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国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对象——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有技巧性的提问,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开篇设疑最为关键,能起到统领全课,指明方向的作用。何捷老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的设问就达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
师:学贵有疑。能围绕课题提个问题吗?
生:“十六年前”究竟是哪一年呢?回忆的是谁呢?回忆的是哪些事呢?
师: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一段能作为答案的话,读一读,相信读过课文后,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师生互动以问促问、以问生问。这样的提问不仅有高度有深度,而且接地气,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本节课教学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一篇课文需要教的内容很多,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讲深讲透。有所弃才能有所取,那么,在课堂上究竟要舍哪些取哪些呢?何捷老师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看一看本文在关于父亲的文字描写中,有哪些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是需要大家一起研讨的。
生:(默读讨论后)关于李大钊的衣着、动作、语言,我们一读就懂,可是文中有几处关于李大钊的神态描写,我们感觉有些玄妙。
师:请大家朗读自己能读懂的部分,要让别人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这也叫作带着感情读,读后,再画出文中对李大钊神态的描写。
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会的不需要教,怎么做却常常无所适从,何老师的处理驾轻就熟,他的提问直指课文重点,对于李大钊的衣着、动作、语言,学生一读就懂的地方,就以读代讲。节省下来的时间,重点放在几处关于李大钊的神态描写上来,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
当教学进行到最后时,执教者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达到梳理全课内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教学目的。郭文祥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提问。
师:课文学完了,这个伤感的故事,为什么被传诵了两千多年呢?人们喜欢这篇故事,究竟喜欢它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生: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太感人了,让人觉得温暖。
生:伯牙和子期都有像山一样的胸怀,像水一样的智慧,不是酒肉朋友。
生: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知音。
生: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证了一份纯洁的友谊,见证了一份人生的美好。
郭老师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焦到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上来,这个提问看似平淡,却拙中见巧。以提问的方式总结全文,整节课的内容就会在学生的大脑里过一遍,促使学生思考、提炼、概括,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教师要通过提问发挥其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教师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对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