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华,李桂东,胡 虹,伍少梅,邓 英
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66;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0;3.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四川 自贡 643000;4.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65;5.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四川 成都 610039
201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5部委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11月,5部委再次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科技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川省高校学报,无疑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提升高校学报的影响力[1]。
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理论性刊物,是反映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和实力的窗口,是学校水平和实力以及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是高等院校的“名片”[2]。高校学报主要依托所属高校的学科而创办,其发展水平对学校学科发展有极强的依赖性。要提升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必须对刊物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为此,笔者采用网络调查、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四川省23家高校理工类学报的办刊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四川省属地内建设高校较多,截止到2016年12月,四川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含独立学院9所),办学层次各异。本科高校共计51所,其中部属的“211”“985”院校4所及国家民委和交通部各1所,省属院校29所,公办民助院校16所。这些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依托学校学科而主办的高校学报办刊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四川省高校公开出版发行的理工类学报中,有EI收录期刊、CSCD收录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多种层次。
为了解四川省属地内高校理工类学报的办刊现状,笔者对CNKI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评价的23家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进行了调研[3]。这23刊涉及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昌学院等21所高校。为求全面准确调查到学报的真实情况,调研采用网络调查、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学报的办刊特色、学报的影响力、学校对办刊经费的投入、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学报的推广发行情况等等。
为了解各学报的办刊特色,笔者登录CNKI系统对其2011-2016年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方法为:在中国知网主网站的“期刊”导航下选择“高级检索”,在“输入检索条件”栏里的“来源期刊”里,输入需要查询的期刊名称,指定时间从“2011”年到“2016”年,然后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按学科分组,即可完成某刊的检索。依次在“来源期刊”栏里输入需要检索的期刊,可完成各刊的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1)主要学科发文占比超过0.5的期刊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0.6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0.54),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7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69),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86),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87),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0.71)。(2)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的特色专业在电信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的特色在交通运输与建筑学,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的特色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的特色在地质学,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的特色在农林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的特色在数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的特色在中医学中药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的特色在气象学,其他学报的特色不突出。
根据CNKI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统计数据[3],四川省理工类高校学报的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按综合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各刊被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看出,没有期刊在同类期刊中排名进入前3%;进入前20%的期刊有5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医学院学报。四川省理工类高校学报没有被SCI收录,而被EI收录的期刊仅有3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总体而言,在四川省理工类高校学报中,EI3家,CSCD8家,北大核刊9家,科技核刊11家(EI、CSCD、北大核刊、科技核刊中有重复收录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另外,四川省理工类高校学报中,大部分为双月刊,其中双月刊18家,占78%,季刊5家,占22%。
表1 各刊主要发文学科统计
续表1 各刊主要发文学科统计
表2 各刊学术影响力统计
调研发现,四川省高校对理工类高校学报的经费投入情况,双月刊年拨款50万元1家,40~50万元的2家,20~30万元的10家,10~20万元的5家,其中最多的50万元,最少的10万元,平均25万元;季刊年拨款10~20万元3家,10万元以下2家,其中最多的20万元,最少的8万元,平均13万元。
(1)学报编辑人员的配备和数量
季刊的专职编辑3人为正常,超出此人数者为充足;双月刊的专职编辑5人为正常,超出此人数者为充足。此次调研的21所本科高校中的23家理工类学报中,双月刊和季刊的平均编辑人数分别为5.3和5.2人,说明此类学报的编辑人数配备充足。
(2)学报编辑人员的年龄和编龄结构
在所调研的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的编辑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者占4%,30~45岁者占49%,45~60岁者占46%,60岁以上者仅占1%;编龄小于5年的低年资编辑占26%,5~10年的占38%,10~20年的占25%,20年以上的占11%,如表3所示。
表3 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编辑人员年龄和编龄结构
(3)学报编辑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在所调研的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中,博士研究生占22%,硕士研究生占51%,大学本科占25%,专科及其他仅占2%。同时,编辑人员职称中,正高级职称占28%,副高级职称占29%,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仅占4%。调查研究表明,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编辑人员学历较高,职称也普遍较高,如表4所示。
表4 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编辑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
调研表明,在四川省高校理工类23家学报中,发行量在2 000册的2家,1 500册的1家,1 200册的1家,1 000册的18家,500册的1家。建设有自己专用网站的学报20家,占87%,用于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以及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开通了微信和微博公众账号的学报有11家,占48%,用于将学报优先出版的论文和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数字化后向作者、读者和用户进行推广发送。
通过调研,发现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在全国的科技期刊中存在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学报作为教育部门主管、由高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一直以来以学术性著称。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现象。由于高校学报“一校一综合刊”的体制格局,使学报定位不清[4]。
