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调查与研究

2018-01-25 10:44李惠文
壹读 2018年12期
关键词:白族民族文化

李惠文

九河乡地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西南部,东与玉龙县太安乡相连,南与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交界,西与玉龙县石头乡接壤、北与玉龙县龙蟠乡、石鼓镇毗邻。九河白族乡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范围内的三个民族乡之一,同时也是玉龙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它下辖有香格里、关上、金普、甸头、中和、北高寨、南高寨、龙应、九河、九安、河源11个村民委员会共86个村民小组,8381户29105人,其中以白族人口居多,共有 14258 人,占总人口的 49 %。境内居住有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藏族、汉族共6个民族,民族众多,主要以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加之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遗产核心风景区——老君山“九十九龙潭”就在九河乡境内;同时214国道以及大丽高速贯穿南北经过这里的九河坝子,因此,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此,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全面的代表与典型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以了解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传承保护状况,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使它更好地进行系统、规范、科学化地进行保护。于是,在九河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文化站的配合下,我们白族学会 的几位同志多次深入村寨不断走访了解,多方收集资料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当前主要开展的节日文化活动

在九河,据调查了解,当前全乡范围内所开展的节日文化活动也是比较多的。并且,有的活动参与群众多,甚至上规模、上档次,仅表演文艺节目就连续开展三四天,观众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0人;有的节日活动持续时间长达近一个月,充分说明了在九河,干部群众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虽然这里面既有政府主导的,也有民间传统沿袭过来,政府再加以引导规范开展的,但它在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上应该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资源中也有一定地位和分量。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两类共四种节日文化活动颇具地方特色:

(一)第一类是以政府主导引导和参与的较大节日活动

1、九河乡“富旺舞”民族文化艺术节

九河乡“富旺舞”民族文化艺术节是沿袭了当地白族群众传统的“会亲节”和纳西传统火把节而倾力打造的乡内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白族人的“会亲节”一般在农历六月进行,常常在六月十八——二十八日这几天进行,每个村为一天,轮流进行,而不是所有的白族村子集中在一天一起过,那样它就失去了招待亲戚朋友请客吃饭的机会!因为农历六月这时节已基本上处于农闲季节,各种蔬菜和瓜果也已经成熟,丰富的食材为招待客人提供了很好的菜品;而田里的庄稼此刻也正是长势喜人的时候。特别是稻谷即将成熟,预示着来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为了等待与庆祝来年有个好的收成,白族人选择了这样的一种习俗来庆祝与狂欢,期望着来年的丰收喜悦。所以白族语所说的“富旺”是指农历六月的意思,而“舞”在白族语中它没有特定的含义所指,更不是跳舞的意思;白族人在发音时更接近“万”来表达,而不是“舞”。但它具有语气助词的作用,有代表过节了类似这样的含义在其中。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根据这个节日本身的特点,在九河坝子的白族人那里,他们又把这个节日叫做“会亲节”,以更贴切地符合其节日的内容。纳西人传统的火把节也是一个大且热闹的节日,并且要搞三天活动,同时他们也在这时节喜欢走亲戚,这样九河坝子两个主体民族的节日都由于集中在火把节期间前后的几天时间里,于是,乡党委和政府就在丽江市白族学会的建议下进行了整合,使之融为全乡大的一个民族节日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各民族自身又按照他们传统习惯保持其传统习俗来参与过节,所以就把全乡盛大民族文化节日定名为“富旺舞”,以代表庆祝与狂欢,从而走进一种新生活中,既延续了传统,又代表了新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节自2015年开始举办后,已经连续开展了4届,并由单一的只搞文艺表演、进行地方文艺展演发展到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活动。在此承办了首届农民歌手大赛、丽江市首届白族文艺汇演(2017年)、广场舞大赛(2018年);此外还注入了许多新内容,如表彰先进典型、进行民族特色产品的推介展销等,从举办的效果来看,已经起到了可喜的广泛宣传的作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喜气,更增加了节日的分量,充分显示了举办九河乡“富旺舞”民族文化艺术节的威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内容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过去,九河当地白族群众在过节时一般都在家里招待朋友,而现在则变成全乡参与,全民狂欢。与此同时,乡党委和政府每年都会选择恰当的地点来进行,如2015年第一届、2017年第三届选择在九河中学运动场比较集中的中心地带举行,方便了更多群众的积极参与;而2016年的第二届则在中和村委会,并同时安排嘉宾参观云南农业大学支持发展的高原特色蔬菜基地“主题公园”,以展示中和村委会特色农业发展;2018年在移民新村的九安村委会,则同时让人看到了这个玉龙县唯一的移民新村的变化和他们的新生活,而所有这一切的安排和活动都说明了在政府主导下,九河白族群众的“富旺舞”已由单纯的亲朋好友之间互动来往的“会亲节”演变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和推介地方特色产品的一种热烈、隆重的盛大民族节日,它不仅有效助推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了双赢的共同目标。

其次,它还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幸福与发展。“富旺舞”民族文化艺术节的主体首先是文艺表演,这样也给基层各族群众参加文艺节目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展示舞台。于是,它就保证了各村委会均有代表队和节目的广泛参与,这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就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这样一种形式与载体展现了出来,使得九河当地各民族之间更加和谐幸福地发展与友好往来,从而凝聚力量,团结一心,实现共同进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共同奔小康的目的。

最后,它更进一步地扩大了艺术节的影响力。随着艺术节的举办和影响面的扩大和增加,除了开头的2015年第一届、2016年的第二届只举办一天外,由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九河当地群众对文化活动更高更精彩的要求,加之九河地方群众本身就能歌善舞,各村都有不同文艺队,甚至乡内民间文艺团队也多(仅仅在乡文化站登记可查的就有17支文艺表演团队,几乎每个村委会都有,而如果加上群众自发组织没有经过登记的则更多,大约有40多支文艺团队);再加上外来邀请参与前来表演助兴的,如石头、金山、金江等白族乡镇以及愿意表演节目表示可以展示的乡外如石鼓、龙蟠,或者县上、市里的以及外地如剑川县的,随着参赛团队范围的扩大,前来参加九河“富旺舞”民族文化艺术节的观众也在逐年不断递增。尤其是2017年同时进行首届农民歌手大赛(有85名选手参赛)、丽江市首届白族文艺汇演、2018年进行广场舞大赛后,观众人数均已经达到了10000多人,影响面广、参加人数较多,实属难得。所以从2017年第三届开始,九河“富旺舞”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和表演由原来最初的一天变成了三天,真正使具有九河地方民族特色的“富旺舞”艺术节变成了节日的天堂,舞蹈的海洋,群众参与节日的激情越来越旺,呼声越来越高,影响面越来越大。

