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
“问政”一词最早用于《中庸》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记述,其意义是执政者自上而下向相关人士咨询为政之道。今天,电视问政节目更多是公众对于执政者(公权力代表者)就公共事务发问。其中,包括常规性询问和指向性询问,也包括监督评议之责问和追究后果之问责。电视问政通过电视传媒来构建百姓和政府的对话空间,强化问政的公共效应,把群众的反映和诉求置于聚光灯下,让政府官员对社情民意的回应,对问题原因的解释和整改问题的承诺,向公众予以公开透明的呈现和传播。
电视问政节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
内容同质化和碎片化。节目关注的大多是民生类诉求,其中偏远乡村用水难、出行难、烧烤油烟扰民、占道经营无人管、安置房质量差、违章建筑和环境污染等投诉占据了60%以上,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形成了反映诉求和问题解决的简单模式,电视问政成了排忧热线,和民生新闻高度重叠,在内容上更多是自我重复少见新意,缺乏深度和厚度。
应对媒体的套路化和表演化。通过电视问政节目,官员的媒体素养和公关应对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面对聚光灯和质问,不再脸红出汗,而是面不改色的“深表歉意”“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复。
缺乏事后追踪和评估体系。电视问政节目直播时声势浩大,但在事后,威慑效果很难有效持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事后追踪和评估体系,有些官员在电视问政现场,信誓旦旦表态立即整改,之后却不了了之,成为烂尾新闻,长此以往,会让人质疑电视问政就是一场官员秀。
电视问政节目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注入创新元素?江苏广电总台《政风热线》从2016年开始,通过媒体深度融合和路径创新,优化流程,从节目策划、生产制作到播出、反馈形成闭环,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提升电视问政节目的公共服务价值。
《政风热线》创建于2011年,由日常节目和系列直播活动《市长上线》组成。日常节目一周播出两次,以调查类报道为主。《市长上线》每年有5-6位设区市市长带领区县长和局长走进直播间,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与民对话,为民办事,是国内最早开设的电视问政节目之一。
《政风热线》是江苏省内最早尝试媒体融合的电视栏目,从创办初就和江苏新闻广播、中国江苏网和《新华日报》构成政风热线“四位一体”格局。对重大内容集中采制,分渠道播发。2016年始,《政风热线》网络投诉平台重新升级上线,集纳百姓诉求。
2016年,投诉平台收到泰兴市民的多次投诉,反映当地334省道黄桥收费站存在乱收费的现象。经过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在2007年,当地政府为了缓解黄桥镇交通压力,将南北向229省道改道,导致东西向的334省道和229省道有500米共线段,很多经过229省道的车辆也莫名被收了费。虽然过往司机不断向相关部门投诉,但是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2016年7月29日泰州市长上线的直播活动中,《遭质疑的公路收费站》报道了黄桥收费站乱收费的问题,泰州交通局局长王金国认定334省道黄桥收费站存在收费范围扩大、收费不合理的现象。泰兴市代理市长刘志明在直播现场宣布334省道黄桥收费站暂停收费,并且承诺泰兴市政府会积极与省交通厅沟通,争取早日撤销黄桥收费站。在直播活动结束后,泰兴市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交通厅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门打了书面报告,请示撤销334省道黄桥收费站。2017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销了334省道黄桥收费站,困扰周边居民和来往车辆九年之久的难题终于解决。
从2016年开始,《政风热线》在节目策划上,就尝试通过网络投诉平台集纳诉求,根据地区、行业和主题等关键词检索,分析数量变化,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和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选题。通过新闻报道和大型直播活动,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维护公共利益。2017年,《政风热线》通过集纳诉求和数据分析,发现“冒领粮食直补款”“村干部吃低保”“虚设扶贫项目”和“村务不公开”等问题占据总诉求的26%,并且在苏北五市普遍存在。于是,栏目组精心策划了“加强精准监管 推进精准扶贫”“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性直播活动,改变了以往问政节目的碎片化问题,让问政直播活动更精准、主题更鲜明。
与其他媒体投诉热线不同的是,《政风热线》投诉平台所收到的投诉,会按照不同行业、不同主题和不同地区,分类汇总后由各地纠风办转到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核实处理。对于相关责任单位处理的结果和答复,投诉平台都会请投诉人给予评价。观众的诉求通过“投诉-转办-答复-评价”的模式,形成闭环,都会得到切实解决或明确解答,实现“件件有回应”的承诺。
