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溪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
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课外培养工作对于完善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扩展人才培养的环节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河南科技大学颁布了《河南科技大学课外培养指导纲要》,该《纲要》作为河南科技大学开展课外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从课外培养工作的体系内容、实施方法、工作队伍、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课外培养工作做了全面的阐述,这对进一步推进课外培养工作出特色、显成效、上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外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纲要》的指导下,河南科技大学课外培养工作以坚持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整体培养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综合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精细管理与服务、精心组织与引导相结合。通过“品牌化引领、项目化运作、大众化载体、特色化目标”实现“夯实工作基础,加大组织力度,扩大参与范围,实现高端突破”,显著提高了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课外培养由于不受教学计划的严格限制,具有较大的时空灵活性,利于消解专业之间的严格界限,促进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交互影响。活动内容可包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参与科技制作、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竞赛、进行课件开发、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等。
课外培养工作由于具有活动导向明确、内容广泛、组织机制灵活、参与群体广泛的优势,使其能够快速、广泛的影响广大学生群体,对于提升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具有很好的普及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专业界限模糊、没有形成以专业促特色、建品牌的不足。如何在“普降甘霖”的同时,进行“精耕细作”,这是我们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开展课外活动,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大一时学生们基本上全部被总动员,参加各类提升能力的活动,可谓遍地开花,可到大三时,他们却一致对各类活动采取“屏蔽”政策,参与者屈指可数。为什么活动不能很好的传承下去呢?
传统教育观念中,学生常常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学习的个体,学校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所开展的活动虽多但形式不新,没有密切围绕当下学生特点而提供有差异、有吸引力的活动载体。因此,在经历过大一高强度大范围的课外活动之后,很多同学到了大二大三就进入了倦怠期。
课外培养工作评价,是衡量课外培养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的重要方法,是调动各部门、各学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课外培养工作不断创特色、出成效、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考评的度也是需要把握的,过度的考评不仅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任务,也会引发形式主义。
一些研究表明,一是我国一些高校在课外培养成果大幅提高的同时,成果的真实性却越来越遭到质疑;二是尽管课外培养在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作品数量增幅大,但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简言之,以数量导向、短期导向、评价指标不全面,以及在操作上过分简化等过度考评容易造成某些群体的评价不科学、不公平,进而易引发为了考评而考评的形式主义。
目前,高校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主要由学生工作系统来全面负责,教务处、团委以及其他部分起重要配合作用。但是各部门的配合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工作存在重合、重复,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此外,学院在课外培养中发挥作用不突出,也制约了课外培养上深度、上水平。因此,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有机配合,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学院能动性,实现课外培养中学生活动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保证效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学生培养不分课内课外。首先,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整体负责下,建立起各部门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保证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减少“令出多门”的现象。其次,带动二级学院投入课外培养活动。学院相对学校,更直接的面对学生,影响学生。学院对课外培养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课外培养的效果。学校应鼓励二级学院在课外培养中“搭台唱戏”,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后,加强学工干部队伍和专业任课教师的合作。学工干部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教师在专业指导方面具有自己的强项。通过加强学工干部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有利于各类创新的科学组织、有效实施。
1.对辅导员的培训
加强学工干部队伍建设,要重点落实好以下具体措施:加强队伍的培训、培养、学习、交流工作;加强队伍管理体制建设,推进辅导员“双重管理”、“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管理要求以及辅导员师生比要求,逐步落实到位
2.对专业教师的激励
专业教师对于课外培养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教育中,将专业教师的主阵地定义在了课堂教学,这导致教师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不高。因此,要建立起吸引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和课外培养质量的考评机制,注重对在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者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
此外,要着力加强课外培养教师团队建设,形成课外培养的合力。同时,要着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创设出学生主动探究式的课外培养模式,构建课内外培养的有效衔接机制,推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丰富的知识资源、先进的理念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效融合、深度转化会成为高校强大的育人优势。
1.充分利用专家学者资源优势,搭建专家与学生的交流平台
不同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对于学生开阔思维眼界,树立科学意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座谈,在向学生们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学术生涯的同时,对学生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很多高校都会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这对于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企业的现场实习,会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企业实习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会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灵感,帮助其将理论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在学以致用中进行创新。
综合所述,在促进课外培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推动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将各项短期的、分散的创新活动和长期的、品牌的创新活动相结合;二是将学工干部队伍和学院专业任课教师相结合;三是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