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素静
统编教材的情境图有着完整的意义,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以及和生活的融合性。情境图是拼音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
既然情境图是一幅幅有完整意义的图画,那么,在教学的起点一定要让学生观察和表达。以“ɑi ei ui”的学习为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让他们进行描述,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图画上有一个老奶奶和一群孩子。当学生回答了主要信息之后,教师可以追问:“老奶奶在干什么?”孩子的思维会进一步打开:“老奶奶在讲故事。”老师再追问:“一个穿着什么颜色衣服、戴着什么颜色围巾的老奶奶在讲故事?”孩子们又会进一步完善:“一个穿着白衣服、戴着红围巾的老奶奶在讲故事。”……
从情境图中的主要人物到这个人在做什么事,从做什么事到她的穿着,从穿着还可以到讲故事的地点,然后再从这个人(老奶奶)到那群人(小朋友)……这个过程,是引领学生观察的过程,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过程,更是促使孩子的思维逐步丰富的过程。学生观察描述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由“白”“奶”“背”“杯”“围”等词语引出“ɑi ei ui”的学习。
濮阳油田第四小学陆妍老师教学“ɑnɡ enɡ inɡ onɡ”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有的学生说:“我看见图上有月亮。”有学生接着补充:“我看见窗外挂着亮晶晶的月亮。”陆老师立刻纠正:“孩子,‘亮晶晶’可以用来形容月亮吗?再看看,情境图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月亮呢?”听老师这样启发,另一个孩子马上更换了表达:“我看见窗外有弯弯的月亮。”在这一过程中,当有孩子说出“月亮”,有孩子用“亮晶晶”来修饰时,老师做出纠正,另一个孩子想到了“弯弯”这一合适的修饰词,这不正是孩子口头语言和思维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吗?
课堂上,孩子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发现,有的说:“我看见墙上挂着猫头鹰头像的钟表。”有的说:“我看见床头柜上有一盏台灯。”这些发言表明,孩子们的口语表达已经很完整、很丰富了。有一个孩子这样表达:“我看见一个阿姨抱着小宝宝,在给小宝宝唱《摇篮曲》。”这句话对孩子的思维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它不仅描绘出了图画上画着什么,还加入了学生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以下音节:liànɡ(亮)、qiánɡ(墙)、chuánɡ(床)、chànɡ(唱 )、chuānɡ(窗)、dēnɡ(灯)、yīnɡ(鹰)、zhōnɡ(钟)。这一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的过程,充分利用了情境图,把情境图和拼音学习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