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君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招贴,按照字义解释,指张贴在大木柱、墙上或车辆上的印刷广告,意指展示在公共场所的告示。招贴是现代广告中使用最频繁、最广泛、最便利、最快捷和最经济的传播手段之一。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招贴的文化价值愈加提高,招贴创意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很多古书文献记载中表示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创造。据《说文解字》中记载:“庶业其,饰为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可以看出文字顺应社会而产生,并非仓颉一人所为。从仰韶文化的刻符、大汶口的陶符、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符号到良渚文化这些符号,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探究文字起源的进度。很多专家认为,这些符号与汉字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大汶口的陶符与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很多都相似。这进一步证明文字与图形的关系,说明文字成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
象形,即形态像原事物的本身。汉字的演变是循序渐进的,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中可以看出,很多汉字还留有事物的原型,如“日”“月”“水”“火”等,都能看出它们与原型态的一定关联。
指事是象形字加上象征符号构成的。“本”的原意是树根,就是在“木”字下面加了一横,象征树在土中是根本。如“一”“二”“三”“上”“下”等,都是直观的“指事”。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是指事物形态或表意符号,“声”则是指音符,民间常有“秀才识字认半边”之说,这半边就是声旁。例如,忍耐的“忍”字,“刃”是声旁,是忍的读音;“心”则为形旁,是表意符号的象征。
转注字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形转”,二是“义转”,三是“音转”。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例如,“老”原形象为长发老人曲背拄着拐杖的样子,后来因为“老”的音变了,为了记录这种现象就把它改为“考”字,但意思没变。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常用的文字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一意义不相涉的同音或近音字。例如,“请柬”在古代为“请简”,“简”是竹简的意思,后来变为“柬”,音同形不同的假借字。
会意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象形态组合在一起的表示抽象意义的字,如“日”“月”为“明”,“口”“鸟”为“鸣”的会意字。还有一些用符号来代表具体形态的,如通常用“宝盖头”象征代表房子的形态,因此出现“家”“安”“守”等一些字中。这些会意字都包含了古人创造字体时对事物的理解、看法和想象,可见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率真。
会意字的出现不仅体现出优越的造字方法,更能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会意字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同体会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具象形态组合,如“从”“众”“林”“森”“淼”等;异体会意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象形态的组合,如“鸣”“忐”“歪”等。组合后的会意字表达的意思之间既有区别也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正是这些关联对现代招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招贴设计中,关联的手法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通常将现实中无法用具体事物来表现的或抽象的意义,用其他相关联的事物来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当代杰出招贴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在反战招贴中充分地展现了“会意性”的创意表现。这种会意手法成为现代招贴设计的一种思维。例如,在一张题目为“黑马”的招贴中直接以黑马两个字进行结合,采用“黑”的上半部分和繁体字“馬”的下半部分组合,巧妙结合后的两个字既像“黑”又像“馬”,既整体、美观又形象。画面以灰色基调为背景,正中心放着组合后的黑色字体,字体后面用绘画的形式放置一匹马,给人一种稳重、简洁与美观的感受。正是这种会意手法凸显了招贴设计的创意,并展现出中华汉字的魅力。人类为了进行交流而产生语言,又为了信息传递而创造了文字,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又扩展了传播的渠道,招贴便是其中之一。招贴中汉字的创意不仅扩大了传播信息,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特别是传统的造字方法,对现代招贴的创意思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既是中华文化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