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山丹县畜牧兽医局,甘肃山丹 734100)
山丹县是甘肃省的半农半牧县,也是省定的牛羊产业大县之一。奶牛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丹县养殖业中的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养殖条件和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奶牛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按照省、市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本县奶牛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本县发展奶牛产业作了如下探讨。
甘肃省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域广阔,气候冷凉,交通便利,饲草料资源丰富,群众历来就有发展养殖业的习惯,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县。全县有天然草原36.93万hm2(含马场12.6万hm2),粮食等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07万hm2(含马场2.73万hm2),年产农作物秸秆46万t,养殖业可利用农副产品4万t,人工种植牧草1.53万hm2,饲草料资源丰富,全部转化利用,可饲养牛羊等草食畜180万头(只),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发展奶牛业的理想区域。
奶牛养殖对饲料的营养搭配及饲养管理要求很高,但大部分奶牛养殖户管理比较粗放,不重视饲料搭配,而且缺乏青贮窖等必要的饲草料设备设施。饲养环境而言,污水粪便不定期清理,地面潮湿,不重视防寒防暑及疫病防治,造成了防疫隐患。
因广大养殖户文化层次低,科技意识不强,不通过正规渠道,私自从外地购进的奶牛大部分是一些中小奶牛场淘汰的改良牛或从奶牛市场购进,在饲养过程中也不重视品种改良。大部分奶牛养殖户购进的奶牛,都是杂交改良黑白花奶牛,而且多为杂交一代、二代,在购进后的繁殖中很快出现返祖现象。饲养的奶牛种质差,导致产奶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
虽然近些年省、市、县年年出台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但是政府投入奶牛产业发展的资金仍然很少,信贷门槛高、手续繁杂,奶农贷款难,奶业发展资金基本都是养殖户自筹解决。致使部分养殖户有钱建场、无钱购牛,饲养规模上不去;有些养殖场牛舍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养殖标准低,成本大;还有部分养殖场户有钱建场、购奶牛,却无钱购饲料和牛奶保鲜设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这些都是因缺乏周围资金所致。
一是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出台制定并落实扶持奶业发展政策,对奶牛存栏、繁殖母牛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场(户),建成的乳品加工企业和鲜奶收购站,均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扶持,用于扩大再生产,解决奶牛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条件,落实省、市、县制定的草食畜牧业贴息贷款政策,为奶牛养殖户提供贴息贷款,用于购置牛奶保鲜设备和建设青贮等设施;三是土管部门对新建的奶牛场优先无偿划拨建设用地;四是国家对牛奶实行最低保护价,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奶业发展,保护奶农的利益。
对于适宜发展奶产业的乡镇,畜牧部门要进行统一规划,从水电、交通和饲草料资源等方面统筹规划,制定本县以及各个乡镇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发展计划,并根据不同饲养规模,设计包括饲养设施、加工设备、贮藏设备、饲草料用地等在内的养殖户搞好设计,保证奶业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地发展。
加强行业统一管理,既能够解决养殖户发展的盲目性,又能够较好地协调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确保奶业的稳定发展。鼓励和引导奶牛养殖场(户),组建奶业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加强对奶业行业管理。就目前来讲,奶牛市场建设、奶牛购进调运、牛奶贮存保鲜及运输销售等,必须在畜牧部门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才能保证稳定发展。
针对目前奶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少,单产水平低的状况,一是要发展规模适度养殖,以户养殖成年母牛30~50头为宜;二是要从品种改良抓起,配套推广牛舍保温、配合饲料、规范化饲养、机械化挤奶等标准化养殖技术;三是要充分利用人工草地、秸秆等资源,逐步加大青贮、黄贮、微贮技术的推广等;四是要对奶牛布病、奶牛结合、乳腺炎等疾病强化防治力度。通过加强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奶业发展科技含量,使奶业生产走上规范、高效、集约化的轨道。
目前广大农村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民基本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化层次低,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的甚少。针对这一问题,县乡政府、县畜牧兽医部门应定期组织进行技术培训,特别是奶牛发展较快的乡村,应引导成立奶牛养殖协会,由协会组织奶牛养殖户进行培训。以奶牛品种鉴定、奶牛饲养管理、粗饲料调制技术、奶牛疫病防治、牛奶保鲜技术等为重点,通过培训,使每个养殖户都能熟练地掌握这些技术。畜牧兽医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举办专题讲座,在奶业发展较快的农村举办板报、专栏等科普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