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5年规划,也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共11篇、37章,分别从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规划实施8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现将与勘察设计行业相关的重点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推进城乡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集聚提升类村庄。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
特色保护类村庄。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
搬迁撤并类村庄。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厕所革命”,结合各地实际普及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科学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和规模化大型沼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