由于高校学报所刊载的论文学科全面,多见低水平重复,再加上学校科研奖励的政策导向,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在职称晋升、科研奖励、学术影响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本校的一些高质量的论文涌向国外名刊或国内一流刊物,而留给高校学报的论文,不论是论述方法还是材料运用多为无重大突破的一些低水平论文,从而影响了学报的整体质量,不仅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权威性,加剧了同质化学报的生存困境[4]。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5]指出:“高校学报工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因此,大多数学报所追求的主要是社会影响力,所有的办刊经费均由主办单位——所在高校提供[6]。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应保证学报的基本办刊经费和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图书资料和办刊设备[6],但是由于不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四川省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学报依然处于办刊经费不足、办刊条件相对落后、编辑待遇不高等局面。特别是一些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科研起步较晚,学术水平高、学历职称高的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四川省高校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经费不足的期刊,除了学校拨款外,虽然可以采取收取部分作者版面费等自筹经费来弥补,但仍然很难解决目前办刊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川省高校学报中双月刊占全省学术期刊比例大,稿件时滞长,论文发表周期普遍在半年以上,有的学报论文发表周期在一年以上甚至超过两年,大大落后于信息化时代全球化传递的快捷步伐。特别是由于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和微博直播的大量运用,大量信息均可实现即时发布和传播,而学报论文发表周期长、信息滞后等特点将严重影响和制约论文的传播价值。
由于高校学报是传播学术科研成果和信息的载体及工具,其读者群体具有较强的特定性、专业性和小众化特点,读者一般是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因此,学报的受众面窄,每期印数在2 000册左右,发行数量有限,发行量大多在1 000册以下,出版后多用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等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往往重视内容的编辑,对发行和经营力不从心,甚至为了节约成本而缩减发行数量;同时,高校学报不同于一般市场性读物,发行量少,市场竞争力不足,吸引不了广告,自我“造血”和市场功能脆弱,从而制约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大多数编辑人员配备充足,编辑人员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大多是以中青年为主、富有生命力的队伍,60岁以上者仅占1%,且为编辑部返聘的编辑人员。但是,编龄在20年以上者仅占11%,说明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的资深编辑人员缺乏,编辑队伍的流动较快,不利于高校学报的健康稳定发展。
由于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改制,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曾一度考虑将高校学报完全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经济的市场化冲击。但是,《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将高校学报与学术期刊和校报归到了事业体制,这也就肯定了高校学报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答记者问时指出:“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这一精神给予了高校学报相对宽容的发展环境。思路决定出路,高校学报应抓住机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持原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优势和特色,推陈出新,寻找突破口和重点,理清高校学报建设与改革的思路[7]。
高校学报要加快自身建设,应立足于本校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师资队伍,吸引优质稿件,同时通过特约知名专家学者优质稿件,以及吸引本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中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扩大稿源,改善高校学报作者及读者严重分散的局面,构建核心作者和读者群,构建优质的审稿专家库,突出高校学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改变原来“一校一刊、一校多刊”“全、散、小、弱”的现象,提升高校学报的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地位。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办刊特色不突出、高水平学报少、办刊经费有限、办刊条件相对落后、论文发表周期长、信息滞后、发行量小、经济效益差、资深编辑人员缺乏、编辑队伍流动性较快等问题,国家和省内相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寻找出路,加快发展四川省高校学报,同时为国内其他高校学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高校学报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专业性期刊的差别,高校学报目前宜继续保持其学术性、内向性和综合性的办刊特色。编辑界的先驱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8]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应立足于本校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向校内专家学者以及编委会的编委们特约稿件,集中报道和刊发本校的优质稿件,将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在学报上体现,发展学报的个性,精心培育期刊的特色风格,使之独树一帜,形成自身特色。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托学校数学博士点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形成了发表数学论文数量多和质量高的特色和个性,获得了校内外广大作者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吸引了校内较多的高水平论文,同时也吸引了校外的高水平数学学科论文,为学报的整体学术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随着高校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高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对于四川省内的高校学报,其办刊经费和条件并没有随着学校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而有重大的提升。高校学报办刊经费是保证学报正常出版发行和整体质量的物质条件。只有获得了足够的办刊经费,才能拥有现代化的办刊条件和设备,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快捷性和及时性,才能在客观上缩短出版周期,达到最新科技成果展现和传播的高时效性,吸引校内外高学术水平的稿件,才能大大提高学报的现代化编辑排版、印刷装帧质量[6]。
有了充足的办刊经费,可以利用高稿酬和高奖励的优势,主动向知名专家学者特约稿件,特别是约请学科前沿的综述稿件,提高学报论文的被引量;同时向审稿专家支付一定的审稿费用,争取审稿专家快速返回审稿意见,让更多的专家对稿件给予更详尽的审稿意见,更全面把握和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
办刊经费充足,可以更新办刊设备,改善编辑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编辑的待遇,增加编辑参加学习培训、外出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让编辑充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以及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增加编辑的时代责任感和敏锐感,主动约请学科研究前沿的高水平稿件。
目前,四川省大多数高校将学报编辑人员列为教辅人员,因此,学报编辑人员在课题申报、奖项申报、职称评定、硕士博士学生的配置、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和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编辑人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加大了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流动性,导致学报的资深编辑人员缺乏,这很不利于高校学报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应营造一个有利于编辑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从制度管理到思想政治、生活待遇、人才培养、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再构建,建立编辑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改变目前四川省高校学报大多数编辑被列入教辅行列的境况,积极争取将编辑列入或等同于高校教师行列,从职务、职称评定和绩效待遇上改变目前编辑不被高校重视的地位。同时,应积极提升编辑的地位和待遇,积极培养编辑人才,吸引更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加入学报编辑队伍,稳定编辑队伍,从而提升学报编辑队伍人才素质。