2、小阿昌村九河稻花节

这也是九河乡在成功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后推出的一个结合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之间相互有机融合的文化节日活动,它开始于2016年,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而有意为之进行打造的。

首先,九河乡内著名的文化景点“白王塔”就位于甸头村委会小阿昌村与中和村交界的童山上,人们来看此塔,从小阿昌村经过,这是最近的距离;其次,九河乡是玉龙县的稻谷主产区之一,九河坝子素来有养稻田鱼的习惯和传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如今能吃到生态、可口的真正的农家稻田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与时尚。在此情况下,九河农民的养鱼积极性越来越高涨,而小阿昌村的养稻田鱼面积相对更多,并且他们还成立了农民稻田养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所以,每年九月底或十月,当金黄的稻谷飘香的时候,这片希望的田野也正是稻田鱼成熟最快最鲜美,是捉稻田鱼、吃稻田鱼的好时候。于是,在九河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丽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帮助策划下,小阿昌村组就从2016年开始举办了九河乡小阿昌稻花节,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从举办的情况看,其效益和影响也正在逐步地扩大。这是由于它既符合了农民的增加收入的要求,又使城里人满足了到乡村体验农家饭菜,特别是吃稻田鱼的需求。因此,虽然它开展时间不长,但有许多人慕名而来。

小阿昌村九河稻花节一般在每年的九月底或十月初举行,时间大概持续二十多天甚至是一个月左右。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者全家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来玩。这是新兴的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它提高了城里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走向阳光、走向田野,从而享受乡村文化的快乐。

稻花节文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既有下田亲自抓鱼捉鱼活动,体验儿时快乐;又有文艺表演内容,感受乡间群众文艺精彩;还可以到周边的农家吃一顿香喷喷的稻田鱼,充分体会一下农家饭菜;再走走田间乡间小道,并且看看近在眼前的高高的九河白王塔,这完全构成了一组趣味无穷的乡间风俗画!它是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带来的,是新形势下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的新变化,它完全符合了中央对发展和振兴农村战略的要求,不仅给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还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使游人既得到了文化的体味,又充分得到了美味的享受;甚至还可以买上几斤带回来,进一步调整充实自己的美食生活。所以,来到小阿昌参加九河稻花节其实收获还是挺多的。

而2018年的九河节日氛围则更加地活跃,既有稻花节的内容,又同时举办了玉龙县九河乡第一届农民丰收节,还有各文艺团体包括宋城演艺公司的前来助兴,更是把九河乡甸头小阿昌村的第三届稻花节推上了一个新的致富之路的小高潮。经过三届的举办,事实证明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这与中央提出来的发展乡村旅游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九河乡党委、政府着眼于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文化更加赋予了其新的内容,这既是形势的需要和时代的一种必然,同时也是小阿昌农民的一条幸福之路。

(二)第二类是群众在民间自发组织形成传统的节日活动

1、高寨传统庙会街

高寨传统的庙会街由来已久,它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在高寨举行。其主要内容是先到这里的庙里烧香磕头,许个心愿祈求保佑平安,然后在此街子上买点东西和所用物品;再听听来这里表演节目的歌手的歌声,看看他们的舞蹈表演,也就等于赶上了这年的庙会街了。所以,从庙会街所活动的内容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精彩之处。但我们在此想要说明的是正月十三高寨庙会街的传统以及与它有关的历史或者一些传说,这其实也是九河乡高寨正月十三庙会街的价值和文化意义之所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如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九河经济变得更加地活跃。高寨是九河集市所在地,也是九河范围内的中心点和中心地带,这里平时就人来人往,物流畅通,很是热闹。九河当地人和周边附近的人都习惯了平时有什么需要的东西一般选择在此交易。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也就是文化所带来的传统决定了庙会街的不一般之处,或者说在九河群众与老百姓心中其地位不一样,自有它的特别之处。

据说,以前的庙会街曾经一度很兴盛,并且,其所活动的内容和场面以及规模甚至比现在还要大。因为目前所在的庙的位置(高寨街东面的小山坡上,沿着214国道与之交叉在东侧)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据现已79岁的南高寨村组老人和永安介绍,这座庙的房子占地印象中大约有3亩多,房子有3处,一个大殿(其中有好多的塑像,诸如南方天王、北方天王以及文官武将和与菩萨有关佛像等),一个地母,还有一处矮房(曾有两所),另有一个戏台,供戏班子组织演出唱戏,场地很大很宽敞。外边还有一个桥,可是现在靠近南面的地方因后来修了水沟,被占用了一点,缩小了一点范围,桥也不复存在了。可见,过去曾在这里有过唱戏的历史,并有专门的戏班子,这位老人说,那时,戏班子由他们南高村一个叫和天才的人来进行组织;一般在正月十三唱到正月十五,可见庙会街它过去的兴盛。

至于它是怎样兴起的?又开始于何时?综合他本人所说的以及九河一些其他老人说得较多的,大概是两种传说或说法:一种是南宋时期大理国派高禾将军在这里抵抗元军战死后在小阿昌建了一个白王塔,以祭奠英雄,纪念将军。后来白王塔在多年失修后倒塌。由于高寨曾是将军安营扎寨的地方,就在九河集市所在地南高寨又修建了一个庙宇,以方便这里的白族群众与其他民族的人来信奉英雄,烧香进行朝拜。另一种说法则是九河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路线,它连通大理、迪庆、丽江三地,为此那些从大理甚至昆明和迪庆以及藏区的人走马帮都要经过这里,所以就成了他们过路露宿歇脚的一个驿站。为方便保佑这些商客一路平安,有大理一带的一些商客就筹款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庙与戏台。可见,它最早起源于九河当地老百姓以及附近白族人的一种自发民间信奉活动,但却具有很多文化内涵,有很长的历史。

