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义”到“迷惘”

2018-01-25 19:10宁永宁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正义

宁永宁

摘 要:知识分子血统和家庭环境造成了方方与生俱来的知识者气质。她的一系列知识者题材的作品展示了20世纪三代知识者的生命特征:正义、屈辱和迷惘。他们的人生虽然各不相同的格式却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劇结尾,而时代际会的影响,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正义 屈辱 迷惘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动荡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变,使渴望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知识者的传统旧梦彻底破灭。作为对社会与自身价值天然地具有某种敏感的知识者本身的命运(意义)如何,就成了这个激烈动荡时代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宏观背景下考察知识者的主题,我们甚至可以说,20世纪中国知识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寻求精神家园的人”。

方方是一个具有知识者写作身份的作家,因此她对变革时期陷入生存困境的知识者命运予以特别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起,方方由《风景》等一系列市民小说中对普通市民生存境况独到的体察和呈现转向对现代中国三代知识者命运再现与心灵探寻。在方方的一些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她为人们塑造出一系列知识者形象:身处乱世淡泊平生、刚烈而终的祖父,陷入泥淖里麻木困顿、猥琐怯懦的父亲,身处市场经济初期,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而感到困惑的大学教授高人云,以及青年知识者严航和肖济东……如果我们把方方的知识者小说联系起来加以解读,便会发现方方已经为人们贡献出了一个20世纪三代知识者审美意象的系列,分开来看是一个个单独的雕像,合起来看则构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群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轨迹。正因如此,我们对方方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系列做一个综合性的解读,一定会对当时知识者形象的审美思考有一个更全面更新颖的理解。

一、祖父:知识者的“正义”之魂

祖父,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知识者,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属于“五四”前后中国第一代学贯中西的知识者。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大学毕业后在“南昌第二中学做国文老师”,然而,日军入侵南昌,使不愿意随校南逃的祖父,折回故里。不久后,祖父居住的老屋被日军占领,祖父带领乡亲向山里躲避时,与日寇不期而遇。“无处遁逃”的祖父面对强敌,面无惧色,“骂贼不屈,惨遭敌人杀害”。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确实如此,祖父虽然只是一个潜居乡野的普通知识者,“却是个骨头顶硬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品格的人。他情愿为国而死,也不愿意当一个忍辱偷生的亡国奴。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凛然正气。祖父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让我们想起了“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与扬州城共存亡”的史可法、“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他们这种报效国家、献身民族的价值选择,作为一种隐性精神遗传,深深地影响了祖父。祖父人生价值的选择,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所以,在太平时期,祖父甘愿放弃几所大学的热情聘请,放弃大学教授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名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献给了国民启蒙教育;而在外敌入侵,凌辱屠杀百姓时,他能挺身而出,痛斥倭寇,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同胞的生。生得平凡,死得伟大,祖父强大的人格力量成就了他不凡的英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二、知识者的“屈辱”之魂

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以父亲下半生的经历为例子,折射出那一代知识者的命运遭际,并进行了历史反思。青年父亲继承了祖父的精神血脉,学识渊博,潇洒自信,志趣高雅,活力四射,既能突破封建思想束缚,追求自由爱情,又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信念。但是,他在新的社会里学非所用,报国无门,后来,从肉体到精神都变得锐气尽失,萎靡不振,当年的勇敢、坚韧和傲气,都化为灰烬,他的才华也逐渐埋葬了。父亲磨灭了自己的理想,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悲凉。直到有一天,他去看一场电影,受到荧屏上疯狂杀人的场面的刺激,摔下楼梯,在窒息肮脏的无聊环境中,敷衍完了自己的一生。

祖父和父亲是两个不同动荡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的区别在于,同是具有书呆子气的两人,祖父在帝国主义殖民战争的暴力压迫下,完成了传统士人的灵魂的净化和升华,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英雄,“义烈千秋”的匾额挂在他灵魂的上空,光耀千里;而父亲在后半生失去了英雄光彩,年轻时的锐气尽失,英雄人格的遗传基因在他身上也不再显现,他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问题在于,在血管里流淌着祖父血液的父亲竟何以会与自己的前辈形成如此之鲜明的反差呢?由勇到怯的原因何在呢?

