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制造业创新驱动研究

2018-01-25 03:38罗兰芳何同宏
关键词:福建省制造业人才

罗兰芳,何同宏,叶 宁

三明学院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引言

创新是当今时代最大的命题。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演变,世界各国特别是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发展新兴产业,推行工业4.0,提升国际竞争力,使国际间制造业竞争愈发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是依托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制造业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我国制造业一直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许多内外部条件开始发生变化,我国原有的一些重要的秉赋优势逐渐消失,而大多数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1]。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对外开放合作重大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通过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缩小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1 福建省制造业创新驱动现状

1.1 制造业产业概况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来提高科技转化成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层次、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创新驱动的实质是科技创新[2]。据2016年版福建统计年鉴,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共有31个产业,3 246家企业,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业和皮类制品及制鞋业,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56%和10.90%。传统型制造业比重较高,皮类制品及制鞋业有543家,占全部企业数的16.73%;纺织服饰类有347家,占比10.69%(表 1)。

表1 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产业情况(数据来源:2016年福建统计年鉴)

1.2 创新投入状况

创新资源的投入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进行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是企业寻求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要途径。福建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和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经费支出在2010—2015年间都有稳步的增长,但同时也应看到两者增长的幅度都不是很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6年间增长了145.5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4.5%;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经费支出6年间增长了216.0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1.83%,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5年福建省大型工业企业创新投入经费情况(数据来源:2010—201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3 创新产出状况

创新产出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产生的各种成果。创新产出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新产品和专利申请量两大指标体现。2010-2011年,福建省新产品销售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长,但2011年之后便趋于平缓,仅以微小的幅度保持增长(图2),这反映出福建省制造业的创新产出能力有待加强。而2010—2015年,福建省在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有效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方面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结合同期新产品销售数据来看,有效发明专利数转化为新产品的成果转化率并不高,这反映了福建省制造业的实际创新产出能力并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图3)。

图2 2010-2015年福建省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数据来源:201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 2010-2015年福建省规模工业企业专利情况(数据来源:2010-201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福建省制造业创新驱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创新投入的支持。创新投入可分为两类:一是创新经费投入;二是创新人员投入[3]。2015年,福建省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R&D项目经费分别为2 973 967万元、3 469 810万元、3 112 909万元;比重分别为2.9%、3.46%、3.4%;排名依次为第6、第7、第7。总体来看,福建省在创新经费投入上和制造业实力强劲的广东、江苏等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较为落后。

具体来看,和排名领先的广东省、江苏省对比,差距则尤为明显,无论是在投入总量还是投入力度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方面,广东省是福建省的6.15倍,江苏省是福建省的5.75倍;其次,在R&D经费内部支出方面,广东省是福建省的4.39倍,江苏省是福建省的4.35倍;最后,在R&D项目经费方面,广东省是福建省的4.68倍,江苏省是福建省的4.53倍(表2)。从创新人员投入情况看,福建省的排名为第5,比重为3.68%;和其他发达沿海省市相比,江苏省是其4.26倍,广东省是其3.98倍,浙江省是其3倍,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2 2015年沿海省市创新经费投入情况(数据来源: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 2015年沿海省市创新人员投入情况(数据来源: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2.2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制造业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为相比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科技创新产能更高、能源消耗更低、附加值更高、产品竞争力更强[4]。在福建省制造业中,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的产值高达81.35%,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技术水平都比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仅占12.56%。这反映出福建省传统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图4 2011-201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数据来源:2011-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2.3 创新能力薄弱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标准,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4%,表示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强度在1%在4%之间,表示创新能力中等;强度小于1%的话,则表示创新能力较低。2011-2015年,福建省企业R&D投入强度基本都保持在1%以下,只有2013年勉强达到1%的水平;2013年后,R&D投入强度更是呈现下降趋势。这体现了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且创新投入力度不足,具体数据如图4所示。