到了“文革”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座庙宇从此就被改造成了南高寨小学,人们的祭祀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

直到1988年,在和永安老人的组织倡议下,南高村组的一些老人和其他人自愿投资投劳,恢复了这个建筑,自然赶庙会的活动也就慢慢恢复并变得热闹起来了。如今,每逢正月十三,九河当地以及其他地方的白族甚至其他民族群众也在这个时候赶来参加活动并进行祭祀。同时,他们也进行一些物资商品的交易等。随着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与需要,在乡文化站的组织下,最近几年还组织了文艺队在此期间进行表演,把时间甚至持续到正月十五。因此,高寨庙会街的高寨这地方也就成了各民族人民交流的盛大舞台和一个文化活动场所。

2、春节传统乡村文化活动

春节传统乡村文化活动也是彰显九河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这主要是乡内在大年初一至初四开展篮球运动会多,参加的人数范围广;与此同时,在运动会开展期间,还会穿插有当地民间歌舞的表演来助兴。所以,九河各村所举办的篮球运动会总是开展得红红火火。据了解,仅2017年乡文化站提供数据看,九河乡在大年初一至初四的春节期间就有5个村举办了篮球运动会,共有89支球队参加了篮球比赛。其中,甸头村委会的小阿昌村组运动会,有24个篮球队参加;甸头村委会的高安村组运动会,有26个篮球队参加;北高寨村委会运动会,有11个篮球队参加;龙应村委会运动会,有14个篮球队参加;中和村委会运动会,有14个篮球队参加。受益群众和观众达近六七千人。在这样的乡村和一个少数民族乡镇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已经充分说明它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早已形成了习惯。它不仅充实了乡村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推进了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中国人传统盛大的一种民族节日,尽管各地都会在此时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但在像这样的基层乡村,参与的村组和球队之多,群众之热情和广泛参与程度应该说也是不多见的。

由于年年举办和年年开展,在九河的各族群众心目当中,在春节打一场篮球,看一场运动会已经成为一种增加节日气氛的主要内容。尽管比赛的名次和冠军的奖励不多,甚至或许只有一面锦旗,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其中所包含的那种文化内涵以及精神享受。这才是更重要的。

当然,九河乡春节开展文化活动还有过年之前送春联,开展书画展,举办文化惠民与文化下乡等各种活动。如2016年1月20日乡文化站组织九河乡书画协会在甸头村开展“新春送福,春联惠民”活动,赠送春联1200幅; 2017年1月又组织人员在比较集中的高寨街市场进行送春联,然后还深入到边远一些的金普村委会、河源村委会开展书画下乡,共赠送2500多幅;2018年也开展活动,赠送2000多幅。另外,在2016年1月19——20日,在乡文化站中心广场还举办了广场舞培训,2016年2月3——4日,又进行了快板创作和表演的培训;而所有这一切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群众春节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促进了基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当前村寨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

村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范围很广,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涵盖只要在村寨所进行的大多文化活动,甚至还包括地方一些民间习俗,所以它所涉及的范围广,类别也多,但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纯文化意义上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并且通过一些广泛、有效手段或者载体等形式进行传播的方面展开了了解和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九河乡内村寨文化的保护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通过学校、培训形式集中传播、传授当地民族文化和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另一种则是通过文化墙等以艺术形式来展示和体现的,还有一种就是以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加以不断整合、进行规范的。虽然它们的传播形式不同,借助的手段不一,但传承和保护的效果都大同小异,并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一定的发展与改造,从而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学校和培训两种形式:

1、学校类传播形式

(1)龙应村由姚会龙、姚正梅创办的龙应完小“七彩幼儿园”。学校多年来已开展白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主要对学生灌输白族的一些民俗,以及三弦弹唱、白族舞蹈等,不仅从小就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自己民族的艺术优势。他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该幼儿园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表演和参加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奖,并在县里得到好评。如2012年在玉龙县青少年儿童才艺大赛中他们获得了第一名,2013年获得了第二名。由于该幼儿园创办时间已经很长,开始于2004年,也是玉龙县的第一个农村私立幼儿园,而九河白族人又大部分习惯于在外进城打工与做手艺活,他们的许多子女就由家里的老人来照顾。于是这些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对此,2017年,共青团丽江市委在此挂牌授予龙应村“七彩幼儿园”为“留守儿童之家联谊会”,尽管孩子们的父母很多时间都在外面,但他们从小就热爱民族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机会。此外,也是在2017年,丽江电视台为此专门拍摄了一个专题片《“白乡”龙应完小回荡的阵阵小调有一个名字叫做“传承”》,对他们的艺术教育进行了充分肯定。

(2)在九河村由村委会创办“玉龙县九河乡九河村儿童之家”“玉龙县九河乡九河村儿童快乐家园”。这是针对假期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的一种形式,其发起人是村委会女书记张金娣,据她介绍,她于2016年在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的帮助下创建了这家儿童之家。他们当初的本意只是通过从北京、上海和福建等一些高校请来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一年两个假期的时间为孩子们补课,以提升本村基础教育与青少年文化水平。后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增加民族文化氛围,营造孩子们的快乐生活,他们还从村里请来了能歌善舞的一些民歌手融入到教学之中,并由白族文化传承人、村妇女干部杨利琼带头组织用白族语言、白族调进行演唱,进行不断传播。在给孩子们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在无形中也把当地本土文化传播给外地大学生志愿者,使其相得益彰,进行很好的互动。目前学校有教室3间,会议室1间,图书室1间;2017年招生了87人,2018年招生了80人,免费为学前班的儿童以及小学生进行假期辅导,共有5批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先后为孩子们上课支教,同时他们也了解、接触了九河当地的白族文化。

