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行生”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病理”的典型现象,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问题并不断恶化。深入了解“品行生”的表现、成因,通过以心灵沟通、家教苏醒、社会共鸣三大教育体系为引线来转化、遏制“品行生”的现象,共同拯救学生的品德、行为,培育一个思想道德境界较高的下一代,进而拯救民族的教育、拯救国家的未来。
关键词:“品行生”;成因;转化
可以说“品行生”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病理”的典型现象,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问题并不断恶化。转化、遏制“品行生”的现象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农村“品行生”的若干表现及危害
“品行生”在教育领域中被定义为: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表现为品德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经常违反道德原则、道德素质滑坡、行为败坏、学业不良、课业不完成、表现不佳且经常排在班级后面的不求上进的学生,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
学生品行恶化危害极大,会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阴影,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和谐,败坏社会风气,也会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毕业后也将带着诸多的不良问题进入社会。
二、
造成学生品行恶化的原因
1.
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情绪冲动、急于表现自己;法律意识淡薄,道德修养较低;缺乏宽容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
2.
家庭:农村家庭教育缺失,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其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甚至袒护子女,让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3.
学校:片面重视文化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价值和意义。
4.
社会:电视网络中充斥着暴力文化,影响了未成年人的价值判断;社会上某些歪风邪气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震慑力不够。
三、
如何遏制学生品行恶化呢
针对学生“品行”问题,学校教育应以心灵沟通、家教苏醒、社会共鸣等方式,努力培育一个思想道德境界较高的下一代。
(一)
加强心灵沟通,呼唤道德重建
随着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好强,容易冲动,又会感到孤僻等特点,喜欢将自己存在的问题藏在心里或迁怒于他人身上,造成身心的伤害,久而久之就步入“品行生”的行列,则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灵沟通,排除障碍,和谐相处。教师要还给学生一片心灵净土,避免走向歧路。
1. 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道德楷模
近年来,诸多教师“失德”事件屡屡发生,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是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为师者要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净化自己的心灵,铭记自己为人师的誓言。
2.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建立多元教育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把孩子人生成败完全寄托于一场高考,而忽略也无法深入去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这种急功近利式的价值观,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做人的基本价值观与思路。对内心世界复杂,精神内涵丰富的青少年,违背他们追求快乐,好奇探索,价值多元的本质,而一概而论把他们赶上惟升学是举的独木桥。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成功途径是多样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必须理性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敢于打破单一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建立多元教育价值观,方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3. 坚持德育先行,营造快乐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领域里的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应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绞尽脑汁去提高考试成绩;应是让学生德育得到熏陶的同时快乐学习,而不是强迫学习。因此,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精彩,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经验的同时,道德得到喚醒、心灵得到熏陶。
(二) 促进家教苏醒,寻求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的主阵地,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孩子)的品行。所以学生的品行教育,须注重对家长道德培训,让家长成为良好的品行榜样,通过家校教育合力,切实转变学生不良行为。
1. 重视家园建设,家长以身作则
习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良好的家风是家运昌盛的命脉,是国富民强的基石,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2. 加强家长培训,增强教育意识
家长培训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一环,不能把家长会当成成绩报告会或批评会,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家长懂得用品行唤醒孩子的品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品行榜样,形成教育合力,有效规范学生的“品行”。
(三) 调动社会共鸣,增强责任意识
中学生自控能力低、没经验、模仿心强烈,经不起诱惑,容易受到侵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社会歪风给学生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净化社会风气。
1. 重新审定完善教育法规制度,明确教师正当使用惩戒权
翻阅《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不乏关于“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学校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等规定。
这些法律极大地保护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利义务,但没有为正当的教育惩戒措施留下空间——既不授权,也不加以规范。殊不知一味纵容,保护其实是对学生尊严最大的损害。树木在成才时必当修枝剪叶,去除多余的枝丫以免夺取主干成长的养分。教育其实也是如此,爱的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绝不可忽略惩戒在教育中的作用,面对屡屡犯错,知错不改的学生,除了好好讲道理以外,适当的惩戒是必须的。
2. 寻求合力,净化“品行”
让学生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种美好愿景要想变成现实,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加强教育、严厉打击教唆、威胁、引诱学生违法乱纪的社会违法犯罪活动,以净化社会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教育均衡大背景的促动下,要竭力帮助“品行生”及时纠正一些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优秀的人格;充分发挥“品行生”的闪光点,树立信心,激发潜能,多方发展。
作者简介:
林龙强,福建省漳州市,漳浦达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