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探析

2018-01-25 17:04童欣
科教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

童欣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精神分析理论在绘画心理分析中的作用机制。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与绘画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绘画创作的过程是潜意识的过程,是被压抑的本能的投射升华的过程。并结合名家作品探讨基于精神分析探讨绘画内容的潜意识含义。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潜意识 绘画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psychoanalysis in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painting. According to psychoanalysis, the defense mechanism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painting.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is the process of the subconscious, the process of being suppressed, instinctive, projective and sublimated. Combining with the works of famous artists, the subconscious meaning of painting content is discussed based on psychoanalysis.

Keywords Freud; psychoanalysis; subconsciousness; painting

繪画心理分析,就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来探索创作者的心理信息。我们可以从色彩的运用,空间的构造,绘画的内容,笔触的风格,绘画过程的特点和来访者自身感悟等方面,来分析挖掘创作者内在心理特质和心理状态。

在绘画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绘画心理分析的重要基石。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解释绘画作品的开山始祖是弗洛伊德(1856-1939)。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的主要心理学思潮之一,其他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比较重视的是实验、数据等量化的信息,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是通过对临床个案的长期追踪性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个体的潜意识来研究心理。

1 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框架包括本能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梦论、人格发展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等。其中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和绘画有着直接的关系。

1.1 理论框架

本能决定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1]本能所指的是个体为了维持生活的基本要求、冲动和内驱力,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后弗洛伊德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认为人存在生本能和死本能。[2]个体出生后在生本能的驱使下,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我和超我,故其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由于自我对本我是有抑制作用的,所以个体除了意识以外又有了前意识和潜意识;梦论认为,梦包括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梦的表面部分,而显梦的背后往往包含着潜意识的信息,也就是隐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包括口唇器、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5个阶段;在个体成长阶段中,个体幼年时期所形成的关系模式,会通过移情机制在成年之后重现,成年时期很多问题都来源于幼年时期的创伤,因此可以通过治疗童年创伤来治疗成年人的心理障碍;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理论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机能,自我通过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焦虑或负面情绪,从而维护了心理各部分的平衡感。

1.2 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本能”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一开始,弗洛伊德将本能划分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指的是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也就是和个体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需要,而性本能指的是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关的冲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比较迫切,不能抑制,不会自行消失,后者可以延缓,可以加以抑制乃至进入潜意识领域,可以升华,后来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之间的血腥屠杀让弗洛伊德开始重新思考并修改了自己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的本能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包括了潜伏在人类生命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它包含了之前所说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因为他们都指向于生命和种族的延续,而死本能和生本能相对立,代表着潜伏在人类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力量,当这种力量指向外部世界时,表现为吵架甚至战争,而指向内部时,则表现为自责甚至自残。[3]

1.3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受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有一种创伤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4]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焦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提醒人们对于目前的状况要实施合理的行为。但是,在有些时候,自我即时在实施了合理的行为之后,并没有成功消除焦虑时,就必须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护心理状态的平衡。

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常见的包括压抑、投射、反向、合理化、否认、隔离、抵消和仪式化、升华等。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将引起个体焦虑的冲动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样意识层面就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投射是指个体把自己不能接纳的、会引起焦虑或负面情绪的因素归因到别人身上,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反向是个体将引起焦虑的想法、冲动、行为等用外在的相反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合理化是个体为引起焦虑的想法、冲动、行为、事件等进行辩护或文饰,使得其有了合理的解释;否认是个体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当它从未发生过,这样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隔离是个体将引起焦虑或负面情绪的念头、想法等与自己分割开来,让自己的意识层面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和发生,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感;抵消或仪式化是个体用某种象征性或仪式化的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让其感受到焦虑或内疚的行为或想法;升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将原本不被社会道德或准则所接受的想法和本能冲动,通过符合社会道德和准则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满足了原始欲望,又获得了社会认可。endprint

