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以2017年全国卷Ⅰ为例

2018-01-25 19:05福建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3期
关键词:题眼题干试题

福建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强国,高考改革要贯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解决好“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由此,高中教学就要解决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理解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认知能力中最核心的目标,也是高考中考查频次最多的能力目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2017年全国卷为例,谈谈如何培养考生的理解能力。

(一)从事实和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能否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对该层次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提供多种类型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并进行分类讲解指导。

1.从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例1:(2017·全国卷Ⅰ·20)

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要求,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协定坚持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④只有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审读材料,能提取到的有效信息之一是“各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这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面临相同的挑战,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这可以理解为矛盾的普遍性,即事物的共性。有效信息之二是“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这意味着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他们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不具备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条件。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解读题干信息,不难发现《巴黎协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正是因为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存在差异,才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所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体现了矛盾的相互联结关系。故表述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关的③④观点是正确的。①阐述矛盾主要方面与事物性质的关系,不正确,应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也与材料无关。②说法体现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材料信息的支持,应排除。

可见,选择题的解答,在材料阅读与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抓到关键信息,但仅看到关键的词句还不够,还要根据设问的指向,结合各选项中的描述,回到题目更多的素材中去,进行比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例2:(2017·全国卷Ⅰ·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

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 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 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答案】我国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采用先进工艺和高的质量标准,提高消费品质量;加大高端消费品研发投入,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

【分析】从设问看,本题的设问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设问直指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是需求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要求回答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主体是企业,问题角度是怎样做。从背景材料看,第一段言简意赅地提出我国是一个生产和消费大国;第二段明确我国生产的消费品的产量与产能均居世界前列;第三段用数据说明我国居民境外消费状况,隐性地说明虽然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但生产仍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可见三段材料是先总后分的关系,这给考生明显的提示,要从题目所给定的反映我国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情境材料中去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从中解读出我国消费品存在供需两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生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为企业提出措施建议。

例1、例2为文字材料题。要从试题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概括材料涉及的内涵和主题。快速阅读背景材料,将复杂的材料内容分解为若干层次,归纳提炼每一层次的中心,进而全面理解材料的中心内涵,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或中心议题;第二,找好设问关键词。根据材料的核心内容或议题审读提炼设问的关键词。如主体关键词:国家、党、政府、地区、企业、单位、公民等。知识范围关键词:经济学原理、政府的知识、唯物论、辩证法、文化生活知识等。设问指向关键词:包括表明、说明、体现、分析、评论等题型限定词,措施、目的、旨在、原因、意义、如何等问题指向词,根本、主要、前提、基础、重点、关键、首位等定语;第三,联系设问,准确判断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判断信息是否符合设问要求。原因目的依据类试题要从时间上向前追溯、寻找引起或导致结果的因素的信息;意义影响类试题要从时间上向后推导、提取事物存在与发展可能带来的结果的信息,可从不同对象进行思路构建;措施类试题要从问题解决渠道或解决问题的主体角度去提取可行的策略性信息;现状解读类试题要根据设问指向去获取相关数据、事实或做法的信息。

全国卷试题的材料一般都比较丰富,其中既有有效信息,往往也会有干扰信息。因此在信息解读过程中要善于辨认,准确排除无效信息。在准确获取信息后,还要将信息与课内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即寻找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连接点,为调动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2.有效抓住“题眼”获取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要准确抓住试题的“题眼”。“题眼”主要隐藏在试题设问中,多数是一个词句或相互联系的几个词。抓住“题眼”就等于获得了试题的基本方向和答题的基本思路。

(1)选择题

例3:(2017·全国卷Ⅰ·21)

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 )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分析】本题的题眼是“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要求找出它能够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原因,即根据材料去推导零工社区为什么能推动创新创业。

选择题由题干和题肢共同组成,题干部分在近年高考中主要采用材料加设问的形式。命题人设置的设问形式多样化,经常在设问中加上诸多限制,精准把握“题眼”,考生要做到:

第一,精准解读设问,以题干的设问作为切入点。一般来讲,题干的设问就是命题人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如“说明”“表明”等设问是要求选项与题干材料相符合的道理;“由于”“基于”等是要求选择导致题干材料中这种结果(现象)出现的原因;“目的”“旨在”等是要求选择题干材料所述行为要达到的结果;第二,挖掘隐蔽“题眼”。高考中不少试题的“题眼”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直接呈现,也有些试题的“题眼”在题干设问中没有“一目了然”的呈现,需要考生结合题肢才能明确看出,所以解题时考生务必题干题肢连贯起来进行推敲;第三,把握限制性条件。把握限制性条件是抓住“题眼”的前提,在解题时,对于程度(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主体(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大、政党等)、考查知识范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等)等限制条件,考生须仔细甄别。

