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棕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包括: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等。电视新闻虽然具有一定互动性,观众可参与到节目中来,但与新媒体相比,特别是与移动互联网“两微一端”相比,互动参与的及时性、便捷性以及参与范围相距甚远。因此,电视新闻直播需在主持人、嘉宾、观众网民三者之间实现实时互动。
2014年,第二届夏季奥林匹克青年运动会在南京举办,青奥会开幕当天,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了13小时新闻直播行动《青奥来了!》。直播中,我们将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及其导演团队请进演播室,对开幕式演出提前揭秘。节目不仅开通了直播热线电话,还将南京网络电视台和官方微博页面直接投影到演播室大屏上,观众、网友可以和陈维亚导演直接对话。这一互动方式不仅使演播厅的访谈内容更加丰富,现场气氛更加活泼,播出频道白天平均时段收视率(央视—索福瑞数据)高达1.2,南京网络电视台专题页面节目播出期间一小时的PV数突破10万,是平时的十多倍。2017年4月起,南京台推出融媒体新闻直播行动“法院春季执行风暴”,与市、区两级法院联手,对多个被执行人的强制执行过程进行电视、网站、手机三屏同步直播,网友通过留言、弹幕对“老赖”予以谴责,主持人也实时将网友的疑问向法官提出,普及法律常识。2018年5月,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视频APP“牛咔视频”上线,第一个月的直播就达15场次,随后逐月递增,观看、评论人数累计达百万。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一般的电视转播已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直播时间较长,必须有较强的故事性。这就需要编导在直播前对内容进行戏剧化设计,设置悬念和戏剧冲突,刺激观众收视欲望,形成收视期待。2015年12月13日,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广电集团推出了大型全媒体新闻直播特别节目“和平必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直播前编导组进行了充分策划,设计了故事化的开篇手法,以记录专程来宁参加公祭仪式活动的日本和平友好人士大门高子女士一天的行踪为线索,贯穿整场直播。1939年,原侵华日军卫生材料厂厂长兼军医山口诚太郎,在南京紫金山下,发现紫色小花二月兰开满山脚。为了表达对侵华战争的忏悔,山口采集花种带回日本栽培,取名为“紫金草”。几十年来,他每年都乘坐火车,将采集到的花种从窗口抛出去,让紫金草在日本随处生长,它们也被誉为“和平之花”。1998年,由大门高子作词、大西进作曲的组曲《紫金草的故事》面世,灵感正来源于此。此后,由大门高子牵头组建的紫金草合唱团成立,团员人数最多时超过千人,年龄横跨20至80岁,他们的身份涵盖各行各业。近20年来,合唱团足迹踏遍日本全国以及中国南京、北京、上海、台湾和美国纽约等地,目的就是呼唤世界和平。
当天清晨8点直播开始,我们没有将镜头切到演播室,而是直接对准了准备出发前往公祭仪式现场的大门高子女士,她轻声吟唱着呼唤和平的《紫金草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开头一下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之后的直播中,通过主持人讲述、插片等形式向观众详细介绍紫金草和大门高子的故事。在公祭仪式结束后,大门高子又出现在直播中,表达自己参加仪式的感受:“只有日本政府真正正视侵华历史,承认南京大屠杀,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中午11点,直播临近尾声,画面转到南京理工大学校园里,大门高子与大学生们一起,再次唱起歌曲《紫金草的故事》。这一戏剧性的设计头尾呼应,点明了这场直播“和平必胜”的深刻主题。
现场直播省略了节目制作、播出的许多环节,也保证了现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还新闻以本来的面目,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并不是说直播就不需要艺术性,恰恰相反,大型直播时间长,想要牢牢吸引受众,需要突出电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