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数字文化资源的构建与利用

2018-01-25 12:54
文化与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利用数字化数字

一、自信与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并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升至并置高度,合称为“四个自信”。同时,他也多次阐述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尤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并且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这充分说明和体现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自信一词由来已久,而对其研究常见于人格(即人的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研究的诸多领域。一直以来关于“自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通常认为自信是主体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感觉,是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主观评价[3-4]。而文化自信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5],是对文化属性、价值、影响、作用的深刻认识。单纯就自信的概念而言,所表现出的是主体自信,而文化自信从属于自信范畴,因此文化自信呈现出的依然是主体自信行为[6];但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理解来说,其更侧重于文化实体的意义和价值,表明主体自信关键来源于对文化实体的自信。文化实体即文化资源,因而,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资源自信。文化资源包括文化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不仅在于传统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文化精神资源;当今,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应用广度和深度的扩大,还在于有形和无形的数字文化资源。数字文化资源是基于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现和展示,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数字文化内容及创意产品等,并通过网络和新媒体进行传播及利用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行为及成果,是传统文化资源在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中的映射及拓展。基于数字化方式和技术有效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构建和利用是新时期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动力与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面临挑战,文化资源面临威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量优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被破坏甚至消失,或因各种原因被任意修饰或篡改而失去其原有价值;随着传承人的逐渐减少,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困难而消失或被遗忘;现代文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传统文化及文化精神受到冲击,从而被遗弃或因陌生感而被遗忘。这都无形降低了文化价值的体现和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削弱了文化自信。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化资源数字化获得机遇。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资源的表示及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基于数字化新媒体技术能够对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表示和再现,并通过多种网络形式和终端进行传输、传播及呈现,产生新的体验感觉和深刻的文化价值领悟。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消费与经济利益需求,文化资源数字化取得发展。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渴求,尤其是文化资源和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以数字化形式表示或支持的文化资源及产品在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下深受青睐,同时文化资源数字化及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全流程存在巨大的经济和商业价值,相关从业人员及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愿意投入到该行业[7]。而且,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为文化资源数字化提供了保障。在保持文化内涵价值的同时,挖掘和发展文化的经济价值,驱动了文化自信。

三、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价值与文化自信

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信息交流、传播、交互模式以及消费理念的变革,而便捷性不断提高和成本逐渐降低是支持变革的关键因素。但在这些变革和发展中技术是重要支撑,而促使人们关注新技术、使用新技术、追逐新技术的根本在于对内容的追求。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我国网民数量逐渐增加,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97.5%[8]。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日益剧增。而数字文化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映射和拓展,是并理应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价值日趋增强,这将大大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拓展和“活化”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数字化不仅包括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现,而且还包括基于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内容、产品和形式,能够使无形文化资源形象化、有形文化资源鲜明化。拓展并延伸了文化资源表示方式,克服了以单一物理形式对文化资源展示的不足,创新和创造了新型文化资源和产品,以数字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漫、游戏以及立体视觉、VR(Virtual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等鲜活的形态“活化”了文化资源呈现形式。

(二)扩大文化资源宣传和推广

文化资源数字化使得文化资源的展示方式、途径、范围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的内容及形式能够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渠道、多终端进行传输、传播,将文化资源信息扩展给更多的用户和群体,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宣传和大力推广[9]。而基于线上—线下(Online-Offline)的资源展示方式以及用户参与、利用与互动的传播模式,更扩大了文化资源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三)提高文化资源利用便捷性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文化资源利用存在诸多困难,而文化资源数字化为利用提供了便捷。一方面,文化资源数字化能够克服时空界限,便于随时随地体验和感受,以数字化方式获取丰富的全媒体资源;另一方面,基于数字化技术所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能够支持多渠道、多方式获取,可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有线电视等通道进行传输,以及计算机、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方式进行展示和利用。

(四)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优秀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也是文化自信永葆青春的支撑和基础。数字化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数字技术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能够实现对全景无形和有形文化资源的存档,而且能够支持有形遗产资源的保护、修复、复原和考古研究,以及文化交流、传播和传承等[10],有效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完整延续,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五)推动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资源数字化使数字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支持的跨领域、跨行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一方面,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了数字文化内容和产品的发展及创新,促进了产业繁荣;另一方面,文化资源数字化延长、充实和丰富了文化产业链,促进了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全媒体开发和运营以及产业的深入和完善。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文化自信。

四、注重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增强文化自信

5000年文明古国孕育和发展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11]。继承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对传播和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当今中国,坚持和弘扬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以及吸纳和融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文化自信之本。然而,新时期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关键还应在于有效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构建与利用。目前我国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质量不够高、规范性不够强、分散广、重复建设、获取复杂度较高、不安全传播等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克服这些问题,以优化数字文化资源来增强文化自信。