(2)主观题

例4:(2017·全国卷Ⅰ·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或在誓词中增加其他内容,蓄意宣扬“港独”主张,个别候任议员的闹剧引发其宣誓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到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就职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要求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司法解释的依据和意义,其核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什么必须”“重要意义”。试题材料只是提供问题背景,答题必须根据“题眼”,对人大常委会行为的法理依据和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进行论证和推导。

在主观题“题眼”的推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知识,看这个知识范围属于哪个模块哪些知识点;二是确定主客体,实体主体相对容易确定,要注意开放性试题中的多主体,有时主体会是材料中的某个问题,需要具体辨认;客体就是设问中要求分析的对象,这是高考试题视角细化后比较重要的审题环节;三是确定问题性质,弄清设问究竟要求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是“怎么样”的问题,以寻找知识与问题、主体与客体的逻辑关系,校正答案的组织方向。

(二)解释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内涵与外延,辨别不同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通过比较发现其异同,并按其属性进行分类

理解能力中的问题解释、比较异同与属性分类三个层次,都是基于对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内涵外延的解读,在正确解读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类。

例5:(2017·全国卷Ⅰ·14)

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下列计入中国GDP的产品或劳务是 ( )

A.北京厨师为家人做了一顿丰盛晚餐

B.上海商人购买的一件精美的清代瓷器

C.中国某企业在纽约工厂生产的汽车玻璃

D.外国某企业在武汉工厂生产的空调和冰箱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经济学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要求考生在理解GDP的基础上,从所提供的四种情形中判断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从理解能力层面而言,首先需要准确把握题干中GDP是以国界为范围来计算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这一内涵及其外延,并与GNP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在于“属地”与“属人”的不同;其次要能够对四种情形进行分类:A中厨师为家人做晚餐,属于消费,不符合GDP的内涵;B中商人购买的清代瓷器是买卖文物,属于交换,不符合GDP的内涵;C虽然符合GDP的内涵,但不符合GDP的外延;D虽是外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但因其在我国国内生产,既符合GDP的内涵,也符合GDP的外延。本题实测中考生出错率高,反映出部分考生对材料中所描述的GDP这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模糊,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不能忽视教材中相近相似内容的区别。

在四个模块的考点中,相近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比较多。如经济模块:价值与价格、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替代品与互补品、消费类型、消费心理、生产与消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公有制与国有经济、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公司的类型、择业观、劳动者权利、投资理财的方式、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税收的类型、市场调节(优点缺陷)与宏观调控(手段)、经济全球化表现、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引进来与走出去等。要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第一,要仔细比较这些知识点的异同,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放在一起掌握;第二,找出相关知识区分的关键词,整理出比较表格,使异同一目了然;第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变化的背景时我们才用价值。

(三)对相关表述或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

理解能力中的归纳和概括是处理具体与抽象、事实与知识、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范畴,其强调从多样到共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例6:(2017·全国卷Ⅰ·18)

近些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共同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积极支持“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加强能力和机制建设,参与东盟主导的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中国的上述行动表明 ( )

①中国积极推动形成适应本地区特点和需要的安全架构

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

③双边合作是中国推进地区安全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式

④中国已逐步成为协调亚太地区各国间安全事务的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组织和工作机制,考查相关表述或事实共同体现的道理,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材料中涉及的时事事件都是多国合作的成果,其主要方式是多边对话而不是双边合作,③错误;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但不能说中国已逐步成为协调亚太地区各国间安全事务中心,④错误。①②说法正确。

归纳与概括能力要求利用概念,借助言说符号,从具体、多样、复杂和个性化的材料中抽象出普遍性的知识,形成概括性的表述,属于抽象化思维方法的运用。它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解答问题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复习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训练时要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阅读材料全文,了解背景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共同主题;其次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比较,考虑他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部分;最后将次要的内容舍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中心。概括段意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抓重点句概括段意,二是抓连词或过渡句概括段意,三是取主舍次概括段意。在练习讲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审题,然后相互补充、合作完善,在训练讲评过程中尽量避免老师过早的介入暗示。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忘初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主体差异,耐心且有趣地针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训练。

猜你喜欢
题眼题干试题
数字算式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