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的误区及对策

2018-01-25 12:26陈永红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科书对策

陈永红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一方面赋予了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不知道怎样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其中,在教科书解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教师不知道怎样解读才能更好的顺应新课改。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的误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误区;对策

引言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师上课的基础,教科书解读的好坏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尽管教科书解读这么重要,但却很少受到教师们的重视。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师只有对教科书进行精准的解读,才能使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才能为学生解读教科书提供正确的引导。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的误区

1.教科书解读过于功利化。

一些语文教师在选择解读内容时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质。这些功利性主要表现在:选择跟考试有关的知识作为解读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删减和拓展。解读功利化是指语文教师在选取解读内容时,选择那些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解读重点放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以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由此可见,尽管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们也都耳熟能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还是很在意考试结果。

2.教科书解读缺乏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1]。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反思,学会反思,将反思贯穿教科书解读的全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教科书解读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教科书解读的反思。语文教师缺乏反思的解读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3.教科书解读单一化。

教科书解读单一化是确定单一的解读目标,认为解读教科书就是梳理课文的内容,无视课程标准的解读,无视助读系统的解读。“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假定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胜任把文本内容转化成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但是在实际解读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教科书解读的正确认识,认为教科书解读的目标就是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对策

1.注重文化解读。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吸收了很大一部分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通过对语文教科书的合理解读去理解和认识文化,因此,文化解读显得尤为重要[2]。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化解读。

案例一:例如在《赵州桥》这一课文中,教师在解读时,不能僅仅解读赵州桥的雄伟与坚固,还应借助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从建筑艺术这一方面,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提高反思意识。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我反思,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反思。勤于反思的教师会很快取得进步。因为反思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教学,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促进专业化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解读教科书文本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带着批判精神解读文本,与文本、编者、作者、学生进行多元对话,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在解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进行创

造性解读,创造性的解读语文教科书。

3.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解读。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科书。教科书解读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关键在于教师的解读能够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科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选择有效的解读方法,也可以多种解读方法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文本细读法对教科书进行解读,我们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并不是对每个字词的逐一分析[3]。本文所理解的文本细读是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以文本为中心,对教科书文本的语言、结构、意义和情感细致的分析,抓住文章的重要段落和语言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心体会文章的意义,感受文章的美,与文本对话,挖掘文本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互文性解读法对教科书进行解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找出一些与本文本主题相似的文本作参照,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性,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二:例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教师在解读的时候就可以和之前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相结合,因为这两篇文章的结构类似,都是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了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色,运用结构的互文性解读,教师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利完成解读。对语言相似的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也能快速的帮助教师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文章的意义。

解读教材与回归教学之间的平衡,是考验一位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育的本义和真义所在。对于教材的解读,需要教师合适的教和引导,考虑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仅从文学的角度来深入解读语文教材,还综合考虑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情等这些因素来解读语文教材,让学生自主的构建教材文本解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才是回归到教材解读的本真。

参考文献:

[1]亓燕敏.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唐雪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连凤英.小学语文教师对教科书解读的误区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8):18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科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