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亚萍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在大学语文课程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下,不可否认大学语文教学本身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当今倡导注重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在大学语文一线教学中的实践体验粗略谈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明显降低,很多学生的文化底蕴单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大学语文,正是承担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承载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学生从业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大学语文课堂讲授的是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结晶,包含着自古以来人类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但为什么我们很多的课堂并不能吸引学生,常常是老师讲自己的,学生玩自己的状态?可纵观一下央视的传统文化系列节目,从前几年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近些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年轻观众对汉语和中国文学文化的热情可谓年年高涨,这说明他们对于母语教育是有需求的。但是为何他们爱看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却不爱上大学语文课?可见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
(一)扩展教学层面,实现全景式立体化的内容展示。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解读作家作品,更要做好文学与文化的结合,呈现出一幅反映社会和历史,传递文化信息的全景式画卷。
(二)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适当增加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的文学样式,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气息。在传统和经典的文化宝库中注入新鲜而富有生命力的时尚文化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体验。
(三)以人文精神为切入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借助名篇解读让学生对人与人生、人与社会有更深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优秀人格的魅力,接受崇高意志品格的洗礼,提高文学鉴赏感悟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拥有完善的人格。
(四)针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欠缺的现实情况,适当增加写作训练,通过模拟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日常的应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教师不仅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影响学生,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这门课,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课内外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校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新媒体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利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深化和拓展。如布置读名著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深厚学术氛围。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也应避免一概而论的定式思维影响,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思维的独特性,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课堂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同时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口头发表和演讲的时间,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鉴赏能力。
(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的现有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使教学的内容和知识量成倍增加,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因此要及时吸引和运用现代技术,为教学服务。
考试在考核学生知识的储备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改革考试方法主要是增加动态考查,注重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增加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期末考试命题的形式中也相应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内容,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表达能力的检测,提高主观题型的分值。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避免一考定输赢的偏差,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可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