2、培训类传授形式

此类培训主要以短期进行,但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当说起到了一种非常好的作用与效果,不仅传承了文化,特别是传授了民间的手艺与才艺,同时使当地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与效益。如九河村委会的木雕培训学校所办的培训班,从2014年5月开班后有140多人参加,经过143天近五个月的专业培训,有47名学员拿到了结业证。他们得到剑川师傅和老师的认真传授,其中优秀的学员已经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艺,这对他们挣钱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除此而外,又对传承民间手艺和技艺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因为在搞培训班时,村委会也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角度去考虑,专门向剑川狮河木雕工艺协会寻求帮助,所培训的内容有木雕雕刻和图案绘画设计等课程,以体现其专业特点与深度。该村在此次培训取得成功后,2016年3月,他们又举办了刺绣培训班,经过30天的培训,有23名白族妇女参加了培训;2017年,他们再次举办的第二期培训班,有53名白族妇女参加了培训,其中,还有一个62岁的白族妇女因刺绣白族饰巾发家致富的例子,这都是着眼于当地白族文化的特色手艺和技艺而开展保护、实施的一些手段与农村培训,它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是非常实用的,相当的难能可贵!与此同时,地处九河乡最南端的玉龙县唯一的九安移民新村这两年也在积极开展了刺绣培训,这对移民新生活的质量进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是九河乡为实施乡村振兴和文化战略而通过技术、文化培训等手段帮助农民提升素质,同时,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文化墙的展示形式

文化墙是充分利用村子里农户的墙壁等有效空间通过画和文字等艺术手段体现反映乡间民俗、生产生活宣传本土文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墙绘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并且还具有永久性,通过文化的灌输使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认真的实地调查,目前在九河乡,已经有两个村子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甸头村委会小阿昌村组的文化墙共创作有104 幅,计1000多平米。它们的内容以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风俗习惯等为主进行创作与表现,把农村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地方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立体感又强,更美化了农村环境,对树立乡村文明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确实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时时刻刻观看便能记住,让人一看就能记忆犹新,所以真正起到了教化的功能。类似这样以文化墙墙绘的形式最能彰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应该积极鼓励和进行尝试。在河源村委会的傈僳族地方小石磨河村组也创作了 200多平米的文化墙, 共有26 幅艺术画的墙绘,它同样结合这里的傈僳族文化,把当地傈僳族人的狩猎文化和傈僳族歌舞等特色突出出来进行展示,这不失为一种充分体现民族自豪感的反映,使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自己看了也感到为之振奋;而另有少部分的作品则通过以反邪教和感恩党的形式来体现与创作,也起到了宣传教育的功能。

(三)以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进行不断整合、规范和完善的形式

这种形式最终形成比较集中的文化传承活动中心或传承基地。一般来说,随着农村基层文化的不断加强,类似在村委会或者村组的一些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室这样的形式大多都是具备和有这个基础条件的,但为什么很多地方就没有发挥作用?或者只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其表现是活动少,内容不多。这就与必要的规范、完善有关了,因为假如不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要实现提升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心或者传承基地的功能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和进行整合规范,以达到逐步完善规范形成体系的目的。

九河乡金普村委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有两块牌子,即金普村委会文化活动室与金普村委会普米民俗文化展示馆。它实际上应该算是该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或者传承基地,这是因为金普村位于九河乡的西面,地处半山区,大部分群众是普米族。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28户1320人;其中有8个为普米族村组,共有204户812人,所以它是九河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地,普米族所特有的普米文化是金普村的民族文化和优势之所在,它也给传承当地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定基础。

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村委会在它的保护上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整合完善。这个由金普村委会文化活动室与金普村委会普米民俗文化展示馆两块牌子构成的房子占地大约150平米,据村委会主任杨万锋介绍,这所房子最初于2009年所建。当时,他们是把它作为村委会的图书室来建设的,同时投入了20多万元资金不断用于完善,进行购买图书和光碟(普米歌手VCD)等,藏书也大约有三五千册。后来,随着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三峡集团在该村实行帮扶,2016年他们又继续投入了15万元,2017年再投入5万元才形成这样的普米民俗文化展示馆,并购买了传承普米文化所需的经书100多套,以及一些服饰和农具以及古董等(如马鞍、马灯)实物,其目的就是要逐步完善和加以规范化来开展。因为外面还有一个文化广场,所以这些基础的、硬性的硬件设施具备了以后,就可以从人才、文化方面去培养和创造条件。为此,村委会派出了和学贤、金平正等人到宁蒗去学习传统的韩规文化打算来恢复、传承一些普米民间习俗,为下一步举办大的如普米人的吾昔节做准备。另外,他们还从兰坪等地请来普米老师专门进行民族打跳和羊头琴之类的培训,同时以歌舞能手熊照培为主组织自己的普米民间艺术团,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和形式进行完善、整合与传承。虽然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与组织,但应该说它已经为当地普米文化的传承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余下的任务就是村委会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开发,才能达到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这也是很多文化活动中心和传承基地的共性问题,有了构成文化活动中心和传承基地的要素与硬件,但缺乏有效整合和活动内容,使得其在规范化方面做得不够,导致保护传承力度不足,在九河的其它村子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主要的文化景点和一些革命历史遗址

应该说文化景点和一些革命历史遗址是一个地方的标识,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并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从而产生心向往之的想法。所以,它也是旅游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尽管九河乡离丽江城区有45公里,但由于老君山景区主要景点“九十九龙潭”必须要经过此地,因此,即使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去考虑,也应该首先着力去开发与保护在九河范围内具有一定历史意义或者文化含量的文化景点和一些革命历史遗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目前在九河范围内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地方主要有六个:即小阿昌的九河白王塔、干木河白塔、清江崇德馆、龙应完小九河解放暴动点、“红军万岁”纪念碑和抗战期间雄古村民救援美国“飞虎队”队员地等,其中除了白王塔和“红军万岁”纪念碑这两处为人们所熟悉和进行保护外,其它的“干木河白塔、清江崇德馆、龙应完小九河解放暴动点和抗战期间雄古村民救援美国‘飞虎队’队员地”这4处尚属于尚未开发和处于未保护状态,为此九河乡党委、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便传承文化。

(一)小阿昌的九河白王塔

这是九河坝子内最雄伟的标志性的一个文化建筑,可见其历史地位,在九河人心目中它的的位置不一般,因为它是英雄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南宋的一段历史。虽然它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的价值,这也是白王塔恢复重建的理由之一。白王塔矗立在九河坝子的西面,位于中和村委会和甸头村委会小阿昌村之间的童山上,高13层,显得很巍峨壮观,看到它,人们会在这里想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和当时地处大理国边关九河之地的过去!

