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基点与创造的前提,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关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从“两能”向”四能”的转变后,发现与提出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在目前的大多数学课堂中,学生解决的大都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结构完整的问题。学生似乎更擅长于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太会发现与提出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不会提问。学生无法从数学的角度自觉地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的能力。其次,不敢提问。学生发现了问题,但由于胆小不敢提问或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还有,质量不高。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模仿书本的例题,提出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在一节课上应展现出不同的题型,产生不同的难度梯度;所提问题的不确定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或与本课的内容毫无关联,或缺乏创造性,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这样的困惑可能我们一线的教师都遇到过,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结构完整的题多,一般都是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较多,使学生缺少机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更注重知识性教学,过于强调对数学知识本身的记忆与应用,不注意对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过程的揭示和解释,忽视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能会提出些不确定的问题,这些不确定性会使教学过程难以把控,这也往往是教师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原因。
第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合理地进行评价,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
数学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以及确定问题的能力,实现让学生真正完整地思考问题,经历数学问题发现、提出、完善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体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此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拟从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总结一些策略。
人教版教材中创设了大量丰富的主题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主题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一方面能够从主题图中自主发现问题,启迪思维;另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从而逐步提升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除了课时主题图外还有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往往内容更丰富,情境更加复杂。像这样的单元主题图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极好素材。学生通过观察单元主题图,在复杂的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从看似无关的信息中,找到联系,并通过梳理选择信息,理清题意,把这些联系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逐渐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可以创设学生春游或参观等生活实例,其中包含租车、租船、买门票等等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杂乱肤浅,抓不到数学的本质,甚至还偏离数学本身。教学中我们要在肯定学生主动提问热情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启发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从而创造性地发现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一节课的课题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可能包涵许多隐藏的问题。教学中应让学生从课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如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基于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兴趣浓厚,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通过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探索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自主参与。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同时要结合情境多问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等带有鼓励性、引导性的话语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材提供的题型一般都有完整的结构,有信息有问题,这样的封闭结构使学生没有机会发现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完整的题型结构,可以只提供信息,让学生基于已有信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这种分层次、有方法的指导,活而不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先预习,有所经历后再提问,如让学生先浏览教材,自学过程中利用导学单进行发现与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在问题的中心,鼓励其能够将自己的直觉、意愿等想法呈现出来,发展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在分析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面对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不断提出方法,然后发现问题否定原先的方法,为下一步顺利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逐渐清晰直至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当解答碰到困难时,就要自觉主动地将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问题串,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数学活动已经终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验证,思考答案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是否正确等;其次,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是否有别的解法,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等;再次,引导学生用联想、推理、假设、逆向等方式提出问题:如果不是这样,那会是怎样?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促使学生乐于提问。通过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