高校学报要进一步加强编辑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和编辑出版知识在职培训,积极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编辑岗位培训,完成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责任编辑每年72学时集中培训学习任务,培养编辑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杜绝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差错,提高编辑对于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的编写标引、标点符号、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图表的编制,以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著录等方面把握的能力,致力维护学报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能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事实准确无误,深入落实学报的办刊宗旨,不断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
高校学报编辑通过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编辑职业培训,可以培养其坚决贯彻、执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高度重视行风建设,把不断改进和重视行风建设视为树立形象、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和切实加强服务意识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编辑的信息素质[9]和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与编辑岗位工作有关的政策与法规,依法办事,做到服务意识强、办事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可以培养编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责任感,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作者,严格认真处理每一篇稿件,不搞“关系稿、人情稿”,坚持做到稿件面前人人平等,确保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
由于高校学报编辑处于相对较为闭塞的环境,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缺乏对先进的尖端知识的了解,因此,编辑可能对前沿学科和前沿方向的论文把握不好,不敢冒险选择前沿学科和方向的论文。编辑通过参加本学科的专业学术会议和讲座,提高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新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的能力,对于提高编辑选择具有新颖学术观点的论文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学报整体质量更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报编辑部应积极鼓励编辑走出去,多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提高编辑选取和把握前沿学科论文的能力和水平。
编辑的基本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积累[10]。编辑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可以学习其他编辑部和编辑的好经验、办刊方法和措施,吸取成功经验,找到弥补自己不足的捷径,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培养复合型编辑,积极促进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编辑校对印刷质量的提升。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学报都建设有自己的网站,并开通了远程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审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读者在线阅读或者浏览和下载已发表论文。因此,高校学报应重视和加强网络化建设力度,提高学报的质量和学报办刊的现代化水平[11],简化编辑流程,提高编辑在线办公效率,方便作者、审稿专家与编辑在线交流,极大地缩短审稿周期,提升稿件的处理效率。同时,高校学报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报网站建设,对学报在线采编系统及时进行管理、维护,并进行升级和完善,将学报每期发表的论文数字化并尽快上传至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教育阅读网、超星图书馆以及学报自己的网站等,不断提高高校学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此外,高校学报可以通过学报自建网站和微信、微博公众账号,将学报优先出版的论文和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数字化后向作者、读者和用户进行推广发送服务,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将学报自创刊以来的所有过刊数字化,并将数字化后的期刊上传至学报网站,供作者和读者免费检索、查询和全文下载,提高学报论文的引用频次,进一步扩大学报的影响。
高校学报还应积极利用优先出版平台,将学报已录用论文以整刊或以单篇论文的形式优先出版。特别是对具有时效性的热点和前沿研究的论文,更应该以优先出版的方式优先出版,从而提高学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被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和摘引等,特别是在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他引率等方面,将有较大的提升。
高校学报应利用自建网站、微信和微博公众账号、优先出版、传统纸质出版等多种媒质融合出版发行,提高学报办刊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总之,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应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为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寻找恰当的办刊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刊水平,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进而提升刊物的国际竞争力。四川省各理工类学报应对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分析,依托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彰显刊物特色;各学校应对刊物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争取学校各项政策,包括争取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等;学报还应积极拓展编辑出版的发行推广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期刊融合出版,以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通过各项努力,相信四川省高校理工类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学报能够更好地发挥对高校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作用。
[1]邓英,饶莉,李桂东.科学数据出版—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之内容创新[J].编辑之友,2017(4):39-43.
[2]赵大良.高校学报的作用及其发展[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沈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肖宏.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京: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5.
[4]薄洁萍.告别“全、散、小、弱”[N].光明日报,2011-03-22(1).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1998-04-01)[2017-05-0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771/200407/1049.htm l.
[6]余毅,朱和平.高校学报现状分析与对策[C]//学报编辑论丛(第13集),2005:41-43.
[7]王兴全.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8):44-46.
[8]叶岗.普通综合性高校学报创办特色专栏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1999,11(2):42-44.
[9]李德华.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4,16(4):298-300.
[10]高平亮.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2):141-143.
[11]李德华.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部现代化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