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高级中学 田紫嫣/文
瑜,意为美玉,而他也正像一块剔透玉石,灼灼其华。
大多数人了解他,是通过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而我也正是因为他,自此厌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典型的拥蜀派,书中几乎将诸葛亮塑造成神一般的人物,“多智而近妖”。事实上,故事里有许多文学成分在。在正史上,周瑜美姿容,精音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气度恢弘,待人有礼,与《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大多谋合。如果按他的真实形象描写,会使得诸葛亮的形象不够突出。于是,罗贯中便狠心将皎皎明月贬入尘埃,将本不是诸葛亮的光辉事迹,全加诸于诸葛亮头上。比如草船借箭,正史上借箭者为孙权;赤壁之战,正史上的总指挥是周瑜。虚构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三气周瑜、智激周瑜、为周瑜哭丧、赔了夫人又折兵、借东风,等等。至于诸葛亮曾做出的一些不英明的决断,更是全推到吴、魏头上;实在无法推卸责任时,便推到刘备手下将领身上。
周瑜本是天之骄子,有着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养,卓越的才能,少年有为,志比天高。他人尚少年稚气,无心作为;他却已春风得意,名动四方。正史上,诸葛亮和周瑜从未正面对峙,来参加周瑜丧事的也并非诸葛亮,而是庞统。更何况,周瑜名扬四方时,诸葛亮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周瑜又何须同他计较!
草船借箭,非诸葛亮之功;赤壁之战扬名四海,三分天下,总指挥是周瑜一人,排兵布阵也是他一人。更别提什么智激周瑜,因为周瑜可是东吴最坚定的主战派人士。而火攻之法,不论是周瑜还是黄盖之计,都绝非诸葛亮所为。
因为周瑜,喜欢上苏轼。他的一首诗,豪放得荡气回肠,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也让我读了又读。每每读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总是心向往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狼烟四起,熊熊火光映明半面天空,历史的烟尘气息扑面而来。而江东周郎,羽扇纶巾,长身玉立,气度高雅。樯橹灰飞烟灭间,他微微一笑,翩翩少年,惊才绝艳,世间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