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高考英语听力试题30分,承载着20%的分值,所占比重虽不如阅读理解部分,但作为高考英语考试的开头戏,却对学生的现场考试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听力答得好,无疑是给后半段的考试打一针强心剂;答得不好,学生的心理受挫,势必会对整体考试造成影响。因此,笔者认为高考的听力复习工作至关重要,它关系着整个英语考试分数的高低,牵动整个英语考试的过程。本文就如何在高三阶段进行英语听力复习谈几点体会。
高三听力复习分为两个阶段:
高三上学期,基础段,以分类训练为主,综合为辅,侧重听力材料的输入和巩固。
高三下学期,提高段,以高考听力模拟训练为主,侧重听力材料的输出。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教师对听力的考试内容、题型模式要有所了解,身为考试者更要清楚主要考什么,如何考,如何应对,要做到心中有一把尺,当听力一开始,就要马上衡量它的难易度,考查什么话题,应如何判断。那么,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呢?
1.1 与学生共同研析考纲
考纲中指出,高考听力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种听力技能:排除口音、背景音等因素的干扰;抓住关键词;听并执行指示语;听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预测下文内容;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的内容;判断语段的深层含义。在研析中,根据以上几点技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全班的听力训练或课后的个人听力训练,如为了排除口音的干扰,学生要听多种口音的材料,如美国的VOA、英国的BBC、中国的CRI等;为了区分各种背景音,学生就要听各种话题的对话,如医院里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嘈杂的交通工具上,乘客之间发生的对话等。
1.2 与学生共同研析考题
研析考题是听力训练之前非常有必要的准备,根据考纲中对技能的要求,如听大意和主题,那么听力中必然含有问大意的试题,因此听力考试就是有声的阅读理解考试,学生要对题型有所了解,才去听。如主题类的题有:
What’s the conversation mainly about?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What can you hear from the conversation?
What does the talk mainly tell you?
当学生碰到类似这些问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像做阅读理解一样,要把听到的众多细节综合起来,或捉住主要细节,综合判断该段对话的大意。
仔细研究高考听力试题不难发现,很多同一话题的内容,出题专家会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挖掘该话题内容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听之前就要对该话题的各种表达非常熟悉,一旦放录音,学生在迅速抓住话题背景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出关键词,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如,关于谈论交通工具的问题,经常涉及说话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在历届的听力考试中,有些很直接地告诉考生乘坐的交通工具,而另一些却是隐晦的,考生需从一些相关的表达中找出线索,以下就是往届关于交通的听力考试内容:
a.14.How does the man go to work?
A.On foot.B.By bus. C.By car.
听力原文中给出:
M: You are lucky.I was 10 minutes late.
W: What happened?
M: All the buses came late.
该听力试题直接给出了buses是交通工具,属于简单的听力试题,考生较容易把握,因此教师在训练之前,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交通工具,会读会写,如:bus,car,lorry,train,bike...
b.16.According to the man,which is the best means of transport to the restaurant?
A.The bus.
B.The taxi.
C.The underground.
M: Well,buses are always crowded by then,but you can take underground right outside the museum.There are taxis too,but they don’t pass by the museum that often.
W: Ok,thanks.
该听力原文也给出了交通工具的名称,但是说出了几种,考生要从比较中选出适合的一种,属于隐晦推断类的听力试题,有点难度,因此学生在日常的听力训练中要加强关于交通工具之间比较的表达训练,如:It is more convenient for you to take a plane.The best way to go there is to take a bus tour...
c.13.How will the speakers go to the beach?
A.By car. B.By bus. C.By train.
M: Sounds great,but the bus is crowded at the weekend.
W: I know.That’s why some of us will take the train instead.Luckily,I have my brother’s car.
此题与上题相似,也给出了几种交通工具的名称,考生既要抓住关键线索,又要排除干扰项,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表示转折的过渡词如but,however等,这些词的后面往往是正确的选择。
d.14.How did Mary go to the mountain on Washington’s birthday?
A.By bus. B.By car. C.By train.
W:Well,we should have stayed home that day.There were so many people.We took the train over to the mountain,so that at least we didn’t have to drive...
