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词汇在现实社会中使用频率逐步降低,对学生而言,文言词汇是陌生而枯燥的。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努力给学生创設一个学习文言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教学 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60-01
文言文字词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拦路虎,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依旧以串讲为主,讲究字字对应。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思考的独立性。而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就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每一个语文老师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问题分析
1.文言词汇实用性不强,更多的是为高考而学,教师针对高考要求对学生教学,以翻译为终极目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重点基本围绕着字词翻译,追求字字对应,翻译语句通顺,关注得分点。将文采斐然,情趣精妙文学作品肢解成零碎的字词句,学生疲于记笔记,完全感受不到作品的美,逐渐消磨了学习文言的兴趣。
2.文言是古代书面语,与学生生活年代存在距离,没有语言环境。文言词汇晦涩难解,文言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障碍重重,有较大难度。学生不仅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怕学,更有甚者,讨厌学,以至于放弃。因此,加强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惧怕心理是首先要解决的。
课堂教学的思考
要打破文言课堂上的“安静”,关键在于始终围绕“趣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能够拉近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尽量使其显得流行时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印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音乐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和文字,它们同属于心与心交流,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在如果从学生喜欢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把注意力引到课堂中来,从歌词出发,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去探寻文章的内容。如此,就能充分的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
比如《鸿门宴》这篇文章篇幅很长,这种长篇文言,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就需要一定的耐心,那么怎么能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呢?在上课之前,我找来了胡彦斌的《鸿门宴》。这首歌的歌词也特别接地气,整个课堂开始的氛围比较轻松,一改往日讲文言文的沉闷。歌中唱到“公元前二零六年,有场鸿门宴。霸王项羽请客吃饭,想把刘邦暗算”。我就借助这句歌词,请同学们在课堂中寻找原文,来一一解决重难点。
1.为什么项羽要请刘邦吃饭来暗算他呢?
2.项羽又是想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算刘邦的呢?
3.最后结果怎么样,刘邦又被暗算到吗?
学生就很愿意去了解事情的始末,熟悉教材内容。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梳理文中的重要字词,整理特殊文言现象,理清全文的脉络。在了解故事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概括了项羽、刘邦等人的人物形象。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就可以从枯燥的字词解释中解脱中来,和学生针对文本展开交流和讨论,从言而上升到文。这样文言文的课堂就不会淡而无味,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影像视频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感受文章内涵
影像视频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观众,观众无须思考就能领略其精神,人们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输入方式,越来越不习惯去从语言文字去建构画面,品读感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同样如此,扁平的语言文字与视频相比不具更多的吸引力。
之于此,我们就需要为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创设情境,通过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他们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气势宏大滚滚波涛,沧桑感,那种天地永存,而人早已随浪花而去的悲凉之感。我特地找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MV,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欣赏。欣赏结束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这MV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同学们就开始讨论,交流。在这其中,他们感受到这种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古战场;感受到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当年多少英雄人物消失在这历史长河之中;感受到无论是英雄还是草莽,一切生前功业成败都将归为尘土,感受到这种超然于功业之外的淡泊洒脱。
经常这般的学习古代诗文,将这些古典文化化作音符敲击学生的内心,让它成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感受到古典诗文背后的这些故事,将原有的历史空白补充完整。现在早晚读时间,同学们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到古诗文的诵读当中,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古文功底也是与日俱进。
参考文献:
[1]周茜.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李冰燕.文言文趣旨教学课堂风格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