2007年,在小阿昌几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与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2007年4月26日经玉龙县文广局同意决定修复九河的这座白王塔。这应该说是九河人民和玉龙县的一件文化大事,于是也生于这里的小阿昌村的丽江著名的建筑大师赵八雄就担当起了塔的修复、设计和组织施工等重任。在他和九河当地人民以及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白王塔很快于2008年完工建成。而它的恢复重建则意味着九河人对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有了新的很高的认识,这不仅仅是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的体现,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需要。因为它使人们记住历史,了解与认识英雄和过去的岁月。

此前,由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及种种原因,白王塔只留下了残垣断壁并散落在民间,以至于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所以,九河的这个地方,很多人也不知道和了解其中的故事,这也是一件让人感到很可悲的事情。在历史上,它曾引起过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文化专家如费孝通、方国瑜、范义田等人的热情关注和重点研究。这是因为当年南宋时期元军南下时,大理国曾派出了以高禾将军为首的部队来到这里来镇守,并与元军在此展开激战。就是在这场战事中,许多大理国的将士都在这里战死。后来,为了表彰他们并祭奠在此阵亡的这些英雄,也让人们记住历史背后的故事,于是就修建了这座白王塔作为一种纪念。曾经所发生的故事不仅与九河有关,也与云南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有一定关联,而这也是它的历史意义之所在。同时在这次战事中,高禾将军也战死,所以,此塔又有人把它叫做高禾塔。不难看出,这是九河地方重要的一处历史文化遗迹,因此白王塔的恢复与重建,可以让人们在此缅怀历史,遥望过去和传承历史和文化精神。恢复了以后,这座塔也就注入了更多文化的内容。

这就是文化的意义,有了这个塔,它就成了一个历史景点,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与旅游的形成。如果未来老君山开发“九十九龙潭”景区随之加快,那么,它们在景点之间也就可能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呼应了。

(二)雄古“红军万岁”纪念碑

“红军万岁”纪念碑位于雄村委会的雄古村,原拉石公路九河与龙蟠、石鼓交叉地带即加油站旁的小山包上。看到屹立在此的“红军万岁”这几个红色的大字,由此过往的车辆和人们应该非常清楚其中的敬意以及那种红色的激情了。该纪念碑建于2010年8月,它是由红一、二、四方面军后代倡议、在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共玉龙县委宣传部支持下共同修建的。其目的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红军优良传统。

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有一万七千多人途经丽江北上抗日,并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路程、爬雪山过草地然后到达陕北。当时间过去七十四年后即2010年8月25日,由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组织的300多名企业员工与红一、二、四方面军后代为重温当年红军精神,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了一次长征路,并选择了这段最艰难的路程经过这里。而后在此修建了这座纪念碑作为玉龙县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之一,他们用大大的鲜红的“红军万岁”几个字表明当年红军曾经过这里由此向石鼓、巨甸一线金沙江边渡江而过。据雄古村委会的书记和柏华介绍,他们小时候也听过老人讲的红军的一些故事和历史,由于有的红军因病等原因走不动以后在此逗留,曾经在关上的中南村还留下了六座红军坟;而另有两个年纪尚小的小红军后来也在村里一直住下来成为这里的村民,但如今他们都已经过世了。因此,位于雄古村委会的雄古村的这个纪念碑属于红色文化内容,此举也为当地群众和九河人民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不忘红军精神,记住历史,发挥党的优良传统。

这在九河坝的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因为当时红军除了从丽江方向由此经过的大部队以外,在九河的下片如南高寨村委会等地,有部分红军是直接从鹤庆走太安并进入松坡下九河的,然后才又从九河坝子上来再到雄古和石鼓方向去的。当年还曾经有一些九河木工以及民工,还有向导帮助红军跟着他们一直坚持走到了石鼓。在甸头村,甚至有村民家中至今还保留着红军留下的马鞍、电筒和口缸等物品,它们都是当年红军过九河的历史见证和一种象征,这一切足以说明在九河,人们对红军一直还记忆犹新,并不曾忘记,在这里树立一个碑,更能激荡起当地白族人民的红色激情。

(三)抗战期间雄古村民救援美国“飞虎队”队员地

也是在雄古村这个地方,因为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段故事而使这里也成了独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地方。尽管,故事本身很普通很一般,但它传递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所以,我们认为,在这里立一个碑或者类似配以有关文字介绍的一个指示碑也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原因是让人们记住历史,更记住当年由美国人陈纳德将军组织的“飞虎队”和他们开辟的那条著名的“驼峰航线”;正是有了他们的勇敢和援助,许多援助物资才不断运到中国来,帮助支持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支持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驼峰航线”极其危险,很多飞机因为失事而使许多美国大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关上村委会雄古村雄古坡西北角的山坡上,也曾经有“飞虎队”飞机因故障和其它原因而导致飞机失事、跳伞的情况出现,据了解,1943年12月17日,雄古村里有一家人在搞年斋办事,村里好多人都聚集到这家人中去吃饭,帮忙和搞活动。大概在当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突然村民们发现有飞机上掉下来白色的五个白点,于是有人开玩笑地说,大家看看那是“飞机屎”!因为人们好奇,所以就有大着胆子的年轻人开始奔向那山上,准备看个究竟,结果他们爬到山上时便发现了3个大鼻子、蓝眼睛的美国大兵,第一个掉在山崖下,他手上正缠着绷带,衣服上还有醒目的“援华助战”的字样。对方也感到突然,加上无法交流,开始这几个村民也感到有点害怕。对方也警惕地拔出了手枪对着这几个村民,直到僵持了几分钟对方觉得没有敌意了才用手比划着交流起来。然后这位飞行员再用手枪向空中开了枪,才听到不远处也有了枪声回应起来,并发现有个大约二十来岁稍为年轻一点的美国小伙此时正挂在山林树枝上挣扎,而另一个飞行员也在附近的三十米之处。