如何破解问政对象的套路化和表演化?《政风热线》的做法是优化流程,让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实时给问政对象投票打分、评价。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增设竞赛元素,问政对象成为置身赛场的选手。电视问政由原先的对话、协商的公众空间变成对话、协商、竞争和博弈的公众空间。
在2017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推进‘两聚一高’实践——《政风热线》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主题直播活动中,滨海、兴化、赣榆三地县委书记和纪委书记走进直播室,就各自的专项整治行动接受评议。《政风热线》在传统电视问政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加入竞赛元素。首先是限时问答,在直播现场使用倒计时,对参与节目直播的县委书记回答问题限时60秒,用倒计时的方式“考验”县委书记的临场应变能力,让节目紧凑好看。其次,用互联网手段让公众参与问政,对三地官员的现场回应和表现予以评价。《政风热线》在荔枝新闻客户端和荔枝网增设了“政风评议榜”互动投票区,网友对于滨海、兴化、赣榆三地官员的现场表现,给出满意或者不满意的评价。三地满意度以柱状图的形式实时在荔枝新闻客户端和直播现场体现。
三地满意度在90分钟的直播活动中此消彼长,直到最后才尘埃落定。互动投票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参与,仅仅是荔枝网和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网友参与度达到了220多万人次。
在直面民生、为民办事的基础上,把“问政”的监督评议之责问转变为追究后果之问责,诉求点从“怎么办”延伸到“谁担责”,《政风热线》从关注个案如何解决的微观操作层面,转向以典型个案为切入口,深挖问题背后的懒政、怠政、不履职不作为等失职失责行为。2016年《政风热线》市长上线系列直播活动的主题由“倾听民声 马上就办”升级为“听民声马上办 转作风促担当”,通过电视曝光和问责,倒逼行政机关转变作风,落实责任,举一反三。
在2016年《政风热线》徐州市长上线直播活动中,《地龙公司成了污染地头蛇?》讲述了邳州市冯瓦房小学隔壁有一个非法混凝土搅拌站,8年来烟尘噪音严重扰民,导致学生上课甚至听不到教师的声音。师生们多次举报却无效,小学校长反而被恶势力威胁。邳州环保局三次向邳州政府报告要求关闭该企业却没有任何回应。在直播现场,邳州市市长陈静向公众道歉并且承诺将对非法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拆除。在主持人追问多部门集体失语,谁该担责时,陈静表示邳州将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这起事件中的众多部门的失职行为进行调查追责。在直播活动之后的追踪报道中,邳州市非法混凝土搅拌站被拆除,非法经营者被刑拘,冯瓦房小学终于恢复了平静。邳州市共有1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
问政向问责的延伸,破除了“电视问政只是一场秀”的说法,“动真格、真问责”让《政风热线》栏目识别度更清晰。《政风热线》在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专责监督有机结合、发挥最大合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政风热线》建立事后追踪体系,对节目报道过的问题,定期策划“回头看”:一看群众诉求有无得到解决,职能部门承诺是否兑现;二看群众对于相关部门的整改工作是否满意;三看涉事工作人员有无被问责。年终,《政风热线》对报道过的事件整改状况统计盘点,用办结率来衡量事后追踪的效果。
2016年5月23日《政风热线》报道了《灌云:液化气非法灌装猖獗 安全状况堪忧》。节目播出后,省质监局立即派出督办人员现场调查督办,查处取缔了当地的非法液化气灌充点。10个月后,记者对灌云部分乡镇液化气非法灌装进行了回访。2017年3月13日《政风热线》再次报道了《灌云:非法灌充液化气现象依旧》。当地政府表示正在协调商务、住建、安监、质监等多个部门,一方面打击非法灌装现象,另一方面建设正规充气站点,满足市场需求。2017年4月26日在连云港市长上线的节目中,《政风热线》第三次报道了灌云县液化气加气站建设缓慢、液化气非法灌装猖獗的情况。连云港市长在直播过程中明确表态:将积极进行整改,并加快加气站的建设。在2017年10月8日《政风热线》国庆特别报道中,记者再次对灌云进行了回访,最终看到了成效:灌云县规划的17座二级燃气供应站点已经全部建成,规划的112座三级供应站点已经建成91座,实现全县十三个乡镇全覆盖,所有建成站点已经全部投入运营,原本从事非法灌装的经营者转做正规灌装生意,非法灌装现象在灌云全县范围内销声匿迹。
《政风热线》“回头看”,以时间为轴,长期观察某一事件的最新进展,即使在某个时间节点,报道可能无法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但是可以通过呈现问题的发展走向和整体复杂性,通过提供最全信息为事件当事人赋能,让他们自行思考,最终提出可行方案并且付诸实施。
“回头看”,提升了电视问政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将节目策划、制作、播出到反馈形成闭环,《政风热线》把着力点由关注问题本身,转向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力引导舆论走向正面和建设性:电视问政节目不光要曝光出丑,深挖问题背后的懒政怠政根源,问责失职失责人员,更重要的是用问责倒逼职能部门转变作风,积极履职,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和问题,发现制度漏洞,督促职能部门查漏补缺,提出应对之策,探究规则,推动公共治理能力提高,通过机制和制度建设实现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