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虚词不“虚”

2018-01-25 22:07王旗
科教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虚词辨析语言

王旗

摘 要 虚词作为词语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是却可以帮助句子构成某种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虚词不“虚”,一直是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本文通过例举常用近义虚词并加以详细辨析,以引导读者能够结合具体语境,正确、精准地使用近义虚词。

关键词 虚词 辨析 语言

Abstract The function word as a part of the word, although there is no real meaning, in addition to adverbs, the general can not act as a sentence alone,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alone, but it can help the sentence constitute a certain structure, thus forming a certain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 therefore, Not "virtual", has bee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examination of an important test center.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near-normal function words and detailed analysis, to guide the reader to combine the specific context, correct and accurate use of near-meaning function words.

Keywords function word; discrimination; language

虚词作为词语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是却可以帮助句子构成某种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虚词不“虚”,一直是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2)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3)修改因为错用虚词造成的病句。

清人潘永因编撰的《宋稗类钞》记载了一则与虚词有关的故事。一天,欧阳修受朋友之托,写了一篇散文《相州锦堂记》,开头两句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写好交朋友后,欧阳修又索要回来进行了修改。几天后朋友收到了欧阳修的定稿,但他看不出与原稿有什么不同,就去问欧阳修。欧阳修告诉他:“‘仕宧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开头的两句不是比原文多了两个‘而字吗?”朋友仔细一看,果然如此。一咏三唱后,更是拍案叫绝,大为赞赏。为什么?因为加了两个“而”字,咏读之际,语气由急促变得舒缓,音节更加和谐,文句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由此可见,虚词具有辅助语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虚词还具有构成某种语法关系,从而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一些意思相近的虚词究竟如何使用才对,正是这些年的高考试题所涉及的。比如(1)“现代自然科学(不止 不只)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2013·四川卷)。(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不免 未免)太不礼貌了吧”(2014·江西卷)。(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终于 总算)没有白费,经过刻苦学习和长期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2014·山东卷)。

例句(1)应选“不只”。因为“不止”是指持续不停止、超出了某个数目(范围),如“他讲的笑话让我们大笑不止”“他恐怕不止六十岁”。而“不只”有不只是、不仅仅之意,如“不只生产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河水不只可供灌溉,还可用来发电”。例句(2)应选“未免”。因为“不免”指免不了,侧重主观感情,如“睹物思人,不免潸然泪下”“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而“未免”指不免和不能不说是……表示对某种做法不以为然,侧重于评价,如“如此教学,未免误人子弟”“你的顾虑未免多余了吧”。“例句(3)应选“总算”。因为“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后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如“试验终于成功了”“她多次想说,但终于没有说出来”。“总算”是指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心愿得以实现,如“他白天想,晚上想,最后总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连下了六七天的雨,今天总算晴了”。

正因为一些虚词存在着意思上的细小、微妙差别,对句子结构、语法关系有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容易用错的近义虚词加以辨析,从而做到正确理解、精准使用。

【必定 必然】“必定”表示判断、推论的确凿和必然,如“他得到信后,必定会来”“有大家的努力,这项任务必定能完成”。也表示意志的坚定,如“你放心,后天我必定来接你”。而“必然”是属性词,跟“偶然”相对应,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不能改变,如“胜利必然属于我们”“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而 因而 进而】它们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有时可以省略而并不影响句子意思。“从而”强调承接,表示相因相成关系,上文是原因、方法,下文是结果、目的,前后分句的主语必须一致,如“中国队3:0战胜日本队,从而取得了小组出线资格。”“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而”重在强调结果,表示因为这个原因,就(才)……。如“财务管理混乱,因而引发了这件事。”“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进而”表示在己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示递进关系,如“学好了基础课,进而才能学好专业课。”“先提出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施。”

【固然 虽然】“固然”表示承认、确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一般不用在主语前,如“这个办法固然稳当,但是太费事。”“虽然”侧重于让步,用在上半句时,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主语前后均可使用,如“我虽然迟到了,但是也比他來得早。”“虽然我迟到了,但是也比他来得早。”endprint

【关于 对于】“关于”用来表示范围,如“关于扶贫工作,上级已经做了指示。”“今天开了一个关于环保方面的会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用来表示对象,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对于公共财产,无论大小我们都应当爱惜。”

【何必 何苦】二者都用于反问句。“何必”表示没有必要,如“既然不会下雨,你又何必带伞?”“你自已知道答案,何必还要问他?”而“何苦”重在强调不值得、不划算,如“你何苦为这件小事伤心呢?”“冒这么大的雨赶去看场电影,何苦呢?”

