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诗反思:新旧、中西传统的碰撞与融合

2018-01-25 19:13陈桂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反思

内容摘要:至今新诗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经历了新诗发生初期的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颠覆、对于西方诗歌的引进以及最后在摸索中逐渐形成的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新诗传统,虽然新诗迄今已经显得相对成熟,但是毕竟只走过一百年,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与解决,那么对百年新诗进行反思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西方诗歌 新诗传统 反思

一.中国古典诗歌

(一)为什么要颠覆中国古典诗歌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运动的滥觞由此泛滥。从这里开始,文人们开始倡导用白话作诗,只为了更好地将从西方引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到人民群众中间,进而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要想立新诗须先破旧诗,想要推广新诗就必须对旧诗进行一系列的颠覆,破与立是其发生初期必然要面对的两大课题。谢冕曾经提到“在倡导和建设白话文学的过程中,旧诗是最后、也是最难攻破的堡垒。因为站在诗歌前面的,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诗歌……古典诗歌在气象、境界、情趣。体式、韵律,乃至炼字、炼句等,举凡涉及诗歌的创作、阅读、欣赏等所有的层面,都形成了丰富而坚固的传统。它是不可逾越的伟大典范。”[1]只是这场运动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将文言文驱逐出文学创作的大门,但白话文这样一种稚嫩的语言形式却无法担当起这样一份思想启蒙的大任。因为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建立一个现成、系统而成熟的语法规范体系;且中国方言极多,彼此之间的交流还存在着不少困难;最后,诗歌创作尚是一种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语言形式。所以谢冕才说“就新文学而言,当时注重的是‘新,而忽略的是‘文学;就白话诗而言,当时注重的是‘白话,而忽视的是‘诗。”[2]那么,在这里,对古典诗歌的词汇、语法结构进行颠覆是否就意味着舍弃古典诗歌的所有东西,当然不是。因为就算白话诗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颠覆,那也是一种以古典诗歌为参照对象的颠覆,没有对比,何来的颠覆?

(二)怎么建立属于新诗的读者群

颠覆完古典诗歌,接下来要将白话诗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得以通过新诗诗人的作品了解西方思想文化,要让他们成为新诗的读者群,那么诗人们又该怎么书写以及构思文章?通过什么样的文字呈现你所要传达的东西?此刻对新诗人来说,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建立属于新诗自己的读者群。因为古典诗歌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读者懂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大多可以感同身受,作者对文本的创作也不需要去顾及读者,毕竟彼此水平相当,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读者阅读时也能得到自己阅读的快感。而“在新诗的发生期,一个基本困境却是:很多读者仍是以旧诗的‘阅读程式来接受新诗的,词句的精美,诗意的含蓄,音律的和谐,都是这一‘程式包含的因素。”[3]现在要抛弃数千年的文言文的传统另立新诗,可人们还是能感觉到传统的目光正深情地注视着自己,那么新诗人要怎么打破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作出既让自己满意又能让读者接受的新诗?此时他们只能尽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自己创作技法尚且稚嫩,另一方面也是读者阅读水平不高。

(三)读者应该怎么读新诗

然而,新诗成立与否,并不单单是作者个人在写作和理论上的问题,这个还涉及到了读者怎么去读的问题,即能否在读者那里形成一种有效的“读法”(“阅读程式”)。姜涛曾经指出“对于某种文学类型而言,如何去‘读的问题至关重要。从接受的角度看,所谓‘文学性不仅是具体的文本属性,它的存在还有赖于读者间达成的一种阅读协议。……对于某种新型的文学体式而言,既有的‘阅读程式往往失效,在读者中建立一种崭新的、有效的‘阅读程式,是其成立与否的关键所在。”[4]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下,又该怎么去引导读者去“读”?既然是要写新诗,那么怎么改变原有的古典诗歌的读者的“阅读程式”,使他们“换新眼以阅之,换新口以诵之,换新脑筋以绣之,新灵魂以游之。”對当时的新诗诗人来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翻译西方诗歌,毕竟西方的诗歌已经相当地成熟,直接翻译不得不说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

二.西方诗歌

(一)为什么要学习西方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是一方面,而新诗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也必然会受到大背景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觉得社会应该进入“人心之营构”的新阶段,所以他们把希望放在了文化上面。他们出国留学后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落后就要挨打”是晚清我国的大门被西方用洋枪洋炮强行打开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只有当国家变得强大,我们在世界才会拥有话语权。“师之长技以制夷”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学习器物行不通,我们就学制度;学习制度行不通,我们就学文化。