2.4 产业配套能力差

制造业行业众多,产业体系较为繁杂和庞大。相关行业之间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各行业分工明细,产业之间有较高的关联度,由于其自身独特的产业体系,使之具备有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5]。福建省制造业共有3 246家企业,皮类制品及制鞋业有543家,占福建省制造业总企业数的16.73%,但以皮类制品及制鞋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缺乏上下游配套体系,产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为制造业提供配套能力较为困难。一般而言,提供配套的企业规模越大,拥有的技术水平越高,所具备的配套能力就越强。但就福建省制造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配套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业企业只有160家,仅仅占福建省制造业总企业数的4.93%,并且规模较大的配套企业也为数不多,难以满足福建省制造业的配套需求,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主导产业企业情况(数据来源:201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3 福建省创新驱动不足的原因

3.1 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在福建省制造业企业中,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长期依托低价竞争的行业,企业利润率低,积累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既缺乏技术改造资金,又缺少相应的技术服务,其技术改造和创新投资意愿低。同时,福建省内还有部分企业依靠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拼资源消耗,以较低的环境污染代价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6]。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相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和拼资源获取利润回报,要冒更大的风险,且投入高、耗时长、见效较慢。这样,企业自然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谈不上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另外,从政府层面看,与鼓励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配套政策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不够。

图5 2011—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情况(数据来源:2011—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图6 2011—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能源消耗情况(数据来源:2011—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3.2 长期维持粗放型增长

据估计,在中国GDP的增加额中,75%是靠增加投入取得,只有25%是靠提高效益取得,而发达国家增长额中50%以上是靠效益提高[7]。我国制造业长期依靠粗放型增长,福建省制造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占比高,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而且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2011-2015年,福建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尽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传统制造业贡献的产值非常高,其每年贡献的产值均在86%以上,且呈不断攀升之势(图5),而传统制造业能耗消耗在2012-2014年虽有所降低,但其均值仍达83.45%(图6)。

3.3 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图7 2010—201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情况(数据来源:2010—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创新是灵魂,人才是基石,而创新人才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能够为企业的不断进步注入活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8]。但福建省制造业的创新人才储备状况不甚乐观。201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为134 111人,比2010年增加了79 978人,有了较大的增长,特别是在20102011年期间更是猛增40 809人,增长率高达75.39%。但是,从2011年起,R&D人员增长率迅速下降,虽然2014年有10.59%的增长率,但是到了2015年却变为-6.88%,比2014年减少了9 910人(图7)。在创新驱动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讯号。

3.4 政府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起着统筹全局的作用,尤其对产业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省制造业产业配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思想上重招商引资轻产业配套,且招商引资侧重于项目规模和数量;引入能为主要产业提供配套的项目不多,产业的发展伴随着配套企业规模不大、体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等问题。二是没有对园区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产业配套体系方面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对进驻园区企业的筛选制度,和产业链相关、对产业链有帮助的企业不多,进而很难为制造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4 改进福建省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对策思考

4.1 提高企业创新意识

4.1.1 增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

企业创新意识的高低和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之间具有莫大的联系。企业领导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科技投入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的程度。因此,福建省制造业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实践锻炼、同行学习、学历教育及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意识、人才意识、风险意识,培养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使自己真正地能够担负起领导职责并具有推动企业创新的能力。

4.1.2 营造环境,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能够促使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达到发展的目的,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要提高福建省制造业企业创新意识,福建省政府和制造业企业必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政府可发挥各类新闻媒体、教育机构、文化艺术团体和各类社会团体的作用,以较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宣传和表彰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和先进人物,营造好创新大环境,把创新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习惯,促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才为本良好氛围的形成[9]。而企业则需进行内部创新文化的培育,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培养员工创新意识,让员工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实惠。

