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容+蔡建文
摘 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与传统扶贫理论相比,实现了四大创新。一是扶贫理念大调整,以人为本,多元参与,扶志扶智,杜绝脱贫返贫;二是扶贫模式上大转变,实施“精准滴灌”、“内生造血”、“生态生产”式扶贫;三是扶贫手段大优化,通过分类帮扶、强基固本、统筹全局,大大增强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四是扶贫机制大变革,着力构建贫困群体识别机制、优化工作管理机制、强化考核监督机制,确保精准扶贫的蓝图变成现实。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69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as achieved four innov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econd,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n the big chan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ion drip irrigation," "endogenous hematopoietic", "ecological production" typ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ird is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is greatly optimized,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lp, strong base and consolidate, co-ordinate the overall situation, greatly enhance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effective and systematic; the fourth i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change, focus on building poverty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blueprint for precision poverty has become a reality.
Keyword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ion out of poverty; mode innovation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这是他在县、市、省到中央40多年工作實践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对传统扶贫理论的重大创新。
1 扶贫理念大调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找准工作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扶贫理念的大调整,是对传统扶贫理论的第一大创新。
1.1 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
以往的扶贫开发目标定位仅停留于简单脱贫,且过于注重收入增长,这种理念使得扶贫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发生了“异化”,出现了虚假脱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核心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要位,才能防止形式主义,正确引导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目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核心所在,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1.2 多元参与,创大扶贫格局
在以往的扶贫开发中,基本上是由政府全面主导,完全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大规模投入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扶持和救助。面对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情况复杂的各种贫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多元参与,创大扶贫格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过去扶贫理念的又一调整。大扶贫格局打破了旧观念的束缚,引入非政府力量,极大地提高了扶贫开发的工作效率。它强化了社会层面的扶贫参与度,激发了扶贫开发的社会活力,提高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工作效率。
1.3 扶志扶智,杜绝脱贫返贫
对于贫困人民来说,他们挣扎在是否活得下去的现实困境当中。长期生活在与贫困对抗的绝望和冲突中,他们“贫穷志短”,缺乏改变的信心。因此,要彻底改变贫困,就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扶贫理念。
扶志扶智,杜绝脱贫返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扶贫理念上的重大调整。扶志,是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使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扶智,是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 扶贫模式大转变endprint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传统扶贫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外部输血”、“资源开发”式扶贫转向“精准滴灌”、“内生造血”、“生态生产”式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理论的第二大创新。
2.1 从“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向“精准滴灌”式扶贫
因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早期的扶贫采取的主要是“大水漫灌”模式。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资金资源,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但现在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如果继续“大水漫灌”,对贫困人口的扶持缺乏针对性,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政策资源,而且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难度会非常大。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扶贫模式上的第一个转变便是由“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较之以往的“大水漫灌”式扶贫,“精准滴灌”扶贫模式更加精细,能更好地触及在以往扶贫开发工作中被忽略的盲区。与过去大范围普适化的治理方式不同,它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贫困问题,实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将扶贫项目具体化,把扶贫资源精准地“滴入”到贫困群体之中,从而增强他们的内生脱贫致富能力。
2.2 从“外部输血”式扶贫转向“内生造血”式扶贫
为解决贫困问题,早期扶贫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钱出物对贫困者进行直接救济,采取的是“外部输血”扶贫模式。这种外力帮扶的模式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贫困群体眼前吃、穿等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在资金用光后往往又陷入贫困,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也没有得到解决。“输血式”扶贫模式的长期使用,容易使贫困者养成“等、靠、要”的消极依赖心理。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扶贫模式上的第二个转变便是由“外部输血”式扶贫转向“内生造血”式扶贫。外部帮扶是条件,自我奋斗才是根本。“内生造血”扶贫模式注重构建以外力促内力、以“输血”助“造血”的体制机制,让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他们自主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从“资源开发”式扶贫转向“生态生产”式扶贫