【几乎 简直】“几乎”指十分接近、差异很小,如“几乎被折磨死了。”“你不提醒的话,我几乎搞忘了。”“班上学生几乎全到了。”“简直”的语气比“几乎”更加夸张,程度更重些,强调完全如此、相差极其微小、基本上相同,如“你简直是个骗子。”“屋里太热了,我简直待不下去。”“车子一辆跟着一辆,简直没个完。”

【基于 鉴于】“基于”指根据……,如“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才决定撤销原来的通知。”“给予他困难补助,主要是基于他儿子出了车祸,家里用了很多钱。”“鉴于”指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用在前一分句的开头表示原因,如“鉴于加强党的领导地位,我们需要对党员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鉴于天气炎热,作息时间作出相应的调整。”

【尽管 不管】“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尽管愿望是好的,但是却不可能实现。”“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如“不管下雨还是不下雨,我都要去。”“不管远与近,我都不会来。”

【径自 径直】“径自”指自己直接行动,如“没等散会,他就径自离场。”“由于熟悉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径自复函答复了对方。”“径自”有时带有贬义,表示未經领导或他人同意而擅自行动。“径直”指直接到某处而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者直接干某事而不在事前费周折,如“飞机径直飞往昆明,不在重庆降落。”“一放下筷子,他就径直写他的小说去了。”

【偶尔 偶然】“偶尔”强调间或、有时候,跟“经常、常常”相对,如“我们两家住在一幢楼里,但偶尔才见一次面。”“他主要写诗,偶尔也写点杂文。”“偶然”强调事理上不一定会发生却发生了,超出了一般规律,跟“必然”相对,如“这是个偶然事故。”“出现这种情况很偶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他。”

【始终 一直】“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如“李主任始终不同意他的观点。”“始终不懈地努力之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一直”表示动作不间断或状态不改变,如“大雨一直在下。”“他干活儿一直很卖力。”“他打算一直住在这里。”“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则不能,如可以说“我一直等到九点钟才离开。”而不能说“我始终等到九点钟才离开。”

【通过 经过】“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如“通过集中宣讲,大家思想统一了。”“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同志们的意见建议我都掌握了。”“经过”则是指由于某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情况发生了变化,如“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这个意见是经过领导班子缜密考虑过的。”

【往往 常常】“往往”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某种现象、情况会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他往往要工作到深夜。”“意志坚强的人,受到挫折后往往会更加努力。”“休息的时候,他往往要去公园散散步。”“常常”指事情发生的次数多或行为(动作)重复,而且间隔不长(不一定有规律性),如“他工作出色,常常受到表扬。”“失眠时,我常常会半夜起来看会儿电视。”

【为了 因为 由于】“为了”表示目的,可以单用,如“为了抢救落水儿童,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因为”表示原因,常和“所以”搭配(有时可省略),如“因为太忙了,所以没有及时回信。”“因为这事,他受到了表扬。”“由于”表示原因和理由,常和“因此、因而”搭配,一般不用在后面的分句(倒装句除外),如“他由于事情太多,因而照顾不了孩子。”“由于我还有急事,因此不能陪你了。”

【一律 一概】二者都指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都可用于事物,如“过期一律(一概)作废。”“一律”还可用于人,而“一概”则不能,如“违者一律开除。”“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尤其 特别】“尤其”表示更进一步,如“我喜欢美术,尤其是西方现代美术。”“他喜欢郊游,尤其是骑自行车郊游。”“特别”指与众不同、格外、特地,如“特别是这一篇文章写得好。”“这个节目特别吸引观众。”“会后,厂长特别叫他也参加我们这个科研小组。”“特别”可以放在句尾,而“尤其”不能,如可以说“这种款式真的很特别。”而不能说“这种款式真的很尤其。”

“而、可是、相反、再、尽管、进而、况且、而且、何况、以致、以至、甚至”等等,也是常用而又容易误用的近义虚词,使用时也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认真辨别和分析,从而做到正确、精准地使用。

正确使用近义虚词,固然离不开从语义差别、使用范围、前后位置、关联词语搭配等方面的辨别与分析,但更主要的还是靠语感。有了语感,就能凭直觉本能地判断出哪个词语更合适。而语感的形成,则必须依靠平时的多读多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词辨析语言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