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媒介文化与传播”栏目,刊登了姜卫玲副教授的《现代都市新女性图景的媒介建构——以〈玲珑〉杂志为考察中心》。该文认为,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份专门面向都市女性受众群体的刊物,《玲珑》杂志在办刊期间始终站在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最前端,在推介新兴生活方式、倡导全新生活理念,以及推动女性思想观念变革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传统文化与传播”栏目,刊登了许菁频教授、雷雱副秘书长撰写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宋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的对外传播》。该文认为,在宋朝至明朝的数百年间,龙泉窑青瓷之所以成为海外贸易的主力军,与龙泉青瓷技术的先进、浙江海运的便利和历代统治者对外贸的重视息息相关。龙泉青瓷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区域文化与传播”栏目,刊登了翁泽仁教授的《“古苗疆走廊”贵州苗族文化传播问题探析》。该文认为,“古苗疆走廊”概念的提出,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不可分割,且重叠交织在一起。在“古苗疆走廊”概念提出后,贵州省的部分县市积极利用这条古驿道路线,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点和品牌。
“网络文化与传播”栏目,刊登了吴迪、林刚的《新媒体环境下故宫品牌营销策略的创新及启示》。该文认为,故宫在品牌营销方面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得益于品牌亲民化、产品娱乐化、用户年轻化以及营销跨界化四个创新点。同时,故宫还为同类文创品牌的营销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哲学理论与传播”栏目,刊登了郭旭魁博士的《海德格尔技术观视角下的新媒体技术及反思》。该文认为,海德格尔作为反思功能主义技术观的重要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技术观在国内新闻传播研究中处于被忽视的境况。在新媒体技术时代,其技术观依然具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存在”、“解蔽”和“座架”构成了理解海德格尔技术观的三个关键词,从三个关键词分析新媒体技术仍然显示出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深刻性。
在“名家杂谈”栏目,刊登了白润生教授的《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新范式、新方法研讨会暨白润生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致辞》。会议于6月24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共同主办。会议既是对白润生教授三十年专心治学治史表达致敬,更是为了激励年青学人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传承与创新,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新领域和新的可能性。
在“业界观察”栏目,刊登了冯广圣教授的《“六度”:报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基石》。该文认为,“信度”“深度”“高度”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宽度”“速度”“互动度”是新媒体的特色,二者结合构成“六度”。传统纸媒与新媒体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在融合发展语境下,传统纸媒的影响力将延伸至新媒体领域,传统纸媒不会“消亡”,它将会以一种新的数字化方式存在。
在“研究生论坛”栏目,刊登了翟晓菲《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探析》。该文认为,在汉语国际传播正快速走向全球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应在树立文化自信基础上,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需求,贯通文化层次,拓宽传播渠道,助力中国文化成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