贫困地区很多是资源富集区,因此过往的扶贫开发采取的是“资源开发”式扶贫。“资源开发”扶贫模式主要表现为“靠山吃山”。只要能上一个资源开发性项目,特别是房地产、生态旅游项目,就可以富甲一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如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虽然短期局部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长期和全局看则容易酿成灾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扶贫模式上的第三个转变便是由“资源开发”式扶贫转向“生态生产”式扶贫。“生态生产”扶贫模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实施水、大气和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贫困地区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扶贫手段大优化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是帮扶措施要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扶贫手段上不断优化,通过分类帮扶、强基固本、统筹全局,大大增强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是对传统扶贫理论的第三大创新。
3.1 分类帮扶,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实事求是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针对不同贫困农户的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分类帮扶,因地制宜,极大提高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分类帮扶”从何下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给出了答案: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户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区分不同“病因”,根据具体的需求确定“扶什么、怎么扶”。譬如,对于缺水缺电缺路的,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对于缺乏产业支撑、收入水平低下的,实行特色产业发展、就业扶持到村到户;对因学致贫、缺技术、缺技能的,教育扶贫培训到户;对因病致贫、因殘致贫和缺乏劳动能力的,实行医疗救助、困难救助和低保兜底到人到户。
3.2 统筹全局,强化扶贫开发的系统性
扶贫开发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从整体入手,以战略思维谋全局,把扶贫开发与落实各项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强化了扶贫开发的系统性。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调统筹四方面的关系:一是把精准扶贫与发展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的全覆盖;二是把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三是把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对脱贫致富的拉动能力;四是把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推动贫困群众向中心城镇聚集。“四个统筹”避免了“就扶贫抓扶贫”,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3.3 强基固本,增强扶贫开发的有效性
强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过去,我国忽视了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扶贫方式的选择往往只注重眼前实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和贫困对象义务教育等手段,强基固本,增强了扶贫开发的有效性。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调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基固本: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利用当地特色和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龙头产业发展产业,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三是通过教育,提高受助者的自主脱贫能力。
4 扶贫机制大变革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机制设计,才能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针在扶贫机制上进行了大变革,着力构建贫困群体识别机制、优化工作管理机制、强化考核监督机制,是对传统扶贫理论的第四大创新。
4.1 把握关键,构建贫困群体识别机制
扶贫对象瞄不准一直是制约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性性问题。在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行政区划的贫困认定并不能完全甄别贫困群体,使得扶贫指向不精准,影响了扶贫效果。因此,推进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对于实现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程目标至关重要。endprint
摸清贫困情况,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识别了8962万贫困人口,同时对所有贫困家庭和人口建档立卡,并纳入全国性的扶贫信息系统中。2015年底以来,通过对建档立卡工作的“回头看”和重新识别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23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为精准扶贫的贯彻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紧抓重点,优化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扶贫开发过程的重点,亦是难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提出制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中央创造条件,省级全面负责,市县乡具体落实。各级办好各级的事,千斤担子大家挑。中央总的思路是“管住两头,放开中间”。在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的同时,中央也充分赋权,做到权责一致。譬如,把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权力交给贫困县,让他们从实际出发,将资金捆绑集中使用,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有效性,这也体现了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的要求。
4.3 稳定成效,强化扶贫脱贫考核机制
考核既是“风向标”,也是“指挥棒”。传统扶贫考核只看经济发展,缺少动态考核缺少,扶贫开发缺乏激励机制与维持机制,很容易使扶贫工作陷入“脱贫再返贫”的尴尬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强化扶贫脱贫动态考核监督机制,实施动态跟踪的评估模式,为稳定脱贫成效提供制度保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建立考核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评估机制,构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規范,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导向。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既有定量考核又有定性考核,既有基础考核又有重点考核,既有现代手段计量又有传统手段评估。通过考核监督,让干得好的人光荣,对干不好的人问责,确保精准扶贫的蓝图变成现实。
在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我国减贫1650万人,2014年减贫1232万人,2015年减贫1442万人,2016年减贫1240万人,累计脱贫人数5564万人。贫困人口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更为艰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应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基本方略的科学内涵,推动全面脱贫目标的如期完成,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广东省委宣传部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MYZX201629) 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同时被列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马克思主要研究专项”
参考文献
[1] 莫光辉.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价值之维与实践突破[J].改革与战略,2017(2).
[2] 王瑞芳.精准扶贫:中国扶贫脱贫的新模式、新战略与新举措[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1).
[3] 汪三贵.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