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多受众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但他们对报媒的信任并没有减弱,出现了媒介使用和认同的分离,这使报媒存在的理由更加凸显。新媒体崛起改变了传媒的生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报纸等传统媒体“信度”“深度”“高度”的优势,新媒体传播“宽度”“速度”“互动度”的强势依然没能替代传统媒体。
传统报媒发展虽然受到了新媒体的挤压,但其公信力(信度)、权威性(高度)、深度的优势未减。报媒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尤其在促进社会共识与形成社会话语影响力方面,报媒仍然掌握着舆论主导权;同时,报媒在促进深阅读,提高读者的思考和客观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仍然难以被替代。报媒的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在受众心中的奠定是不断累积而成的,所形成的品牌效应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难以比肩的。
报媒客观报道和处理信息依然是其强项,特别是在信息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报媒长期以来铸就的品牌,在受众中产生的吸引力和信任度,就如同市场中的金字招牌一样,这就是“信度”。报媒的“信度”来源于长期对内容“深度”和“高度”的“把关”,只有那些符合“把关者”规范或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载体,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是报媒的优势所在,特别是网络谣言一经报媒辟谣澄清,受众就能了解到真相、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报媒对新闻素材的价值判断能力,其严格的内容生产流程和专业的采编人才队伍,能从专业角度发现和挖掘高品质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产品以“真”为固定价值,这是其“使其所是”的价值,报媒优势在于提供新近发生事实的真实报道,而新媒体大多时候提供的是“快餐式”或“碎片化”的信息;传统纸媒的信息是原创,而新媒体的信息一般是二次编辑而成;报媒一般会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采访,生产的新闻报道较深刻。“报纸的强项是信息,是内容,以传统信用为基础竭尽全力收集信息才是报纸的最大财富。虽然出现了各种提供信息的企业,但是到目前为止,报纸提供的信息的正确率以及实效性都是最好的。信息的品质和品牌力强大不仅仅反映在纸质报纸上,还提供给自家报社或其他报社的网站,即所谓的‘出售信息’”[1]。报媒的长处在于,能对专业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深度处理,揭示真相,提出独家观点,设置议程并引导舆论,也是报媒优于新媒介的地方。
报媒的核心优势是内容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的权威来源,有着深厚的资源积累,在受众心目中享有较高的社会信誉,擅长深度报道、有高度的热点评论等,逐渐形成了“信度、深度、高度”等主要优势。
精品新闻依然是全媒体时代的稀缺品,无论用什么介质来传播,新闻的本意不会改变,优质的内容生产是报媒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新媒体崛起快速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大量原创性的首发报道仍然来自于报媒等传统媒体。研究表明,美国互联网中有14%的内容为原创,67%的热门新闻站点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可见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内容依赖性。在国内新媒体的采编权没有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大都只能来自传统媒体,有时只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简单二次编辑或包装而已。道琼斯信息“波纹理论”说明,即使是在新媒体强势的时代,传统报媒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信息传播的一道“波纹”,这道波纹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向外层扩散,远离了新闻事件的中心,但是报媒拥有的那道波纹却是最大的,即报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最全面的、最深刻、最具有权威性的。
随着信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原来以“信度、高度、深度”见长的报媒,因迎合受众而降低了内容的“三度”,业界出现了以“不长不短”的模式进行“截肢”式的改版,使报媒的“三度”比较优势丧失。报媒要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必须坚持专业规范和权威才会获得年轻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这种判断源于报媒对自身内容生产优势的自信与底气。但凡公信力强的每家报纸都会有一批真诚的“粉丝”;加之,报纸的政府背景使其在传媒市场竞争中仍然具有先天优势。报媒大多是党报,在民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这是丰厚的无形资本。一个例证就是,由报媒开办的官微,通常也是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才能快速地吸引粉丝,如2016年新浪微博的官方微博报媒影响力前十名分别是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法制晚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每日经济新闻、新快报、新闻晨报、中国经营报、扬子晚报、新京报,这也是报媒的综合影响力排名。这些传统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众多的粉丝靠的就是它们长期积累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
内容优势是报媒抗击新媒体冲击的第一道防线,报媒的“三度”优势是新媒体所欠缺的。新媒体虽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参与热情,激发了受众的创造力,但也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使社会价值观念更为凌乱、评判标准更加模糊。近年来媒体间的竞争加剧,报媒创造性的内容变少,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正在快速向网络移民,开始远离报纸,但这并等于说年轻读者不关注报纸,其实他们是在新媒体上“读报”。只要报媒刊载高品质的内容,仍然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新闻欲”是人本能地了解世界的一种欲求。在信息冗余的当下,公众对信息、高品质新闻的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因为这满足了人们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由于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这种本能需求,暗示了高品质的、严肃的新闻信息仍然有相当的市场。如: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揭晓,纸媒几乎包揽全部奖项,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斩获重要奖项。其中,美联社由于其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而获得新闻类“公共服务奖”。奖项公布后,记者采访了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迈克·普莱德,他认为好新闻都是赢家,哪个平台传播都一样,似乎有意在提高新媒体的地位,对纸媒几乎包揽的全部奖项并未作出正面回应,他在“新媒体新闻报道真实性有待提高”的表述中,依然透露出对传统媒体“三度”优势的不自觉认同。今天,普通读者阅读《人民日报》的可能会越来越少,但《人民日报》在权威发布、政策解读、经验交流、风采展示、舆论引导等方面有着新媒体无法取代的功能,这是党报媒的优势所在,也是对报媒“信度、深度、高度”等优势的具体阐释。