(一)培养优秀数字文化从业人才

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人才是关键,拥有丰富从事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的优秀人才,是高质量资源构建及高效利用的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要制定并完善文化资源数字化从业规范,规范从业机构资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以支持数字文化资源的专业化构建和高效利用;同时,要建立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构建长效培养和培训机制,塑造拥有文化、技术、艺术复合素质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重点培养数字文化资源构建创新与创意人才、策划人才、受众及市场测评与分析人才等;还要努力建立数字文化资源从业的专业人才队伍,确保从业人员专业化、规模化、常态化,注重人才的更新及稳定性;而且,要不断加强人才交流,包括区域交流和国际交流等,坚持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输出相结合的方式和策略。

(二)实现技术和文化的深度融合

数字文化资源的构建与利用涉及到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内容及形式,这也是文化资源“体现什么价值”、“如何体现”的问题,以及生命力是否持久的关键,是基于数字文化资源的文化自信源泉和基础,因而文化资源数字化要注重技术和文化的深度融合。要以优秀传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并进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和灵魂,融入这种灵魂的数字文化资源才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在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中,尤其要以敬畏之心看待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固而非解构优秀传统文化之根[12]。文化消费更是一种心理消费,任何以单纯娱乐或追求商业及经济利益而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灵魂的数字文化资源都会迅速失去其生命价值或生命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为文化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新途径,要充分利用多样化新技术并提高技术含量,创新技术要素,以适当的技术形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展示和再现,同时还应提高技术实现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内容创意力,增强数字文化资源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满足资源获取和利用者多感官消费的舒适性。

(三)构建丰富优秀数字文化资源

丰富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不仅为利用者及参与者提供了畅享文化内容的海洋,更丰富了文化价值体现与展示的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丰富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应制定并完善具有广泛指导性和适用性的数字文化资源及资源库构建系列标准和规范,避免规范和标准的狭隘性以及资源的重复建设;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应用需求要进行数字文化资源的差异化构建,在满足用户需求共性的同时,还应考察需求的个性;要注重数字文化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构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媒体类型及融合类型、跨媒体类型的资源,让用户或参与者在体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数字文化资源内容建设是资源构建的关键,不仅要实现中华优秀典型文化的数字化及资源建设,而且也要进行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构建,同时还要甄别和引进国外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类别的多样化,为用户或参与者提供更大的利用空间;另外,还要强化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注重建设效能和实用性,资源库建设不只是在于示范性,更在于实际应用性。

(四)实现并优化数字文化资源共享

数字文化资源的自由高效共享不仅能够促使文化内容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更大程度达到文化价值的体现,而且也表明了用户、参与者、传播者对文化内容的认同感。因而,畅通传播渠道,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并优化数字文化资源共享,要不断创新共享和服务模式,优化传播与共享渠道,实现资源多样化、针对性的扩展和传播,研究和实施数字文化资源个性化推荐和群体推荐模式及技术,按需实现资源的聚合和推荐,尤其要重点研究分布式资源巨系统的资源聚集和共享方法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和完善务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实现理论和技术;要注重构建多样化、综合化的展示和服务平台,优化并完善云平台建设,推动多平台、多终端异构兼容,同时还要优化基于文本和基于内容的搜索引擎、研究并实现基于跨媒体的全媒体搜索,以实现在数字文化资源大数据中准确、快速、全面获取资源,进行利用和共享;要逐步降低数字文化资源获取和共享门槛,优化数字版权管理,降低用户参与复杂度,并鼓励多方参与,完善资源参与及共享交互模式和技术;要不断优化数字文化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实现方式,研究国内外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模式,以吸收和利用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并使中国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宝贵财富让世界共享,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共享互通。

(五)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安全监督

健康、安全、正能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是文化价值保证和文化生命力持久不衰的关键,将有力增强文化自信。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文化资源构建、利用及传播过程中,在内容、形式和行为上面临诸多不良影响或威胁。增强文化自信有必要全流程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安全监督。一方面,基于人工方式对数字文化资源进行安全监督,完善监督方案、监督策略和监督机制,不仅要提高专业监督人员的技能、责任和意识,而且还应充分发挥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参与者的作用,鼓励树立安全参与行为和意识;另一方面,基于技术方式对数字文化资源进行安全监督,创新和完善监督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预警等技术和方式,对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全过程进行安全监督,并对不安全内容及行为进行防范、过滤、控制和应对[13]。

(六)完善数字文化资源评价体系

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与利用的良性发展,是文化价值持续的保证,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持。数字文化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能够为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指导,而且能够为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支持和保障。数字文化资源评价体系要根据实际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和构建,并在不断的评判发展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能够基于多种形式支持和实现对各个环节的全面、有效评价。评价体系应重点包括对资源的评价、服务的评价、利用的评价等。对于资源的评价,不仅要侧重于资源的形式,更要侧重于资源的内容,尤其是基于不同指标类别对内容价值的评价,其中还应注重对资源预评价技术和方案的研究及运用,为资源构建提供借鉴和支持;对于资源服务的评价,要侧重于构建和利用的便捷性、效率,人性化程度等方面;对于利用的评价,可基于用户利用行为大数据的分析,对利用方式、目的、效果等进行评测。

猜你喜欢
利用数字化数字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