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类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建设的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

2018-01-25 19:17:51辛艳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技术型双师油气

辛艳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油气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2014 年5月2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1]。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建设经历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不同层次的高校,基础不同,其转型的路径各有差异。而不同的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其转型建设也各有特色。要彻底实现“应用技术型”的转型发展,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在于学科专业的转型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下简称“胜利学院”)是一所石油天然气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近年来学校结合“黄蓝战略”区域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找准转型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对油气类专业的转型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一、油气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石油天然气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开采、加工、销售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业务集合。对应的本科高等教育专业分别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油气生产主干专业。虽然隶属于不同的专业大类,但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一个领域,三个专业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具有很强的共性。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行业经历了风雨兼程的50多年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油气行业的战略规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石油天然气作为主要战略资源,其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低位徘徊,油气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油气类学科的专业发展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由于近年来油气行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石油天然气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是石油工业上游的岗位群开始呈现饱和状态;二是国家的天然气行业发展较石油产业迅速且前景良好;三是油气服务行业的岗位需求量越来越高。随着企业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岗位群需要的是大量理论水平高、实操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因此,结合油气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把握油气工业发展机遇,结合石油天然气的行业背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专业向应用技术型的转型建设,是各石油院校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应用技术型毕业生和提高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能力。转型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一是结合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如何做好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让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二是基于OBE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如何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突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油气类专业转型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建设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培养方案既要体现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模式体现自身特色[2]。

第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建设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深刻理解应用技术型的内涵。应用技术型人才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其内涵即介于“研究(学术)型人才”与“操作型人才”之间,既有较好理论素养,又熟悉生产一线要求,具有问题导向的惯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供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推陈出新,实现能力迁移;面对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工作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复合型”特征。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建设要处理好基础与特色、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过程中,充分结合职业特点,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既保持鲜明的专业基础,又能突出专业特色。

第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建设要能够提高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能力。大学承担引领社会科学进步、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服务社会的职责。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更应该将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服务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大幅度提高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能力,驱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3]。

作为服务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其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属性。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区域所面向的工艺领域有所区别。而每所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均在寻求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在特色中求发展。

2.立足区域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社会和行业调研,根据区域行业特色,胜利学院的油气类专业对专业方向侧重以及课程体系作了优化调整。

第一,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参考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区域特色和行业发展现状,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规格与要求的对应矩阵,使得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第二,根据区域特色和岗位需求对油气类专业进行了知识结构的调整。通过增设方向和模块化教学的手段,拓展了专业方向。例如:资源勘查专业增加了测井、测绘等方向课程,开设了方向班,拓展了地热等新能源知识结构。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环境下,拓宽了该专业的知识体系,缓解了就业压力;石油工程专业经市场调研增设了液岩气开发开采、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的课程模块,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拓展了新的专业方向,同时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科相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石油石化高端装备产业提供人才。油气储运专业作为油气生产的中下游领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石油和天然气的课程比重。通过对油气类专业结构和方向的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

第三,根据专业知识所设计的工作流程,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应用型课程改革,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中包括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单元结构和课程教学结构。通过应用型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第四,根据新工科建设指南,对油气类传统专业进行了升级改造。一方面,开发多元化课程资源,将行业中前沿的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及时引入课堂,建设开放式课程资源库。另一方面,根据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开发虚拟仿真课程。例如: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将管道智能检测与定位技术、管道数据采集与监控技术、油气节能降耗技术等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对油气类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使之更符合“新产业”对人才培养需要。

3.成果导向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由国家、社会、产业、行业、学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衡量和建构。“成果”所主张的能力并不是每门课程进行的技能训练,而是与行业 (职业、岗位) 要求符合程度相适应的“综合力”表现。为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胜利学院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长效机制[6]。

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引入企业资深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方面可以把最新的技术引入课堂,让高大上的本科教育接地气接人气。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科研合作方面,以横向科研课题为载体,在老师负责承担的科研项目里,吸纳学生参与技术开发,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和社会,了解产品开发和服务流程,理解企业,树立企业精神。这种毕业生才是真正为企业所需的人才[3]。也就是说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有机结合。

此外,油气类专业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办班的方式解决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办班过程中,明确双方职责和义务,充分考虑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根据企业要求,通过学分置换的方式,在适当的学期对组班内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微调,建立灵活机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推进油气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2014年初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对“应用技术型大学”专任教师有明确要求,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比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思路,外引、内培多举措同时进行[3]。

一方面,学校应该拓展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增强对双师型人才的吸引力,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同时可以通过从企业引进外聘教师的方式,增加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教师比例。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油气类专业,与生产现场结合紧密,在转型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

胜利学院油气类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思路出发。一是制定完善的教师引进、培训、评聘和考核机制;二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与生产实践现场相接触,利用各种技能竞赛,给教师创造培训和取证机会;三是大力推进横向科研课题的发展。因为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课题,能推动学校为市场服务,创造价值和利润。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可以拓展教师的思路,使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接近生产接近前沿。

(三)创新分阶段多维度的质量评价机制,持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保障教学质量,胜利学院的油气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强调将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阶段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为了把教学评价的重点转移至对学生成就的评价,将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通过学生、教师、企业多个维度的评价和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调整。其中,短期评价阶段是在校学生对课程呈现的质量和课堂学习环境的评价;中期评价阶段是在校学生、教师和实习企业对学生知识获取的程度和应用能力提升水平的评价;长期评价阶段是用人企业对毕业生是否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建设的过程中,专业的转型建设是一项核心且系统的工程。作为油气类工科专业,在转型建设过程中,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定位、保持专业特色,找准转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关键点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等各个方面边破边立,寻求最有效的转型建设途径,创新油气类专业应用技术型的改革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技术型双师油气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非常规油气(2021年2期)2021-05-24 03:23:36
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模式探讨与实践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5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