就这样,几个村民就把这3个美国大兵带到了村子让他们吃饭。到了晚上就由村里民团大队长和积金组织人员准备把他们护送到丽江。当他们走到太安海西一带的时候,就看到远处有一些火把,这几个飞行员就打开了手电筒才发现他们的飞机正是在这里爆炸的,其他的两个人也在这里得到了救援。据雄古村委会和柏华书记介绍,当年他的叔叔和振文也参加过救援,为此经常提起过这事,因为他常常说那位手上负伤的飞行员还送了他一支派克笔、一件黄色衣服和一顶黄色的带遮阳的帽子;后来在帽子的遮阳处还看见了记录有飞行员30次飞行和两次跳伞的记录。为此,和振文还感到很骄傲!

当时他们相互之间还留下了通讯地址,和柏华书记还说,他记忆中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里,还曾有这几个飞行员的后人来过雄古村探访他们父辈的足迹,其中有一个人还说出他父亲一再交待印象中最记得深刻的是那里有一个红色的小山坡,可见这种友谊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因此,也被人们铭记。尽管,它只是这段历史当中的一个小插曲,也没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故事,但我们认为,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在这一带建一个标识性的石碑作为纪念,供后人、路人知道和了解,从而赋与其更多的文化历史意义。

(四)龙应完小九河解放暴动点

龙应完小在龙应村委会,严格说来,九河龙应完小实际上是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龙应完小最早于1901年在这里开办私塾,为此2011年,九河乡和玉龙县教育局在此还举办了隆重的百年校庆。然而,这个学校的历史除了培养人才与历史悠久以外,还因为它曾经见证了九河的解放而有着特殊的革命意义。

由于九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剑川县,而当时的云南地下党即滇西北工委的主要领导又来自这里,受他们的影响并随着剑川白族地区革命轰轰烈烈的成功,九河白族地方也得以提前解放。这也是九河革命历史的特点之一,1949年2月,滇西工委派出金江区特委赵晏海开始在九河地方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和工作,同时组建了九河地下党支部,然后由北高寨新联村的姚兆亨同志担任书记。1949年6月,在赵晏海、姚兆亨等人的活动和策划下,他们又以“民青”成员如龙应村人李戈、中和村人肖福宝、杨蔚东和九河村人杨鹏九等进步青年为骨干,组织当地群众开展了“农抗会”“妇女会”等形式进行“抗租抗粮,反三征”的斗争;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以杨鹏九为首的大刀队帮助革命活动。于是,当时机成熟并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1949年6月6日清晨,九河人民在赵晏海、姚兆亨的指挥下很快发动了“六·六暴动”并取得成功;而后,大刀队继续冲进乡公所对伪政府的武器、印章等进行了收缴。接着,就在龙应完小公开举行了清匪反霸运动并处决了当地恶霸,同时正式宣布九河解放的消息,此后就成立新政府,并由姚兆亨同志担任区长,赵晏海同志担任书记。从此,九河人民开始进入了新生活。

所以,龙应完小是昔日九河“六·六暴动”宣布解放的重要据点,它具有革命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双重功能。为了让人们记住和了解九河这段光荣的历史,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此建立一个标志性牌子,其目的是让后人铭记历史,同时使其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五)清江村崇德馆

崇德馆是过去的名字,它是解放以前九河著名文人王席珍先生自己所取,并以崇德馆主人自居。现在的这个地方看起来稍为显得有些阴冷,房子有些古旧,它位于九河村委会的清江村,房子的前面,由青石板组成的一座古井掩映在几颗大树底下,让人如同回到了过去的生活之中。房子的右边,是新建的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这些都没有影响和破坏它的格局。

陪同我们走访的九河村委会女书记张金娣还介绍说,考虑到这座房子的价值他们目前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但下一步也会着手研究的。从她的口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村委会主要对这里的历史和有关情况不太熟悉,于是我们也向她作了介绍。王席珍,九河乡龙应村委会录吉村人,他生于1876年,卒于1951年。为清末秀才,早年,他曾经云游各地,后曾到临沧镇康任劝学所所长及高等小学校长,为培养边疆地区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回到家乡后任丽江县议事会参事员,并与丽江著名文人、学者范义田等人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得到很高的评价。据说,王席珍先生出口成章,并留下了不少对联和诗词,其中有诗词还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白族历代诗歌选》。1946年,年届七十的王席珍向当时丽江县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并表达了要恢复九河第一国民小学成立清江分校的请求,在他积极争取和不断努力下,九河第一国民小学又恢复开办成立清江分校,为此,县长习自城当时也专程来到九河清江村祝贺。

这就是后来的清江村崇德馆创办的缘由与来历。在此办学期间,因王先生崇尚孔子的崇德教育理念,故把这里的学校特命名为崇德馆,同时取别号为崇德馆主人,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其中,据说白族籍的原省委老领导如张子斋、赵宴海等人也曾在先生这里受过教育,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以至于也有许多周边的县上的人来他这里求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现在,我们看见,王席珍先生曾在这里教学的房子仍保持了原样,虽然房子陈旧了,但一直没有遭到破坏,这也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之一,也是九河文化的幸事之一。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它进行修复一新,供后人知晓。因为,它的文化意义仍存在。如果认真加以打造的话,其实这里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九河地方的文化景点。这样,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后人,从而更进一步地传承九河本土真正的优秀文化。

(六)干木河白塔

干木河白塔在九河乡的最南端与大理州的剑川县交界处九河村委会甸尾坪村,即过去进入河源方向的干木河检查站这里214国道的小山上,而现在,它这里已经成为了玉龙县进入大理、昆明和滇西方向的南大门。

