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琳·麦卡洛在中国

2018-01-25 19:15徐梅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

徐梅

摘 要: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主题丰富、内蕴丰厚,以浪漫情愫、浓重的人文情怀和广泛的社会观照见长,因此,她的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在中国的被接受状况、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等内容的梳理将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考琳·麦卡洛 中国 接受状况

作为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和世界知名神经病理学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备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在中国广泛流传的首要原因,是她作品中的浪漫情愫和对禁忌的书写对读者和研究者有着致命的诱惑力。考琳·麦卡洛作品中关于澳大利亚乡村、荒原、庄园等异域风情的反城市、反文明书写,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的遥远历史想象,对禁爱、不伦之恋的颠覆性书写,对人类自身精神的发掘,对人类美好人性王国的构建等都对处于现代文明话语束缚中的读者产生了难以抵触的吸引力。正如乔治·巴塔耶所指出的:“禁忌的领域是悲剧的领域,甚至是神圣的领域。”

其次,考琳·麦卡洛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也强烈地吸引着中国读者的目光。她在《荆棘鸟》《恺撒大传·十月马》《呼唤》等作品中,都加入了茶叶、中国人的辫子、中国人的长褂长裤、中国人的商品店、中医、中药等强烈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经由考琳·麦卡洛这样的外籍作家的审视之后,具有了另一番异域风情,因此,对于中国读者和研究者而言,这些强烈的、被异域化了的中国元素也颇具吸引力。

再次,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较多的现实问题,她对这些问题的智性思索对中国读者来讲,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在她的作品中,残缺的家庭引发了人格异化的悲剧和身份迷失之痛;畸形的父爱、疯狂的母爱导致了子代们的人生悲剧;战争、政治、宗教等现代文明抑制着人的本能欲求,致使人性異化;现代科技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了生态危机;传统男性话语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女性迸发出日益明确的自我寻求意识和自我拯救的能力;殖民者及移民后代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冲撞的漩涡中痛苦挣扎。她在作品中呈现出的这些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在目前的中国也广泛存在,因此,引发了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一、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

1937年6月1日,考琳·麦卡洛出生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因为父亲的不负责任、母亲的冷漠,考琳·麦卡洛的童年生活一片灰暗。而家族肥胖病和女性身份则让考琳·麦卡洛遭受到了包括父母在内的周围人的嫌弃和异样目光的审视,对家庭极不负责任、同时拥有四位“麦卡洛太太”的父亲曾对考琳·麦卡洛的读书、写作习惯冷嘲热讽,母亲在儿子卡尔溺水而亡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忍受女儿考琳·麦卡洛的存在。因此,对于考琳·麦卡洛而言,家庭是一个无爱的、冰冷的代名词。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婚姻及父母对自己的冷落致使考琳·麦卡洛对爱、对家庭、婚姻、爱情、子女都产生了极端性看法,她曾经一度表现出对家庭、婚姻、爱情、子女的疏离态度。而在美国、英国游历期间见证了多重创伤的考琳·麦卡洛更加深刻地体味到了澳大利亚的民族苦难史和澳大利亚女性在双重压迫下的血泪抗争史。身材矮胖而又不满于既定命运安排、勇于追寻的考琳·麦卡洛也有别于同时期的澳大利亚其他作家,通过自己拼搏赢得整个世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她的现实主义世界观。生活的不易和坎坷的经历及现实主义世界观让考琳·麦卡洛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抱有一种近似悲哀的敬畏心理,为此,她在作品中强调:“爱情、鲜花和荣誉值得珍惜,然而,每一种美好的东西都有致命的毒素!一滴美酒也饱含着哀伤!”

