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也就是要精心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课堂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预设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
关键词:预设;生成;反思
如若我们“利用生成”不够“巧妙”为课堂教学留下了遗憾,那我们就要及时做好反思,分析总结得失以便改进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实录:
师:你们能把这幅实物统计图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来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很意外,顺水推舟)好,大家试试看。
生:(劲头十足)画实物统计图。
师:(有点急)同学们觉得困难吗?
生:(异口同声)不困难!
师:(意外)同学们能把这幅图画出来吗?
生:(依然兴致盎然)能!
师:(无奈)那老师从1数到10,看大家能不能画完,教师数,学生画。
师:画完了吗?
生:(心不服口不服的样子)没有!
个别孩子:再给点时间就能画好。
师:(回到预设轨道)你有办法使这个统计图画起来既容易又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吗?
生:小组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当启发用符号代替实物)全班交流。
师:带领学生从众多方法中优化出方块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方块统计图。(课前打印好的作业纸)
师生共同小结:方块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方块统计图的优点。
巩固深化部分课件出示:调查组内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并用打“√”的方法记录下来。(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四个季节的字卡)
师:(在黑板指定区域)你是哪个季节出生的就把字卡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生:贴字卡,然后统计原始数据。
……
反思:
在“统计”的教学中,从象形统计图到方块统计图的转化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认识和思维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际绘制象形图的实践中发现和感受象形统计图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可以怎样改进,进而启发学生用符号来代替实物,抽象出方块统计图,这是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没曾想孩子们却坚持认为“好画”“能画出来”。教师良好的设计意图撞上低年级孩子的争强好胜、不服输,就显得不那么“顺理成章”了。教学中我对此处的处理显得勉强,直到最后学生也不认为绘制实物统计图有困难。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对以上环节做了如下调整:
师:你能把实物统计图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来吗?老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教师计时,学生画图。
师:画完了吗?
生:还没有!
计时完毕后谈话:看来要画完这幅实物统计图的确要一定的时间。大家有办法使这幅图画起来更省时间吗?但原图所表达的意思不能改变。
学生分组讨论。
师:适当启发用符号代替实物。
各小组用符号代替实物并绘制成统计图,从而抽象出方块统计图,再与原图做比较。
学生分组活动。
师:通过比较大家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汇报。
孩子切实感受到方块统计图的简洁和实用。
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尽量让他们去碰壁、去体验失败,在失败中得到启发,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数学知识形成的抽象过程变成自身现实的需要,最终获得更有实在意义的成功。
在巩固深化部分,为了更贴近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材中原有的对“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调查换成了“对同学们的生日在哪个季节”进行调查。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我们学校没有对低年级开设航模、手风琴等兴趣小组),同时也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会对过生日的话题更加感兴趣。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它是为教学提供线索。教学中我没有束缚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改编,使学生对其更加亲近,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调查同学的生日在哪个季节”的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这样的设计,表面上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也很顺利,现在看来这样做其实是一种包办。调查的方法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剥夺了学生一次非常好的思考的机会,同时孩子们经历的统计过程也是不完善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忌为了“教”的顺利而越俎代庖。下面是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出示:你能在小组里调查一下同学们的生日在哪个季节吗?
师:你准备怎样调查?
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一个一个问。
用举手的方法数。
……
师:说详细些好吗?
生1: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不是很流利)
师:好极了,还有不同想法嗎?
生2:谁是哪个季节过生日就到黑板上写哪个字。
生3、4:……
师:真不错,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
生:分组讨论。
……
反思:
这样的改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更加完整、更加充分。在如何统计、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上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操作教师预设的统计过程,从而获得单一的统计方法,而是主动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主动探究最佳的统计方法,进而获得准确的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是多元的、充实的,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感受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什么。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设到,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意外,把意外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每次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水平,在反思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