关于该塔的修建起于何时已经无从查找准确的时间,但大概应该在回民起义发生后一年。据很多九河的老人说,过去这里是两地分界处,由于两地的山林、水路、地界和道路连在一起,经常在两县的老百姓之间发生争斗水源、山林木材等现象并曾经造成不少流血事件的发生。而在回民起义发生后,来自九河的杜文秀手下的大将军姚小七为家乡人着想,组织人员在此修建了这个塔。它的用意很明显,也就是说两地都是白族,就像邻居一样要世代友好相处,而不是为一小点事就产生恩恩怨怨,这很不值得。据说此后这个塔也同时得到了两县人民的拥护,它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白族人民的很多观念,后来这样争斗的事情就不再发生了。

可见干木河白塔也是一个见证者,它见证了周边人们的来来往往,友好相处。所以,它一方面起到了一种警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它可能还同时具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它也是一个界碑,起到一种标志性的分界作用。

根据以上情况来分析,我们发现,九河地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相对较为丰富,除了在该文中提到的六个地方以外,其实还有能说得出,同时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地方,比如位于南高寨义芝古村为表彰回民起义姚小七军功而建的军功牌也一直矗立在村子背后,只是后来大丽高速修建时进行了拆除和搬迁,然而以姚小七的影响和他的功绩应该给予恢复或适当维护;同样,位于中和村背后坟山上的彭永寿的高大巍峨的墓碑群也极有文化保护价值,这位在中法战争中参加战斗并得到提携的将军也曾叱咤风云。为此,建议这两处都应相应地进行研究和保护。此外,过去在义芝古村、龙应村等地挖出并不断发现的墓葬罐等出土文物,以及茶马古道上的中和石板街,当前已经得到省文化厅公布的龙应村生态文化保护区都属于九河珍贵的文化资源,值得乡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认真加以总结,研究和梳理,以便整体提升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四、文艺团队和人才情况

文艺团队和人才情况是文化保护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资源,从目前九河乡的情况看,它们主要有三类:一是文艺团队,二是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三是人才的培训。尽管关于人才培训这方面的内容已经在前面一些部分有所涉及和提到,但全面地讲,它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方面的培训,而九河乡在这方面由于做得相对比较多,因此在这里也给予归类进行必要的论述。

此类共同的特征是都涉及到人才资源,而他们是进行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其作用不可替代,甚至不可或缺。为此,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发展对九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所以,要积极关心和引导他们并开展规范的工作是文化传承得以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他们对文化的保护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新时代中依然发挥着推进民族团结,共同和谐发展的作用。

(一)文艺团队

文艺团队在九河的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快速。从乡文化站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和国伟站长介绍说几乎每一个村委会都有自己的文艺团队,所以目前已经形成了阵容整齐、人数众多的17个文艺表演队。只要有地方邀请,我们随时可以派出代表队支持参与节目。这与近几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的重视有关,也是乡文化站不断重视文艺人才培训的结果。而这只是在文化站登记备案的数量,如果算上民间各村自发组织的那些文艺表演团队则更多,数量还更广泛,大概有近40多个文艺队。为此,几乎可以看得出,现在的九河乡文艺团队就像雨后春笋,人才济济。它们主要有:

1、老君山农民艺术团

玉龙县九河老君山农民艺术团于2007年3月2日在高寨成立,当时,它由北高寨纳西族艺人奚正藩和南高寨的白族三弦弹唱能手杨寿喜两人创立,同时分别担任艺术团的团长和副团长。在他们的热心组织下,艺术团以不断发掘和弘扬传承九河民族文化为己任,组织群众和演员开始掀起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小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他们组织队员参加各种节日演出活动,而且整理、拍摄了许多反映九河坝子民间音乐舞蹈的光盘与片子,为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保护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组织参加的活动不仅在九河,甚至到其它更远的一些地方,就连周边剑川县所开展的一年一度石宝山歌会以及石头乡兰香碱泉文化节和丽江金山、金江文化节与古城春节活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常有节目去参加。虽然后来奚正藩老人因年事已高多年前已经去世,但她的女儿又接班,继续发展着艺术团。

2、关上村委会的论瓦舞狮艺术团

关上村委会的论瓦舞狮艺术团是九河地方比较难得和有特点的艺术团之一,它成立于2005年8月,它们分别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万祥、和学军担任团长和副团长,他们两人都是市级非遗传承人。舞狮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一种喜庆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广泛兴起。但能在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个基层乡镇,它也成立了那么早,这分明就是更显难能可贵的了!为此要加以认真保护和扶持,这才是文化保护的唯一出路。艺术团主要采用动物表演形式展开,共有舞狮、马鹿、小牦牛、麒麟、凤凰、仙鹤6种动物组成,据了解,如果要进行系统成套的表演,一场演出大概要两个小时左右,可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一般在逢年过节就举行表演,在该村,已经形成了传统,所以,一旦到了过年时候,他们就会全民参与,全村动员,场面庞大。目前,团员中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更有五、六岁的儿童。成立时曾有40多人,最多时曾发展到70多人,现有经常参加表演的大概27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除了在九河和本村,当前他们还会经常邀请到丽江、大理等地进行各种喜庆仪式的演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3、甸头村委会河西村民族文化传承点文艺队

甸头村委会河西村民族文化传承点文艺队成立于2016年2月15日,2017年,传承点老年文艺队共18人曾到北京参加了《中国美·夕阳红2018春晚海选》,取得了很好效果。

4、中和村委会赤土河文艺队

中和村委会赤土河文艺队是由杨家富为主创立的一支文艺队,他们多年来主要以创作演出白族快板为主,对宣传党的政策和扶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金普村委会普米族民间艺术团

金普村委会普米族民间艺术团成立于2017年6月,它也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加大投入开始建立的,目的还是着眼于下一步的文化传承,艺术团在先有民间组织前提下目前进行了一定整合,相信今后会对普米族文化的保护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6、九河乡书画协会

