要支配因素,并得到了大量翔实可靠、鞭辟入里的研究发现,未来如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有关的研究变量,辅之以规范全面的定量研究,将更有助于了解农民工市民化的全貌,并据此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打开农民工市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文礼.论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市民化[J].成人教育,2011(1):21-23.
[2]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5-12.
[3]李培林.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19-131.
[4]刘传,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