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术,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的生存愿望,其实质在于取自然之精华(能量),补人体之不足。其间经历了由简单模仿动物能量吸取方式而形成的服气法,到吸取各种方法之长,以性命双修、返璞归真为特色的内丹法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道教的“仙界”,名义上是神仙活动和生活的地方,实际上是人的世界,是人间世界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这种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人生观,与中国国民性情中的务实特点十分契合。学习、了解其中的思想信念,辅之以阅读医学书籍,可以使我们从文化高度理解道教养生观,把握道教养生观的诀窍所在。道教养生观不乏有益的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教训,其医疗保健实践则更是促进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养生具体内容不乏加强体育锻炼、科学饮食和节制私欲三大类,但绝不能忽视养生的根本——养性。养性就是培养个人的德行,持之以恒地严于律己,为自己赢得一片广阔无垠的净空。道教十分重视养性,鄙视那些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身不有礼而望人于礼之人。张振中先生在《返朴归真》一书中,列举了“九病之说”:一是糊涂病,不能面对现实,物欲太强,企慕虚荣,养生效果自然差;二是悭贪病,奉献谈不上,索取无休止,见利心重,见财起意,患得患失,情绪波动,有害养生;三是性急病,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性急如高原泼水,一发而不可收,心脏负荷重,养生收效甚微;四是欺心病,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不思进取,无擅长却时刻海阔天空,并经常抱怨生不逢时,怨天尤人,于养生有百弊而无一利;五是妒忌病,见人比己强就搬弄是非,飞短流长,专欲误人之事以图突出自己,邪恶攻心,于己于人均无益;六是自暴自弃病,办事虎头蛇尾,泄气丧志,而且玩世不恭,不图振奋;七是愚拙病,遇难不进,知难不问,耻于求师问道,内心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一事无成最好,于养生害莫大焉;八是高傲病,自以为天马横空,无视贤人圣达,唯我独尊,与人交往难以持久,情伤则神伤,于修行不利;九是贪馋病,口贪滋味,鼻爱馥香,奢侈有余,淡泊不足,对养生弊端多多。九病之说用来启迪世人,指导养性。养生必先明道积德,轻财重义,豁达大度,陶冶情操,在大众生则我生的前提下注重养生方法的恰当运用,那么阴阳相合,内外相合,才能延年益寿。
在宝鸡道教养生文化发展史上,对社会生活产生久远影响而又在科学与学术上最有建树的高道,当推在宝鸡陇县药王洞修行的孙思邈和在宝鸡陇县龙门洞修行的丘处机。
药王洞位于县城北千山脚下,是久负盛名的道家胜境。药王洞道教宫观,始建于唐代,初名谷神观,唐初医学家、道士孙思邈隐居过的山洞,故名药王洞。孙思邈(541或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小就被人称為“神童”。成人后隐居宝鸡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探究养生长寿之术。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算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尊其为药王。
药王孙思邈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证施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把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他还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的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晚年著《千金翼方》三十卷,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
孙思邈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他说: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那么“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他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结合起来,把养生学也当作医疗内容。欲求长寿,必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如他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等,要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透彻的分析,丰富了道教内修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一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他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徒望青天,莫知升举”,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
龙门派宗师丘处机对龙门派的养生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二十个字,即:“尚实守常,保养神气,性命双修,内外兼行,合于大道。”首先,尚实,不崇虚幻,必须要守常。以平常心、平常方法对待养生。据《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载,丘处机见成吉思汗时,谈起养生问题,成吉思汗问他:“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丘处机回答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其次,保养神气,即保养人的三宝——精、气、神。他说:“惜气不损,则积气自神矣。”其三,性命双修,修性的目的是归于道,见性的目的是悉心凝神,不受外界干扰,集中精气神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其四,内外兼行,即内外兼修,即丘处机所言:“外修阴德,内固精神。”其五,合于大道,即在天人感应思想指导下,根据四时变化行事,实际上就是以养德莱统帅养生。
以丘处机为代表的龙门派,对于养生基本理论,提出了四句话:“堪破生死,炼心磨性,大彻大悟,四时摄生。”一是堪破生死,一切顺其自然,听于道而合于道,以积极的养生观保持身心健康。二是炼心磨性,这是龙门派养生理论的核心。消除私欲,正己心念,是非就作耳旁风,在现实生活中扶贫济困,建立功行。三是大彻大悟,通过坚持不懈的修心养性,达到无私无欲无虑无念的清静光明状态,于是大彻大悟的精神最高境界就指日可待。四是四时摄生,既要心定神凝,也要与天道相应,与四时合拍,按四时摄生。春季是肝旺季节,夏季是心旺季节,冬季是肾旺季节,在摄生均要随着季节变化而注意调理,饮食上讲求卫生,做必要的锻炼与活动。endprint