但是艰辛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的不易也造就了考琳·麦卡洛的现实主义世界观,她懂得了要赢得整个世界,只有依靠个人不懈的努力。缺失父母之爱滋养的考琳·麦卡洛凭借着自身荆棘鸟式的寻求精神和顽强的向上意志在神经病理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基于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开始了文学创作。本来仅希望通过写作来改善窘迫经济状况的考琳·麦卡洛却在创作领域一鸣惊人,处女作《蒂姆》为她赢得了不菲的收入,而《荆棘鸟》则让她名誉全球。自幼便对写作充满热忱的考琳·麦卡洛在无任何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了文学创作,自1974年出版小说《蒂姆》至2015年,她共出版发行了25部小说、1部传记、多篇散文杂记等。

从现有的作品来看,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类型的多样性及作品主题的表达上。考琳·麦卡洛的25部小说包含了“罗马系列小说”“胭脂扣系列”悬疑侦探小说、家世小说、推理小说等多种类型,类型的多样性反映出考琳·麦卡洛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勇于尝试多种创作题材的探索精神。虽然评论界对她类型多样的作品呈现出褒贬不一的评论态度,但考琳·麦卡洛对创作的态度是坚守自我,否定迎合性创作,其中包括给她带来极大荣誉的《蒂姆》和《荆棘鸟》。在作品主题的选择上,源于多重苦难的创伤,考琳·麦卡洛更倾向于挖掘婚姻、家庭、宗教、战争、政治等题材的现实意义,呈现了宗教、战争、政治、科技等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之痛,阐释了爱的艺术,挖掘了人类固有的坚韧生命力和顽强的向上意志对苦难拯救的积极意义。

由于在创作领域和神经病理学领域的成功,考琳·麦卡洛实现了华丽转身,从童年时期的被边缘化,一跃成为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史上被无数光环笼罩的知名作家,她曾担任悉尼皇家北岸医院神经生理学部名誉顾问、纽约科学院成员、威尔士王子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美国科学发展协会董事等众多职务,并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其中包括对女性权益的维护和对老年事业的支持等。

二、考琳·麦卡洛的中国情结

考琳·麦卡洛是当代澳大利亚对中国抱有美好感情的作家之一,她的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中国人、中国物产的美好情愫。尤其在“白澳政策”影响深远的澳大利亚,能对中国人、中国物产进行正面书写的作家实属少数。在《荆棘鸟》中,考琳·麦卡洛不止一次提到德罗海达墓地里中国厨师的墓碑及墓碑旁代表中国特色的“一座古雅的红色飞檐式墓碑”。在该部作品中,她还通过对昆兰士这个被糖臭包围的现代糖业城市商业的描写,赞扬了穿梭其间拖着长辫子的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整个城镇的经济命脉似乎都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在《摩根的旅程》这部关于澳大利亚初创史的长篇巨著中,她提到了遥远的中国及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叶。《恺撒大传·十月马》是一部在对罗马历史进行充分考据的基础上,加上丰富的想象而成型的一部历史小说,在这部对罗马历史进行遥远想象的鸿篇巨制中,她也提到了中国的运茶船。而在她的诸多作品中,对中国的美好情感得到集中体现的是她的第二部家世小说——《呼唤》,在这部作品中,中国人不再是配角和点缀,而是成了作品的主人公。考琳·麦卡洛在这部家世小说中,直接将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后裔作为主要角色来描写,并且对他们的勤劳、勇敢、忠诚大加赞誉,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中国人传统的“愚忠”行为的批驳态度。在此,考琳·麦卡洛敞亮地承认澳大利亚历史上曾经对中国人造成严重创伤的“白澳政策”的弊端,抨击其历史的狭隘性,肯定了中国人在澳大利亚创建史上不可抹杀的功绩,表达了一种人人平等、打破民族种族界限、政治联姻、阶级融合、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美好政治理想。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也为了感谢中国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考琳·麦卡洛曾多次表达访问中国的愿望,但是,介于身体原因终未成行,这对喜爱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的众多中国读者和考琳·麦卡洛而言,都是一个遗憾。endprint

