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磊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油气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的,涵盖了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近年来,伴随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与贡献,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如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双方已形成了互促发展的依存关系[1]。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立足地方、协同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同时,这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适应形势、把握方向、准确定位、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国内外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已进行过诸多研究,但近几年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核心素养”逐步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在2006年提出,欧盟在其建议案中明确定义:“核心素养”是个人自身发展、融入社会及承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集合[2]。然而,这个定义并未精准地把握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严格意义上,“教师核心素养”既包含“教学能力”,但内涵更广泛,其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更加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及其与情境的因应互动体系[3]。
自2006年“教师核心素养”被首次提出后,国内针对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师核心素养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王陈丹借鉴建构主义课程观,提出美术教师应具备“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文化内涵、了解学生需求、与学生共同成长、整合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4]。朱春俐以远程教育教师为例,提出远程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包含基础性、支撑性、发展性几个维度[5]。而在当前形势下,要真正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首先要保证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素养,这也意味着高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正面临从教学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技术服务型转变的重大挑战。
经过前期研究,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基础性、发展性和服务性3个维度。其中,基础性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发展与反思能力,发展性核心素养包括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而服务性核心素养包括实践指导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抽取40个调查样本,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了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在理论教学与研究能力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同时,结合大量高校调研发现,对高校教师学历的过度重视使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招聘中,学历成为进入高校的最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这也正是目前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不合理、教师核心素养相对较弱的重要原因。此外,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很多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这势必会给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只有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规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问卷调查与访谈中发现,仅有略超过40%的高校教师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示范能力和实习实训指导能力。笔者在前期访谈调查时,特别将几位青年教师列为访谈对象,通过访谈发现,青年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是与时俱进的,但实际能力并不能与理念有效匹配。他们纷纷表示,由于缺少实习实训教学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熟练程度远远不够,他们期待能够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的实操能力。
在一些国家政策条文中多次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搭建高校教师发展平台,但具体落实中却困难重重,很多企业并不愿接收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即使接收也不会公开其核心技术,这就导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前期大量高校调研结果显示,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科研类别多数仍以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科研实践能力远达不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标准,仅有约四分之一的高校教师能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科研活动应与行业企业需要的创新技术紧密结合。因此,专利尤比论文更能体现研究的技术特征。而回归现实,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较少或并不关注成果推广与转化,且对科研工作的定位仍简单停留在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表层问题上,并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应以应用技术型研究为重点,对接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前期大量高校调研发现,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并未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仅有约四分之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确的社会服务意识并已付诸实践。
近年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及各地方政府一系列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出台,均为高校教师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服务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与保障。但由于缺少配套政策的支持,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虽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遇到多重阻碍,如考评与激励政策扭曲错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及评优评奖方式单一,忽略了对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考核与要求。
高校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个不断反馈、循环发展的系统过程。在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的高校教师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有自主专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且在自主发展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在访谈时发现,很多高校教师迫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压力,无法长期、集中地坚持自主学习。同时,大部分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在相对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下,缺少自主发展的持续动力。
此外,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都经历过转型或正在谋求转型发展,但在转型过程中,很多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积极主动地随之转变,安于现状,排斥变化,缺乏转型的动力和积极性,阻碍了其自身的进步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前文对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深层剖析,遵循我国基本国情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状况,同时借鉴成功高校的办学经验,笔者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分别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教师个人4个层面探索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同类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代表的东营高校,近年来一直积极融入黄蓝经济区建设,为区域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批复,正式将“高效生态”作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随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被作为国务院2011年1号文通过,在山东半岛率先开发海洋资源、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的重大举措。特别是“黄”“蓝”两大战略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交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无疑,要发挥两大战略的协同优势,系统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亟需地方高校针对区域发展、产业布局、企业升级培养大量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支持和保障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前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区域经济与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现状,地方政府应努力构建完善合理的政策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为当地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提供法律保证,使当地应用技术型高校及教师与区域经济融合协同发展。目前,尽管很多政策文件都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并未深入涉及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方面的监督与考核。笔者认为,应从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标准、核心素养监督与考核、教师职称评定办法、企业实习实训等多个方面,依据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的特点,同时结合黄蓝战略的独特优势,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各个相关维度进行明确规定。
此外,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经费作为物质基础。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学院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应首先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与更新;同时加大在高校教师转型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上的投资力度,从而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劲保障。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多数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但在核心素养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仍相对薄弱。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应用技术型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前已述及,很多行业内企业对高校教师的接纳程度较低,出于安全、保密等多方面原因,不能提供匹配的实践岗位,也不会与教师们分享深层核心技术。而事实上,校企合作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深化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主动行为,而应该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共同促进的结果。从企业角度出发,深化校企合作,共促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势在必行。
要谋求校企合作的深化,可充分利用行业特色与地域优势,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将企业技术人员请进高校,使行业内的先进理念、技术方法更好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目前正在以山东海科化工集团公司、山东科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等国家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在油气类、机械类、化工类等专业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如今,东营市正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调结构,去产能,进行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均成为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的有力举措。
健全与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可使高校教师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传统的高校教师考核往往以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依据,而转型后则应更加注重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考核与评价,尤其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全面核心素养。因此,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构建更具特色的考核体系,将基础性、发展性、服务性3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均纳为考核内容,并完善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首先,在制定高校教师考核标准时,应全面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将教师的发展性核心素养和服务性核心素养列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例如企业实践的参与程度、社会服务中的具体成效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比重,使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其次,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承载着来自学校、社会及自身多方面的压力,高校只有在健全考核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教师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发展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例如,在评定职称和教学骨干时,适当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突出其重要性,使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为使应用技术型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教师应从自身实现突破,认识到高校转型的重要意义,理念上先转型,然后循序渐进、从心到身地去践行这一理念,从而使转型从形式转化为实质。
另外,由于生产方式、技术的持续更新与进步,在职培训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尤为重要。目前,青年教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虽然从教经验不足、专业实践能力弱,但意识、理念均比较超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因此,高校教师应在转变自身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各级各类在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以更好地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视角下适应形势、把握方向、准确定位、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深层挖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教师个人4个层面深入探讨东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为同类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