总之,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均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畴。道教讲究“仙道贵实”,通过修持秘法,千百年来一直从事着人体功能的科学实验和因人而异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为人类提示和开启了通向生命终极奥秘的窗户。
在历史发展中,宝鸡道教养生秘诀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导引吸气”,这是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结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道教方术。《抱朴子内篇·别旨》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仡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道教认为,通过导引可以调和体内阴阳,促进消化,抗除外病的侵入,还可使气血充盈,精神旺盛。流传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与道教导引术有密切关系。行气吸气是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之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太平经》说:“故人欲寿者,乃当暖气、尊神、重精也。”行气主要是以我之心志,来驱使气,使其为我所用;吸收天地间的生气或日月精华,服外气以养生。
二为“守静”,可以见到消除杂念带来的惊喜。道教修炼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守静。什么是守静?清心寡欲、洗心涤虑,使万念不生,就是守静。守静能使心与神交往,守静既久,则道自然显现,使人长生,以致能乘云驾龙,使普通的凡躯化为神灵,与太一之道同行。道教理论认为,人神喜好清虚,但人心常常骚扰它;人心喜好安静,但各种欲念常常去勾引它。如果能将这些欲念悉数排遣,心自然就能安静,心一安静就能清虚;做到了常清静,就能与道相会,即是得道。道教借鉴佛教的佛性论,提出人人身中有道性的观点。道性存在于人的心中:“心等于道,道等于心,即心是道,即道是心。”這个具有道性的心即是“清净心”,是人能长生成仙的根源所在。《坐忘论》道:“净除心垢,开神识本,名曰修道。”达到浑然忘我忘物,心中无一丝思虑的境界。所以守静就要消除心灵上的污垢,这是修炼的实质。消除心灵上的污垢,还心之本体,就是道,就是归根。
三为存思之术,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存思,“静思期望真,则众妙感会”,指的是一种存念身内外诸神,使之驻身不去,使身与神合,以达长生的一种养生方术。如《天隐子》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修道养生者坚持在心中思神念真,与诸身精神交感,配以诵经、念咒、服气、叩齿咽液等术,便能感动外神降临,入镇体内,或保固体内真神镇身,安魂和神,内保脏腑,外却众邪。道教在行存思之术时,有一定的仪式程序,如《存思三洞法》规定,天亮时存思“洞天”神,中午时存思“洞地”神,夜半时存思“洞渊”神。具体存思方法也有烦琐规定,此处不再赘述。
四为回光返照,这是内视之术。内视就是眼睛不向外看,而是向内注视自己的体内。通俗地说,就是视不用眼睛,听不用耳朵。久视并不是眼睛向外看,而是神向内视,内视又叫反视。人如果能够经常运用反观内照的功夫,自然疾病就无法侵入。人体多神,内视时一定以五脏为主,负责各自料理的事情,事情分别取得成功,成功平正就一而不二,就会使原来隐藏的显示出无邪的状态,无邪就能仿佛看见所有东西;看见了就与圣符一样,与圣符一样就可以弘扬积学,自然感知领悟。脏是什么?是藏,潜伏神气隐去才智,不加炫耀,明亮而不耀眼,才智沉静、神气凝定,清理欲念达到内中明净,好像玉山内体通明,久视可获长生。
五为气功,这是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也是一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中外许多学者已用仪器证实了气功外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外气中含有带电离子,有涨落调制的远红外辐射效应,有低频磁效应,有次声效应,有一种穿透力极强、抗干扰性极大、能量非常集中的辐射。国内外对气功的生理效应实验表明,练气功可以改善和调节大脑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系统、骨骼、肌肉等功能。凡此种种,可见搞气功不是迷信。道教文献中所见的气功方法多达百数十种,既有静功、动功,又有动静功,而以静功为主。道教被认为是最擅长于养生的宗教。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历代封建帝王奉为信条。道教气功的呼吸修炼法,就是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再如道教硬气功以武当山道家和茅山道家为代表,通过练习使手、臂、腿、腹、头产生强大而又坚硬的抗击力和爆发力,将气和力有机结合,从而产生超过常人的力量。
道教养生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培植起道性自然无为的信念,并身体力行,创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根本解决世界的生存危机。
第一,对于现代医药学发展意义重大。传统药物学的发展,与道教的重生养生理论紧密相连。道士们前赴后继地以人体生命为试验品,或配方炼丹,或尝试百药,企图以金石直固延年益寿,梦想以甘露之草补阴壮阳,使许多医经、医方都保存在道教经典中;提倡保持心理卫生,并通过炼气、养气等生理疗法来达到身心健康、强身益寿的效果;还注意到了人体构造,肯定经络、穴位等生理现象。现代医学解剖学还不能揭示经络穴位的真正奥秘,传统的道教医学却能证实其理论的正确。所以,关于人体构造思想,使得道教文化向现代医学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第二,对于人体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人体科学是现代备受关注的领域,现代人体科学非常注重人体潜能的发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利用人体内固有的东西,把它调顺了,产生人体巨系统的一种功能状态,无非是让人的身体进入一种特别健康的状态。道教养生理论强调“气”对人的重要性,与现代科学认识基本相符合。所以,研究道教的“气”理论,对于促进人体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操作性。
第三,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和谐意义重大。道教强调的“生”,不仅是指人本身,而且还包括人以外的一切生灵。其重生理论包括了人道主义内涵,要求重视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这对于促进人类和平相处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知和曰常”,人们用心去认识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性,维护和谐之美,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长久共存。
作者简介:郑楠,工作单位:宝鸡市金台区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