从上面这道题来看,学生可能听到了train这个交通工具,但后面出现了drive这个动词,该词也在干扰着考生的判断,所以在听力复习中,要给学生输入一些跟交通有关的动词表达,如drive,take,fly,ride等,同时还要注意他们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如:drive,drove,driven,有些学生会听出drive,却听不出drove。
综合以上多年各地的听力试题,不难发现,在高考听力关于交通工具的试题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答案:一、注意交通工具的名字;二、注意交通工具之间的比较句型;三、注意表达交通的动词等。
目前的高中课程总体上还是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尤其是语法知识的讲解,听说能力训练只是伴随课文讲解时的陪衬内容,如讲课文之前听听录音,或是在做练习时放听力题,学生听,然后对答案,这样的方式好比放羊吃草,即把羊赶到一块青草地,然后让它们自己吃草,不管吃多吃少,到时间便把羊赶回羊圈,如此状态下去,由于缺乏技巧等指导,一直到高三,学生的听力成绩依然在原地徘徊,因此笔者在高三专门腾出一课训练听力,保证学生听力训练的正规化和科学化,上学期主要在于巩固学生的听力高频词汇和句型等,因此以分类训练开始。让学生有规律地、集中地巩固高一、高二所学的东西。即按照高中的功能性话题归类,或是听力题型为一类,分类来听。
高中阶段要完成的功能意念项目如问候等有68个,话题项目如学校生活等有24个,按照上面的话题把以往的听力试题进行筛选综合,一节听力课练一个话题,大约十道题,占十分钟时间,之后核对答案和教师讲解,如还剩时间则要求学生熟读这些听力材料。
经过上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各项基本听力能力和技巧也已经相对扎实。但是在听力训练和测试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障碍。例如心理方面的问题,听力考试摆在笔试的前面,听力开始的五段材料只念一遍,有些学生还没进入考试状态,五段材料已念完,或者刚考试有点紧张,听不出广播在放什么,于是不少学生这么问:“为什么我前面五道题总是做不好。”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取以下做法:
强度指增加听力播放的次数,由原来一星期的三次改为每天一次,因为高考英语在下午,所以要求学生下午进行听力训练,原因主要来自深层听觉(用无意识状态的大脑学习)秘诀。深层听觉(Deep Listening)是多摩大学校长格里高利•克拉克所主张的一种听的方法。每天用30分钟练习速视和速听,甚至还能够开发出右脑的另一种神秘的机能,即ESP机能,它能够使人具有预知能力。右脑的意识速度是左脑的100万倍,所以用左脑读书一分钟能够看400~600字,而用右脑速读则能用一分钟看完一本书,甚至能够把书中的内容从第一个词到最后一个句一模一样地写出来。右脑的意识速度是无限的,所以有些人能够预知一天后甚至一个星期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能够看得这么远呢?这是因为速视和速听使以前低速活动的脑神经细胞突然变得敏感起来了,与视觉和听觉有关的神经细胞受到剧烈刺激后就会在细胞间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有效地加速了其他部分神经细胞的活动,扩大了大脑整体的容量,最终促使大脑完全活动起来。这样,能力就得到了惊人的提高。
难度的增强主要是体现在听力材料的改变上,听力材料主要用往届的高考听力真题,听后教师还需进行批改,如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哪个话题较弱,那么再以这个话题来筛选听力试题,再进行该话题的分类训练。如笔者发现survey类的独白,学生总是做得不好,于是先选一些survey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先熟悉熟悉,分析该种材料的特点,如数字表达较多,特别是percent的表达,所以要求考生多练一下这方面的句型;接下来选十段这样的survey独白让学生反复听,直到学生感到可轻易获取相关信息为止。
2014年全国卷的高考英语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单项选择题改为语法填空题,语法填空题可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所以听说读写成套式的训练从此可以展开,笔者发现学生编写听力材料可以加强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迅速帮助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听完之后,把听力材料变成语法填空题,不但可以帮助记忆所听过的材料,而且使学生有效地训练语法填空题,使所有学习环节得以循环,互相联系,互相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3.1 常识判断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模拟考试中,听力中有这么一道题:
15.What tools are needed to make paper cuttings according to the man?
A.Needles.
B.Paper and scissors.
C.Paper,pens and paint.
这道题实际上是一道常识题,其实不用听都可以判断出答案是B,但有些同学仍然选错,说明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听的技巧,还缺乏常识,当然可能是他们不懂这些单词,因此,听之前的读题能力包括常识和词汇量的积累至关重要,而这些要靠平时的积累来获得。
3.2 避免固定思维
在高三下学期的一次高三模拟中,有以下几道题:
a.17.What did Johnny want to do?
A.Open an account.
B.Cash his checks.
C.Change some money.
b.18.Where was Johnny’s passport?
A.In his pocket.
B.In the hotel.
C.In the bank.
17题中的A项指“开账户”,B项指“兑换支票”,C项指“换钱”,接着18题刚好问地点,有些同学受上一题的选项影响,18题选了C项“在银行”,而问题是Johnny的护照在哪。考生利用录音前的时间猜题是听前的准备,但这个准备只是自己的推理判断,推理判断正确与否要以听力内容来最后确定,如果仅凭自己的推理判断选题,即使猜对了,也是幸运的臆测。
3.3 文化渗透
W: What are you so happy about?
M: Instead of being given an even dozen,we’ve been given a baker’s dozen.
Q: Why is the man so happy?
A.Twelve cookies were given to them.
B.They were given more cookies than they expected.
C.The baker was not able to make the cookies.
D.The cookies taste much better than the man hoped.
在以上这道听力题中,学生们听到了“a baker’s dozen”(面包师傅的一打)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因为知道“a dozen”(一打)代表着12个,所以选择了A答案(他们得到了12块饼干)。殊不知,在英美文化中“a baker’s dozen”却代表着13个,正确答案应该选B(他们得到了比期望更多的饼干)。这道听力题对高三的学生来说,生词问题不大,但是,却没有很多的学生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可见,妨碍听力理解的因素中,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这样的语言因素外,还包括文化背景的非语言因素。听者对所听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听到的信息。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进行文化背景方面知识的积累。
听力是高考英语的开头戏,也是学生的强心剂,但是受非本土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听的机会只是在录音的环境中,因此,唱好这台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就要求高三英语老师对听力的方方面面进行思考研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听力环境以及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