(二)谁是学习与接受西方诗歌的群体

在向西方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新诗人一般都是留学国外的人,深感国外与国内语言、文字以及思想的巨大差异,进而在当初那样一种国弱民贫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想要通过介绍国外优秀作品来启蒙国内人民的想法。他们自己在翻译介绍国外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思考着怎么将国外的优秀文化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使这些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的人们苏醒过来。然而并非说西方诗歌翻译过来就可以拿来启蒙中国民众的思想。新诗在此刻还像“初生的婴儿”懵懵懂懂,别说人民了,就是有些老派知识分子接受起西方诗歌来也还有点困难,况且新诗诗人自己在翻译西方诗歌时采用意译还是直译的方式也表示了自身理解原作者及原文的程度,而翻译西方诗歌的方式已潜含着对读者的要求,它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的读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即仅仅是一个翻译文本的被动阅读者。而是一个受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制约的能对现代派诗人的直译式翻译文本发生共鸣的理想读者。”[5]所以,不论是学习还是接受西方诗歌的群体都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只有他们有相对高的眼界与思想来接受西方诗歌。endprint

(三)怎么学习西方诗歌

那么,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学习西方诗歌的问题,许霆曾经指出,诗歌的现代标志存在于语言符号、诗艺技巧、诗学观念和情思生活四个层面:首先是语言符号系统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思维要求而发生的变化;其次是创作思维方式为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思维要求而发生的变化;再次是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观念的自觉化和文学功能观念的多样化;最后是诗歌内质趋向现代人的主体自主性要求,传达出现代生活意念和现代情绪色彩。从语言上,新诗语言学习西方话语的句式,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独字句、排比句等开始出现,复杂谓语、倒装句、修饰成分也兼容于诗中。还带来了新的文本特征:“首先,在断句上使用严格的西式标点符号,它不仅表示意义上表述上的时间各段,而且还明确了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划分。其次,现代白话语言体系实现了语词修饰关系在语句表达上的表面化……最后,新诗语言呈现整体隐喻化的表述模式。”[6]表达上,讲求言文一致和清楚明白。观念上,则更多地学习日本的现代诗歌改革,苏曼殊在日翻译浪漫诗歌,留日的鲁迅写作诗学论文,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观念。

三.新诗传统

在颠覆中国古典诗歌和翻译引进西方诗歌之后,中国新诗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与探究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新诗传统。在新诗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和西方诗歌的西方话语形成了互补,“一是通过对西方话语的精神和传统题材的融合来实现。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话语的形式技巧的融合来实现的。”[7]郑镜明的《枫桥上冥想》正是对张继《枫桥夜泊》的仿用,只是极大强化了自我的主体意识;而中国新诗诗人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同时,也较为注重诗歌的社会性与民族性,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传统的大我情怀的影响?启蒙民众正是为了更好地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表面上看,颠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诗诗人似乎都扮演着与传统文化决裂的角色,但实质上,这些作家的国学根底大都比较深厚,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已经在他们身上化为精血、骨髓和气质,制约着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选择和接受行为。所以在西方文学中,他们才会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落未来主义文学,就在于后者那种彻底否定人类以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与他们既有的心理图式大相抵牾。

新诗中的“象征性、暗示性意象取代意境化意象成为了现代诗学中意象的最高品格,与此相关,矛盾性、动态性、审丑性的意象也取代了和谐性、静态性、审美性意象而成为现代诗学中的主要审美构成和结构方式,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诗学风格由朦胧向晦涩的转换。”[8]诗学风格变得晦涩,“一方面是现代诗人身处当时国弱民贫的中国,已经不再相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也与西方诗歌的诗人们认为现实世界和自然世界都是不真实和丑恶的,唯一真实的只有人的内在世界。而要表現人的隐秘的内在世界,就不能不用隐秘、晦涩的象征和暗示有关。”[8]

新诗才走过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肯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新一代的诗人们去思考与解决,那么对这百年新诗的反思则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一切只是为了让新诗可以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谢冕,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A].北京大学学报,2005,42(6):53.

[2]谢冕,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A].北京大学学报,2005,42(6):53.

[3]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

[4]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0.

[5]赵小琪,西方话语与中国新诗现代化[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7.

[6]许霆,中国新诗发生与外国诗歌的影响[A].江苏:常熟理工学院,2012.

[7]赵小琪,西方话语与中国新诗现代化[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8]赵小琪,西方话语与中国新诗现代化[I].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5.

(作者介绍:陈桂玉,闽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17级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