关于勇与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说:“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也就是说,勇与怯的根本在于有没有气。这个气,又是从何而来呢?“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气既然是圣人独见,说明气来自于外界其他方面,枢机把握在别人手里。父亲的后半生,像化学试剂一样检测了其伪英雄主义和伪精神特性。

三、知识者的“迷惘”之魂

“如果说‘五四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个甲子间,知识者因其启蒙的颠覆从而蒙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者因其启蒙的失落而一下子跌入的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然而这重与轻对知识者来说都是致命的,重还可能产生一种悲壮感,而轻则纯然是一种出局感。”方方20世纪90年代作品中知识者形象便是显露出自我知识与价值追寻的困惑与迷茫。

中篇小说《行云流水》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位大学教师高人云的日常生活。小说从这位大学副教授行云流水般的平凡琐事中,折射出当代知识者对于生活的尴尬与无奈。高人云是毕业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者,为人做事诚实安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尽管如此,他在变化了的时代和生活面前,处处碰壁,被生活捉弄。在社会上,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在家庭中,连妻子和儿女都觉得他迂腐和窝囊。高人云恪守着传统道德,努力地营造一方净土,但现实环境却处处打破这种宁静,生活中的种种负累带给他难言的苦楚和忧伤。endprint

方方另外两部中篇《无处遁逃》和《定数》,同样形象地描绘出当下知识者的生存困厄和灵魂无处安放的尴尬处境。与《行云流水》所不同的是,这两篇小说里的知识者显示出对命运的抗争。《无处遁逃》中的知识者严航、《定数》中的知识者肖济东,他们面临着与高人云同样的生存困境:经济窘迫的现实生存问题。面对现实困境,严航和肖济东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命运抗争。严航想通过考托福,去美国攻读博士,虽然千辛万苦通过了托福考试,可是由于在美国缺少可靠的资金担保人而未领到出国签证,严航向命运搏击的途径失败了。另一位知识者肖济东为了改变自己的现实生存困境,停薪留职,下海当了出租车司机,当然每月都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可是他的精神陷入了痛苦和无聊。几经思考后,他又返回了大学校园。

由这些反映当下知识者生活经历的诸篇小说可以看出,这些知识者看似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实则生存处境尴尬与无奈。安于自己职业现实,勤恳工作、认真生活的,却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向命運抗争的,不是归于命运的起点,就是徒劳无功。他们始终找不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灵魂处于无所附着的“失重”状态。在充分物化的时代,知识者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皈依,做过种种努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上文对方方小说中的知识者形象做了极为简略的分析,人们已经不难看出《祖父在父亲心中》中的祖父和父亲知识者形象以及《行云流水》《无处遁逃》《定数》中当下市场化年月我辈知识者形象的精神轨迹是由“正义”到“沉沦”再到“迷惘”的转变。这个轨迹很可能是一种巧合或者是我们的一种“结构”,但它确实从一个方面显示出中国20世纪知识者正在空前焦虑和茫然的泥潭中跋涉,他们仍然没有解决自己的“身份”、归宿及精神异化的问题。时代的发展使他们失去了作为启蒙者的优越、归来者的荣光,他们因为与时代和社会的格格不入而被放逐,甚至走向死亡。但这些对作者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要说明这三种形象、三种性格、三种命运形成的原因才是关键。正如乔治·艾略特所说:“就所有生物而言,即使是最强烈的内在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所处的外部环境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J].上海文学,1990(4).

[2] 李俊国.方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者家族的命运书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2).

[3] 邵健.知识分子伦理[A].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义
用正义书写文化自信
从解释到证成——最优解释方法是否可以充分证成正义理论?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我的“正义”女神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