九河乡书画协会以退休教师为主组成的,共有30多名会员。多年来,他们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重大节日书画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如2016年9月举行了书法比赛,有18位会员参加,其中有10幅作品送玉龙县书法展,有2幅被县文化馆收藏;2017年九河民族文化艺术节期间,在九河中学开展书画展,展出50幅,参观人数近8000人;2017年10月1——30日举行书画展,展出40幅,有近6000人参观;2018年4月开展书画培训,有40人参加培训。此外,他们多次参加送春联活动,2016年1月,在甸头村送春联1200多幅;2017年1月,在高寨市场、龙应、河源、金普等村赠送春联2500多幅;充分发挥了老教师们在文化贡献中的作用。

(二)有代表性的传承人

在文化传承人方面,目前九河有市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11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和万祥。纳西族,男,1951年生,关上村委会论瓦村组人。其主要特长为游艺和杂技,他出生于舞狮世家,8岁进开始学习表演小牦牛舞,经自己努力,他掌握了舞狮手技艺特点。在传承舞狮艺术上有很好的专长,并带头组织舞狮队,对传承民间文化、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王四合。白族,女,1962年生,龙应村委会史家坡村组人。其主要特长为白族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不断学习和继承白族服饰民族特点与精湛技术,使九河当地的白族服饰紧跟时代步伐和要求,所制作出来的服饰已经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对传承白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赵八雄。纳西族,男,1965年生,甸头村委会小阿昌村组人。其主要特长为建筑,曾修建设计丽江古城著名的万古楼以及玉水寨的东巴大殿、福国寺大殿和九河白王塔等知名建筑。他以弘扬传统建筑艺术为己任,不断钻研传承民族文化,在建筑艺术方面造诣很深,技术精湛,对民族建筑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姚会龙。白族,男,1963年生,龙应村人,龙应完小教师。其特长为收集整理九河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在传承文化上起到了很好作用,同时发表了不少民族文化作品。近几年来,为保存挖掘当地白族文化,他以身作则,在他的不断努力学习下,从一些老人手中学习祭祀礼仪,并恢复了龙应祭天猪的重要民间习俗,还培养了9个弟子,促进了地方民间习俗的完整保存。

5、杨家栋。白族,男,1936年生,甸头村委会小阿昌村组人。其主要特长为宗教文化,他从10岁开始学习道教文化,为家传道教第62代传人。目前家中他本人收藏有道教经典八九十本,每年组织三次大的法会,恢复制作各种道教文化歌舞道具,并通过组织活动在群众中宣传劝世做人等善良愿望,维护了宗教文化中优秀文化,对推进民族和谐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人才培训

人才的培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培训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二是通过培训起到普及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它也是文化保护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多年来,九河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培训。根据乡文化站提供的资料看,这几年他们在这方面已经花了很大力气,同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单从最近两年情况看,同样体现了这方面的成果,如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乡文化站邀请九河龙应著名民间艺人姚国珍老师担任三弦弹唱老师,在龙应完小培训学生3期共150人;2016年2月3日——4日,开展了快板艺术培训;2016年在龙应完小、珠灵完小、九河中学开展了书画进校园活动;2017年2月组织广场舞培训3期共培训70人;2017年4月,由姚国珍老师和白族舞蹈民间艺人姚福花培训文艺骨干25人;2017年7月至9月,举办了10期文艺骨干队伍培训,培训10支文艺队,共200人;2017年4月9日——10日,组织开展书画培训,共培训30人。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又发挥了传承普及的作用,这也是九河乡这几年来不断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硕果累累的重要基础和原因。

五、结论和建议

文化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传承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保护。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九河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九河白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调查,它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丰富。各民族都深知只有保护好自己的文化才是发展进步的有效手段,为此在保护上都作了认真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一些措施,致使本民族的文化有传承人,有传播手段。硬件设施得到加强,从而大大改善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乡内文化种类众多,既有物质性的以实物形式展现的,又有非物质性的以民间手艺或文化内涵来体现的,使得九河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种类显得比较齐全与丰富,它是九河乡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次,九河的文化保护工作自上而下基本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乡党委、政府已经把对乡村文化的振兴当作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纳入了政府工作中。所以举办艺术节,建文化活动中心和传承基地以及开发各种文化技艺培训等,投入不少财力与物力不断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保护,从而影响到了全民参与热情,使当地各族群众对文化的保护基本已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

另外是人才济济。在我们看来,虽然目前的群众文艺在各地都已兴起,文艺人才不断涌现,这也是事实,但比较之下,要说乡村文艺人才和文艺团队数量之多,在乡镇基层来说,九河乡算是比较齐整的。所以文化站的一些工作人员自信地讲,现在,只要有机会和条件许可,其实九河乡一个乡本身就能够举办一个大的文艺表演与展演,演员与节目可以来自本土本乡人员都能做到。因为从目前情况看,确确实实这里的白族歌手或者纳西族一些群众演员他们所表演的节目已经不仅走出九河,甚至已经走到县外,市外和省里以及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并捧回了各种奖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好评。这也是九河的福分和全乡人民群众的创造,更是这块多情和勤劳的土地赋予的,所以,值得九河各族干部群众好好珍惜!

当然,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九河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仍有许多需要努力,建设和加强的地方,为此建议:

认真编制全乡振兴文化计划,对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理,然后规划近期和长远的保护计划,使得九河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走在玉龙县的前列。尽管此次我们的调查工作已经做得非常认真和细致,但肯定还有一些尚未看到或了解到的情况,同时可能还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和亮点也许没有来得及走访,而这一些都属于宝贵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需要值得总结与推广。

对以上文中所提到的如具有革命历史文化意义的如“九河龙应完小‘六·六’暴动解放据点”以及“抗日战争期间雄古村民救援美国‘飞虎队’队员地”和“九河清江崇德馆”等文化遗址进行必要的恢复和保护,为此应当进行认真研究和考虑。这既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需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也具有其它层面的意义。如果把它恢复保护好,无异于为下一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民间传统手艺和传统音乐舞蹈以及宗教文化的调查、普查,以便认真整理好九河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保护工作。关于这一方面的工作,其实已经在民间和群众中间兴起和做起,但由于它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同时还比较细,所以在本次调查时,我们也没有作更多的了解,这也是此次调查的一种遗憾和不足,相信有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再以专题形式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以补齐其调查种类。

猜你喜欢
白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