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界定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者的非专业性与无限制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全方位性,受众群体的自主性与互动性等特征,可将此简化为新媒体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基本特征。
新媒体传播的“宽度”一般是指内容的丰富程度,由于网媒的比特字节的存储特点,使其存储能力超强,信息海量,难以数计,报媒有限版面承载的信息难以望其项背。
“速度”强调的是新媒体传播的实时性特点,这挑战了报媒的新闻采编流程,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流程,新媒体没有“截稿时间”之说,所刊载的信息是即时不受限制的,是一种“全天候”的无空间限制的发稿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推送、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方式呈现内容,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实现信息发布。新媒体的这种“速度”使南都总编曹轲曾一度放弃登载一条来自于报媒采集的新闻,因为事发第二天之前,提前投放在南都新媒体上的内容已经广为人知,若再在纸媒刊登已无意义。新媒体的“速度”不仅体现在新闻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还体现在用户接收新闻的及时性,由于“两微一端”等丰富的接收渠道,新媒体信息的发布也能第一时间到达用户。
“互动度”即指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其本质是网络空间内信息发布低门槛和传播方式灵活性的产物。“互动”的基本含义是某种直接行动会带来即刻的后果,也就是及时的反馈。互动性强使得新媒体与用户之间高频率的双向交流成为可能。新媒体基本没有纯粹的受众与传者区别,报媒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角色则有严格的区分。“可敬的新闻业发现自己处在历史上的一个罕见关头,破天荒地,它的新闻守门人角色不仅被新技术和竞争力量所威胁,而且可能被它所服务的受众所动摇。”[2]“互动度”是传统媒体提升新闻内容等信息传播体验的关键,新媒体的互动性也因此成为报媒转型可利用的手段之一,这样报媒就能突破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当前,“两微一端”成为传统媒体的“标配”,两者正在进行互融的实践。表面看来,阅报的受众数量在减少,但“两微一端”的用户数量却与日俱增,这说明报媒受众数量规模并没有缩小,而是迁移到新平台上了,总量还是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新媒体给传统报媒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广告和受众市场遭到分割、版面压缩、发行量减少、经营的压力日趋紧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现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新媒体逐渐占据公众生活的中心,用户从前看报、看电视、听收音机的传统阅听方式渐被手机应用看新闻、IPAD看新闻、看视频等信息消费方式所取代。报媒内容的“三度”优势,遇到了新媒体技术使用优势的挑战。少数人掌握话语权的传统媒体,在大众掌握话语权的新媒体挑战下,话语权逐渐扁平化。
专注于优质的内容产品是报媒优势所在,但随着新媒体传播的“新三度”优势凸显,报媒读者分散且呈现高龄化趋势、发行周期相对较长、发行渠道单一,可替代性较强等劣势逐渐显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最常见的融合做法是把报媒的内容搬上PC屏、PAD屏、手机屏等,充其量只是渠道的丰富,内容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进。报媒在设置的“两微一端”等方面进行“增量”变革,在“存量”变革上办法和手段却不多,传统报媒业务和新媒体业务的互融亟待加强。从“受众”到“用户”的变化,倒逼报媒放下傲慢的“传达”思想,真正调低身段,与用户进行平等交互地“传播”。新媒体传播一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新媒体的内容、形式要好看,要接地气,这也应是报媒追求的目标。平等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对报媒用户尊重受到忽略的“纠偏”。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一名教师或演讲者,而是论坛主持人或调解人。受众也不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消费者,混合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3]新媒体语境下,准确性是公众对新媒体的诟病,但整个新媒体行业的纠错机制却强于传统媒体,这也是新媒体互动度强的表现。
新媒体直接影响了纸媒内容生产的绝对地位,引发报媒“二次售卖”盈利模式根基的动摇。从传媒的生态系统“长尾”来看,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三度”利势,巧妙地将传统报媒内容细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将处于不同媒介生态位的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功能分众化,拓展报媒内容的“长尾”,聚集和吸引更多用户的注意力,带来更多广告投放回流。网络新经济语境下,通过收费方式来售卖内容非常困难。用户已经习惯于免费地消费网络信息产品,新媒体的数字技术产品使报媒产品的价值被大大地被稀释,广告营收也难以阻挡地流向新媒体。报媒与新媒体间的转载权之争,实质就是免费与收费之争。报媒的尴尬在于只能通过提高内容品质来吸引受众,提高内容品质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报媒将其内容产品无偿地放到网上,等同是一种“自杀”行为;反之,若报媒不把内容放到互联网新媒体上,再优质的内容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变成间接地为新媒体做嫁衣。在新媒体传播成本趋于零的冲击下,报媒想要独力生存已不可能,利用新旧媒介的各自优势,进行“六度”融合发展,已经不可避免。
传媒产业的未来趋势不是新媒体,而是新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这表明传媒产业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新媒体信息内容庞杂,碎片化、大量虚假信息是其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深度全面来弥补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
需要补充指出的是,眼下国内报媒正热衷于发展新媒体,现阶段更多的是处于跟风状况,多是追随政策的潮流。客观地说,有些报媒市场“存量”资源都没能充分开发利用好,在此前提下,各家报媒开设的“两微一端”,还成立了全媒体工作室(中心),除少数外,大部分新媒体中心从机制到人才都是基于原有模式,新瓶装旧酒,没有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绝大多数报媒理念陈旧、体制禁锢、人才结构失衡、技术落后、资金匮乏,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新技术给传媒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仍在幻想通过细节的、修修补补的改良来应对新媒体。[4]如果内容与技术、媒体分离,那么,新旧媒体之间就不再是取代关系,而是不同传播渠道、不同服务方式的关系。现在全国报组织都在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应用,过度强化服务功能,而对内容却重视不够,应引起报媒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视。
另外,建立合理的付费机制,从购买内容的付费模式向使用权限付费的方式转变,待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实行免费方式,让用户便捷地获取信息、享受高质量的内容体验,这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模式和盈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