4.1.3 培育制造业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保障机制

福建省政府培育制造业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应大力建设制造业创新创业基地,努力打造以云服务、云制造和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利用“互联网+”,鼓励企业运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知识网络化企业和网络联盟企业等现代制造模式,实现网络共生耦合的集群网络,并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载体。第二,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成立公共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信息技术前哨收集站,关注制造业最新技术前沿与动态。第三,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向制造业领域迈进的步伐,建立企业、政府和保险机构的多边合作机制,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第四,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进行结构性减税降费,特别要为转型升级企业提供税费方面的减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投资能力。第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在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更有效、更合理化分配,提高生产效率与侵权成本,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4.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福建省制造业应加快实施“腾笼换鸟”策略,将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综合成本较低的地区,并淘汰资源消耗严重的产业或运用市场机制调整资源价格,倒逼这类企业发展绿色制造。在腾出来的空间引进新兴技术产业,吸收高素质的劳动人才,生产附加值更高、竞争力更强、利润丰厚的产品;关注供应链的成本和效率,从产业链角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发展模式,将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平衡两者的发展关系,实现协同发展。加快福建省制造业的重新布局,从价值链低端摆脱出来,着重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优化[10]。与此同时,注重培育并运营制造业企业自主品牌,把品牌培育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品牌投资力度,做好品牌调研与评估工作,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建设好品牌文化。此外,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完善相关融资租赁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为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投资成本。

4.2.2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福建省制造业想要寻求更高层次、更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福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强产品品质的提升,提升科技含量、壮大总量与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的脚步愈加临近,福建省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重点发展高端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微波通信、激光/红外探测镜头、工业机器人等,把福建打造成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福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1]。

4.3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

创新人才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制造业这样一个产业众多的行业而言,科技是核心,创新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福建省要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4.3.1 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

福建省制造业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很难实现,需要在其工作实践中持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培育出这类人才。因此,需要建立覆盖范围广、培训质量高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帮助广大在职人员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持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按照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培养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完全通过政府的各种人才计划催生,也不能完全依靠重点培养造就。而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市场,形成科学和有序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使各类人才通过流动和试错,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对人才科学和合理使用中培养创新人才,发现创新人才。

4.3.2 建设创新人才培育示范基地

在福州、厦门、泉州等产业相对密集的地区,以企业为主导,以当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整合各方优势资源,设立若干个管理型、应用性创新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结合地区和行业特点,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加强和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建设示范性创新人才实训基地。

4.3.3 构建灵活多样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能够促进人才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德国制造业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原因之一就是德国政府长期奉行人才吸引战略。福建省构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的合作深度,从而实现人才引进和共享[12]。第二,实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引进人才的激励政策,在避免人才流失的同时,吸引国外的高素质人才。第三,鼓励和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大力开展人才和技术交流活动,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员工进行深造,从而为福建省制造业的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4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要提高福建省的产业配套能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制定完善的产业配套规划。结合福建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德国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制定科学的产业配套计划,促使制造业在配套格局和规模上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提高产业配套的能力。其次,依托和台湾的地缘优势,研究制定相关鼓励台湾企业在福建寻求配套及福建民营企业主动寻求配套的政策。再次,强化市场的配套能力,依托福建省位于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产业聚集区着重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全面、辐射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专业批发市场。最后,通过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成产业配套服务机构或平台,进行专项研究,整合国内外行业最前沿动态并定期发布行业报告,为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投资提供咨询和服务[13]。

5 结语

传统低成本、高耗能的扩张模式已不能适应福建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制造业应顺应并不断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运用创新驱动,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实现由“一低两高”(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型的传统制造业向“一高两低”(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型的绿色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制造业转变。

[1]张贵.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产业链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石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光明日报,2016-05-20(B1).

[3]李廉水,张芊芊,王常凯.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0):169-176.

[4]魏晓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1.

[5]余凤英.福建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6):71-73.

[6]钟俊伟,胡珏,梅姝娥.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吴晓波,齐羽,高钰,白云峰.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8]张欣.创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J].人力资源开发,2010(14):295.

[9]蒋维.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0]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J].开放导报,2004(4):27-45.

[11]陈子汉.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福建日报,2016-03-04(B1).

[12]吴念.陕西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3.

[13]陈鲁.广西民营经济产业配套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23-27.

猜你喜欢
福建省制造业人才
人才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