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云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最高指示。随着这一最高指示的发表,各地知青不论是出于主动下乡,还是被迫离城,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上山下乡之路。
由于知青们的理想不同,他们的走向也不相同,有的知青喜欢到边远山区,有的喜欢到离家门口近一点的郊区,有的到有亲戚的地方插队,也有的知青比较向往革命圣地,他们会选择到陕北延安或者井冈山插队落户,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所在地,有着光辉的历史。北京知青曾自豪地表示: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①
在此精神的鼓舞下,北京知青于1969年元月,也就是1968年腊月初来到洛川,共2159人,包括老三届,及初高中毕业生。洛川县为了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于1969年元月成立了知青办,上级命名为“安置办公室”,在该机构的工作下,将从北京来的2159名知青安置在了洛川县14个公社。于1970年春改为“下放办公室”,到1972年3月正式定名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该机构是专门负责知青相关事宜。
1.安置经费
安置费用主要是由国家拨款,1970年7月17日分配给洛川县安置经费5.4万元,要求使用在下乡知青,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每人120元基建费,主要用于修建房屋、窑洞、修面墙、打院墙、购置农具、灶具以及生活必需品。②考虑到知青们年龄尚小,无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这部分经费不是发放给知青们,而是由所在大队负责管理使用。
2.知青的口粮标准
许多知青在下乡之初都遇到了食不果腹的困境。《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就记述到在梁家河村,到了快入冬的时候,储存蔬菜最好的方式就是腌酸菜,这酸菜一直吃到来年三月,可见当时食物的匮乏。1973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直谏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变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命运。1973年6月25日,在学习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后,洛川县革命委员会要求必须坚决按照当地单身劳力的实际吃粮水平分给。若仍不足,社队要调剂解决。社队调剂有困难者,可向安办反映,研究解决。③1973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了解到在陕北插队知青吃不饱饭,随后要求陕北“知识青年吃一个半人的口粮和不低于600斤的标准。”这两项政策及时地解决了知青们的吃饭问题。
洛川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窑洞是这里传统的居住形式,用土打好窑洞后,再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和窗都需要用木料来制作。为此,延安地区在1968年和1969年两年共有201立方米木材。④1970年又分配插队知识青年住房专用木材200立方米。
吃住解决后,政府还制定一系列发措施来解决知青的穿衣问题。1969年单身知识青年,平均每人补助棉布二十五市尺,絮棉四市斤。1970年规定单身知识青年,平均每人补助布票十六市尺,絮棉二市斤。根据困难大的多补助,有困难自己能克服的少补助或不补助的原则,有下放部门统一掌握。⑤
以上这些政策从吃穿住上关心着知青们下乡后的生活,为了让下乡知青在生活上能相互帮助,相互照应,洛川县规定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允许有调整,如姐弟、姐妹、兄弟等有亲属关系的可以安顿到一个生产大队,再如是恋爱关系的男女也可以调整到一个大队,但必须双方同时给公社交申请书。还有无亲属关系、私下关系较好的闺蜜、兄弟也可以调整到一个大队,这给下乡知青一定的精神慰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有上级的各种指示,但是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应该以槐柏公社为例,该公社在1970年10月18日对知青下乡一年来的经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在这次清查中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挪为他用
挪用安置经费有12个队,共挪用3175.32元,其中挪用数字较大的有东头一队、白家咀一队、度古二队、贺桌队、枣林队。如白家咀大队,经费管理没有专人,单据账目非常混乱,经手者七、八人,干部、社员随便到公社、信用社领取。从性质看,主要是集体挪用,增添牲畜、购置大车、钢磨、社员借款,大队零星开支等。手段主要以建房为名,欺骗公社,以基建款领取挪作他用。⑥
2.中饱私囊
1970年9月17日至10月18日槐柏公社抽调公社干部一人,北京干部三人,组成专门班子对知识青年安置经费进行清理,发现有三个大队共贪污258.74元,如桃坡队原出纳员张思玉,领取经费后不入现金账,从中贪污175元,现已退赔100元,度古队领取安置经费,其中75元,三个队互相推托,尚未落实,白家咀一队侯孙锁贪污经费8.74元。⑦
3.管理混乱
少数队由于干部有怕粘边思想,对经费管理极不负责,除每人120元基建费外,其余费用,有的队指派知识青年自己管理,有的队全部分给知识青年个人。由于知识青年不懂财务手续,不设账目,造成单据丢失、销毁。更严重的是把费用分给知识青年个人后,有的买了一些农灶具,有的用在回家路费上,有的买了衣服,有的吃喝、吸烟花掉了。⑧
4.解决办法
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槐柏公社要求把贪污、挪用等严重问题,列入“一打三反”中去,对那些情节严重的,重点批判斗争,进行适当处理。
各大队现存的安置经费,一律存入银行,非经公社批准,不准动用。凡贪污、挪用、私分知识青年安置经费的,由各大队党支部、革委会负责,年终分配之前,必须一律退回。⑨
1.存在的问题
槐柏公社有七个大队将知识青年的住房和饲养室建在一起,并借口窑湿,不给知识青年住,队里圈羊喂牲口,还美其名曰:“这样窑干的快”。贺桌大队,以给知识青年建窑为名,在饲养室院内建了四个窑,欺骗公社,领取基建款,但不给知识青年住,北京干部来延之前,才在公社的批评下,把知识青年从离村一、二里外的土窑里搬到小学校和一个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窑里。在这次清查中,该大队即不愿把新建的窑给知识青年,又不愿意承认队里挪用安置费,在公社批评后,不得已给了三个窑,答应第二天给打院墙,至今一个月了,只打了三尺高,五尺长的小墙,知识青年住不进去,继续圈羊,放饲草。⑩
2.解决办法及其不彻底性
在住房方面存在的问题,槐柏公社要求未建房的大队,一律停止建房,已领取的建房款收回,公社准备将知识青年适当集中,建立五-七连队,加强管理教育。⑪但这又是遥遥无期的等待。
1.知识青年口粮分配问题
张家村大队,没有按知识青年吃一个半人的口粮和不低于600斤的标准办事,该队69年社员口粮标准,基本口粮390斤,加上工分粮平均每人425斤,知识青年按一个半人计算应分到637斤,而该队只分给知识青年每人585斤,差52斤,十个知识青年共差520斤,造成了知识青年亏粮严重。⑫经清查要求克扣知识青年口粮的,必须付给和补足。
2.知识青年对安置物品管理不善的问题
知识青年对已购置的农灶具,普遍管理不善,损失、丢失、送人等情况比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槐柏公社在1970年9月前,购置的各种农灶具1369件,现有757件,缺少612件。⑬对已购置的公共财物,应组织他们造册登记,进行清查,防止遗失损坏。
3.1969年知识青年劳动报酬的分配问题
在清查中,发现度古一队由于前任队长路志斌等人,挪用公款,造成分配兑现现金不够,对知识青年只分配了应分配现金的一个零头。十名知识青年应分现金205.15元,实际给了27.15元,下欠178元,至今未给。⑭
对于初来农村的知青,洛川县在安置前充分考虑到他们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但是在安置后还是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不仅关系着国家对知青在农村的扎根要求,还关系着知青们的身心健康。
注 释:
①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11:109.
②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76页.
③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5,第81页.
④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4,第163页.
⑤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5,第58页.
⑥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5,第77页.
⑦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47-48页.
⑧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48页.
⑨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50页.
⑩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49页.
⑪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50页.
⑫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49页.
⑬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49页.
⑭洛川县档案馆,全宗号39,卷宗号3,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