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技巧写作”和“手段写作”虽然教学目标差异明显,但它们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前者是从方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后者则走出了“写作技巧”的狭小领地,走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新空间,其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写作体验的同时,又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手段写作”深化了写作的价值。对于语文教学来讲,二者同等重要。
(章新其《统编教材写作教学路径探寻》,第4~8页)
不同类型的语篇,对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必然会关注所要构造的语篇的文体特征,进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写作教学策略。因为实用类语篇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语境”,即话题、作者、读者、目的、语言等都较为明确,有些实用类语篇,甚至连结构都是明确的,所以,实用类语篇的写作必然有其特定的可供推而广之的教学策略。
(徐赛儿《实用类语篇的写作教学策略探究》,第13~17页)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主题读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创作背景介入作为解读作品主题的一种手段,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似乎成为文学作品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凡面对一篇文学作品,大部分教师会习惯性地将作品的相关背景置于教学的初始阶段,其用意就是通过背景介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可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又会习惯性地在另一个教学环节中撇开作品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重新走入作品主题的探寻之旅。但是,撇开创作背景的主题探寻往往带来“过度解读”的问题,而教师往往又不能清晰地界定或判断哪些是误读、哪些是合理解读。
(杨雁怡、王斌杰《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主题解读和背景介入》,第18~21页)
思维的品质是论述文写作的根本,只注重语言表达而不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须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增长常识,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建立批判性思维,并在写作中有效地运用批评性思维。
(施晓武《论述文写作:批判性思维的建立》,第3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