三、考琳·麦卡洛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状况

考琳·麦卡洛对中国的美好感情及其作品中的浪漫风情、对现实犀利的批驳态度、敞亮的自我表达等都深深地吸引着众多中国读者的目光,自《荆棘鸟》被翻译到中国之后,中国的“鸟迷”们就日益增多,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庞大的读者群和研究者群。

在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目前被翻譯成中文的有8部小说(《荆棘鸟》《呼唤》《恺撒大传·十月马》《遍地凶案》《特洛伊之歌》《摩根的旅程》《班纳特小姐的自立》《罗马第一人》),其中被翻译次数最多和版本最多的是《荆棘鸟》。而国外有关于考琳·麦卡洛的相关研究成果及考琳·麦卡洛的个人有关情况的介绍资料等目前均未见中文译本。

考琳·麦卡洛的知名度、国际影响力及作品的丰富性吸引了中国学者的目光,也产生了一批较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就研究成果的形式来讲,目前国内关于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居多,而且研究的热点也主要集中在她的家世小说上,其中有关于《荆棘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这一方面与《荆棘鸟》的知名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荆棘鸟》问世的时间较早有关。目前,对《荆棘鸟》的研究主要涉及作品中的女性思想、爱情、宗教、战争、移民、生态、人性、浪漫主义、悲剧等不同的领域。与《荆棘鸟》引发的“鸟迷热”相比,考琳·麦卡洛的其他作品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如《呼唤》中的移民现象、《特洛伊之歌》中的战略思想、《恺撒大传·十月马》中的历史问题、《班纳特小姐的自立》中的女性自我寻求问题、《遍地凶案》中的人性异化问题、《摩根的旅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等都引发了部分中国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就整体而言,目前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女性主义、殖民主义、生态主义等理论成果,采用比较、文本细读、理论阐释等不同的方法,对考琳·麦卡洛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基本上集中在女性解放、人性自由、殖民罪恶、生态、和谐社会建构、两性关系等方面。

四、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虽然目前国内有关考琳·麦卡洛作品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硕,但是,关于考琳·麦卡洛及其创作的研究还具有较大的空间,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考琳·麦卡洛个人成长经历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目前国内有关考琳·麦卡洛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生活、求学经历、职业生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仅有粗略的介绍。如果要对考琳·麦卡洛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话,还必须对考琳·麦卡洛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及其思想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对于考琳·麦卡洛与其他澳大利亚作家之间关系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匮乏。目前,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仅仅局限于考琳·麦卡洛个人作品的研究,还没有探索考琳·麦卡洛与其他澳大利亚作家之间的异同点或相互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因此可以从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的角度,展开考琳·麦卡洛与其他澳大利亚作家之间的对比性研究。这也将更有利于读者、研究者理解考琳·麦卡洛的创作特色及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蕴。第三,考琳·麦卡洛通过创作对人类固有的向上意志及荆棘鸟式的寻求精神进行了深度阐释,但目前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基于当前社会人类求索意识、进取精神逐渐被现代科技绑架的事实,相关研究者可以从向上意志和求索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的角度,对考琳·麦卡洛作品中的求索意识、向上精神进行研究。第四,考琳·麦卡洛是一位善于对历史题材、神话传说、经典文本进行改写、续写的作家,“罗马系列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特洛伊之歌》立足于古希腊神话传说,而《班纳特小姐的自立》则是对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续写的成果。考琳·麦卡洛基于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世骇俗的颠覆传统的勇气,对历史题材、神话传说及经典名著中的观念进行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改写,发挥了这些既有题材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鲜见。研究者们可以从纵向对比的角度,展开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与历史原貌、神话故事原型、原著之间的对比性研究,寻求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发掘考琳·麦卡洛的创作特色及其作品主题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 乔治·巴塔耶.文学与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 考琳·麦卡洛.恺撒大传·十月马[M].龙红莲,汪树东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