2 精神分析和绘画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了压抑、升华、投射等机制对绘画过程的影响。通过探索分析潜意识在画面中的投射,可了解创作者个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绘画创作的过程也能让这些欲望得到升华并以社会和自我意识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艺术的本质在于被压抑的性本能的升华;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做白日梦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艺术家满足了原欲,释放了被压抑的本能。弗洛伊德曾说过:“性本能被压抑不仅是发生种种怪症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人格和创造社会文化及艺术的重要动力”。[5]

所以,从这个角度來说,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潜意识的过程,是被压抑的本能的投射升华的过程。比如,李白的很多传世诗歌都是在醉酒之后创作的,故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之说;美国画家波洛克也是经常在醉酒状态下创作出高水平的精彩作品;唐朝著名书法家张旭也是嗜好饮酒,常常在大醉后,泼墨挥毫,一挥而就地创作出狂草体的书法,甚至不提笔,而是直接以头发蘸墨水进行创作,故有“癫张”之称,而在他清醒后,看到自己在醉时书写的狂草体,自己也不敢相信竟然能写出这么好的字。

这种潜意识的体现通过投射及升华的过程来实现。在绘画、雕塑、舞蹈、戏剧、文学创作等艺术创作活动中,人们将自己潜意识层面的信息,用直观地形式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展现,就是投射的过程,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空间的构造,笔触的风格,绘画的内容、创作的过程等,都可以看作是来访者内在心理特质或心理状态的一种投射。

在投射的同时,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艺术创作者“通过改变和伪装而软化了他的利己主义的白日梦性质,他通过纯形式的—亦即美学的—乐趣取悦于我们,这种乐趣在表达他自己的幻想时提供给我们。”[6]

绘画过程可以升华被压抑的本能,比如有人在心中非常痛恨某一个人,非常想杀死对方。但是这种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并且会给自身带来危险。因此,他将这种杀死对方的冲动压抑了。但是,他爱上了漫画创作后,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在不知不觉地以自己所痛恨的对象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精彩的画面角色,并在画面中杀死了这个角色。这种在绘画杀死角色的行为,是被社会所认可的,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而作者潜意识中的这种被压抑的冲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3 名家案例作品分析

从对名家作品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画家本人潜意识线索。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级人物。在谈及他的著名作品《记忆的永恒》时,肯定了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影响。从《记忆的永恒》的画面中(图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面包、蚂蚁、软塌塌的钟表等。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这些事物都有其潜意识的含义。

对于面包的象征,达利曾做过自我陈述: “我一生中,面包无止无休地紧跟着我……”在达利的作品中面包是一个经常呈现的主题。在达利看来,面包是性欲的一种象征。性欲作为人的基本本能,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直接表达,只能压抑。而面包的外形坚硬而内部柔软,作为性欲的一种替代性象征,通过对面包的描绘,达利将其被压抑的情绪表达及升华了。

蚂蚁对于达利来说和是负面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的,童年时代的达利曾从亲戚那里开始接管照顾一只受伤的蝙蝠,达利对这只蝙蝠很喜爱,蝙蝠得到了达利悉心的照顾。然而有一天,这只蝙蝠却被蚂蚁包围和啃咬,已经快要死了。这个场景让年幼的达利失控,在惊吓之下,他跳了起来并抓住蝙蝠,咬掉蝙蝠的脑袋并将其扔进了水中。从此,蚂蚁作为和噩梦相联系的符号就经常在达利的创作中出现。在达利的作品中,忙碌的蚂蚁都具有恐惧、无力、焦虑等象征性含义,达利通过蚂蚁的形象投射了他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在达利其他的绘画和雕塑当中,也能看到蚂蚁的身影。

同样,在达利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柔软的钟表的存在。柔软的钟表也可以看成是达利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它表达的是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些钟表,如今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主义梦境物象的同义语。[7]

参考文献

[1] Morris NE.Recent development in psychoanalysis[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6.

[2][3] 叶浩生,杨莉萍.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3-237.

[4] 叶浩生.冲突·焦虑·防御——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1):77-83.

[5]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7.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9.

[7] 付馨慧.从视觉角度看超现实主义——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解析达利作品[J].科技信息,201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漫画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