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等单位,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1]。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能越来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也受到重视,但高校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实效性差,对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而言是一个“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理论课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觉悟、政治素养、文化自信的提升。所以,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广泛挖掘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理论教学有效的第二平台,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2]的细则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详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分配了实践学时和学分。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可以虚实结合,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认可度模糊。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具体方案、政策保障、经费支持等。由于部分高校重视校内建设,忽视校外思想前沿;看重目前,缺乏前瞻性的办学导向,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处于非制度化、非体系化、非统一化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在学校培养方案中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制定的实践计划缺少执行力。
当下,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手机媒体的使用,沉迷于手机,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兴致不高。尤其是互联网站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评判。“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公利与私利的较量,会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特征,进而也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看法。”[3]
“95后”大学生是网络的一代。热衷于QQ、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交流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挑战。“互联网络上正在上演‘人心拉锯战’,受西方错误思潮控制的一些网新媒体,正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一些西方错误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进行公开的推销。”[4]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宣传和构建变得更加重要,给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大都采取到博物馆、红色文化纪念根据地,或者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参观完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打上了折扣。学生在参观中,只是扮演了一个观看者、倾听者的角色,还是被动的接受教育,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实践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5]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忽视了活动的内容和效果,长此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在“大思政”视角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着力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教育环节互相作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更加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地位。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应该按照课程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系统地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6]。
1.建立科学有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一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有专人负责,各高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组。二是制定规范的具体实践方案、组织方案、考核体制,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三是高校要有“大思政”视野,坚持全方位余人的原则,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比如学校团委、学工处、宣传处等部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经费保障。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的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就会增加。学校还需适当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顺利建设。
2.加强高校与政府等多部门相联动的运行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7]高校要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发挥当地政府和社会在实践基地建设中的角色价值。当前国家在积极倡导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地政府要给学校提供绿色通道,在政策上、人力上和物力上提供支持,协助学校建立高效、实效的实践基地,发挥当地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3.打造专业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占有着主导性地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驱动者、指导者、组织者与实施者。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立足点,把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新形势、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提高实践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实效性。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资源,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辅,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师资团队的支持和保障。
4.建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考核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考核评价体系是否科学、规范、严谨,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践效果。首先考核标准要一致化。比如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对于报告的选题、内容和形式都要有统一的规定。其次是考核标准不单一化,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仅靠提交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会得出科学的、公正性的结果。因为实践报告质量不高,对问题认识浅薄,但是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因此展开多渠道进行考核,参观过程纳入考核系统,无故不参加实践的学生,不给实践教学的评价分数。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资源,建立思政课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基地。
在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基地观看在线爱国影视资源、纪录片、专题片,在线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纪念馆、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等。也可以在线进行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时事要闻、经典阅读的学习与讨论。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虚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改变大学生刷屏娱乐游戏的习惯,增加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认可度。同时,可以弥补外出实践参观的时空限制。
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基地的运用,可以提供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途径,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把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基地建成高校思政课工作的新阵地。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遭到学生们的嫌弃,参与率低。首先要要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加强高校校内部文化阵地的建设。高校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离不开思政课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1.建设校内实践基地
一是打造校风教育实践基地。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学校历史传承的精髓。校风校貌反映一个学校的核心文化,校风实践教育基地也可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对学校深厚的情感。校风实践教育基地可以介绍本校历史名人事迹、校史变迁、学校荣誉、优秀校友事迹等。
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方式。高校应完善校园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心理咨询和就业辅导等体系。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学习社团,师生经常围绕当前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利用重大学习活动、纪念日,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讨论交流、专家讲授、论文评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
2.开发校外地方独特的教育资源
思政课课堂是我们国家路线方针宣传的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的阵营。一是要充分开发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包括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感受了课堂教学中看不到的画面,学到了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是建立一批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近的单位实践基地。这些单位既包括工厂、企业、机关、学校,也包括部队、医院、社区、村镇,利用共建单位建设实践基地,不仅具有可靠性、针对性,而且具有可行性。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在服务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是建立新时期先进典型类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反映当地改革开放成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社区、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园区等。有助于高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坚持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新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