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方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的植入

2018-01-24 11:40谢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安徽方言

摘 要:合肥师范学院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将安徽的地方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在教材编选上设置独立章节,编选了与安徽地方文化相关的篇目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安徽方言等文化内容;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安徽地方戏曲和民歌。安徽的地方文化植入大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化,也达到了大学生自主人文表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安徽 地方文化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承担着弘扬人文经典,塑造精神品格的重任。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人文经典就是文学经典。因此,大学语文在教材选编和课堂内容上,均侧重文学经典作品,并以经典作品为媒介,通过教师的理解和感悟,来向学生传达人文精神。而合肥师范学院所采用的校本教材《大学语文》前言中,主编钱雯却提出一种新的人文观点:学生体认的人文,它活跃于学生的感受和感动中,并转化为学生自主表达的冲动和需要。因此,该教材以应用型办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应用能力训练,极具实践精神。

安徽的历史文化悠远绵长,蕴藉丰厚,极具研究价值。地方文化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但长期以来,地方文化研究多局限于案头书牍,成为学者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语文教学部将安徽的地方文化融入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展开对于地方文化的调研,一方面普及宣传了安徽地方文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以自我的体认理解来参与到地方文化的认知和宣传之中。

一、教材设置

合肥师范学院的大學语文课程使用的是自编教材《大学语文》(钱雯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教材一共设置了七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大学”;第二单元“好好读书”;第三单元“魅力汉语”;第四单元“品味经典”;第五单元“文化之旅”;第六单元“感悟人生”;第七单元“走向世界”。其中的第五单元“文化之旅”章节中,编写思路就是以中国特别是安徽文化为导向,编选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相关篇目和与安徽地方文化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一)安徽地方文化介绍

第五单元到涉及安徽地方文化的具体篇目包括《徽州》解说词(第一、二集);《里乘·一文钱》;《苦瓜和尚话语录·山川章第八》;黄梅戏《女驸马·洞房》(唱词)等。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因此,在编写安徽文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向学生宣传介绍徽文化。中央电视台所拍摄的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正好可以充当徽州文化的启蒙。第一集《前生今世》主要介绍了徽州古村落的起源和徽派建筑文化,第二集《八千里路》主要介绍了徽商文化。而《里乘·一文钱》中,两个徽商凭着自己的文化修养,“比其他的商人更具有经商的智慧,更善于把握商业机遇。”

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文化的又一名片,《女驸马》更是广为流传的名篇。将黄梅戏编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洞房》讲述的是冯素珍女扮男装中状元之后与公主成亲,洞房之夜向公主陈情坦露真相。公主从喜气盈盈到疑心渐起,冯素珍从忐忑不安到破釜沉舟;得知真相后,公主勃然大怒,但经过冯素珍的辩解后又左右为难。这段唱词气氛由缓而紧,人物形象生动,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戏剧矛盾突出。

(二)与安徽地方文化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第五单元的教材中,还编选了(唐)李白《独坐敬亭山》;(唐)刘禹锡《望夫山》;(宋)姜夔《淡黄柳》;(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明)徐宏祖《游黄山日记(后)》等诗文,是不同时期的文人们在安徽宣城、当涂、合肥、含山、黄山等地留下的文学作品。

安徽山水奇绝,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在安徽留下了名篇佳作。如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中多次到安徽游历,留下了《望天门山》、《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汪伦》《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名篇。宋代词人姜夔,在合肥更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白石情词。考虑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材的区别,本单元有意回避了一些名篇,而较多编选了一些在中学教材中没有出现的作品,期待给学生展开更为广阔丰富的知识空间。

二、课堂融入

除了专门的章节设置之外,在其他单元中,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也注意安徽色彩的融入。如该教材第三单元“魅力汉语”,编选了易中天的《南腔与北调》以及吕叔湘先生的《古今言殊》,这在教学中就涉及到方言的问题。

安徽地处江淮之间,方言兼融南北,是多种体系的综合体。省内方言大概可以分为官话区、赣语、吴语、徽语四类。仅就官话体系而言,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合肥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自安徽省内各地,非常方便搜集不同的方言现象。教师们通过课下布置,课堂总结,将安徽方言的内容引入大学语文课堂。

(一)方言词汇的搜集

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方言,总结一些方言的词汇现象和语法特点,和普通话比较异同,增添学生学习汉语的趣味性。

如来自皖西一带的同学,提出“鸡公鸡母”这个词汇的使用情况。该词汇原属于赣语方言,并没有普及。后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皖中一带的小饭馆也随处可见“烧鸡公”这道土菜。吴语方言中“面粉”读作“灰面”,但是皖中的同学提出他们的方言里面也有这种情况。这属于不同地区方言的融汇现象。

(二)方言发音规律的总结

尽管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面已经消失,但是其在分辨诗词平仄的时候非常重要。皖北地区方言以中原官话为基础,与北方话非常接近,无法分辨入声字。除了皖北地区之外,安徽的其他方言区包括江淮官话区的同学都能顺利分辨入声字,从而更好的掌握平仄知识。

江淮官话里面不分尖团音,但是把ji发成zi,把qi发成ci,把xi发成si。根据这个发音规律,那首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从肥东到肥西,拎一只老母鸡”,同学们在课堂上练习得不亦乐乎。

(三)方言发音的纠正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方言的发音特点,以普通话为标准,纠正方言发音的不足。江淮官话nl不分,针对这个方言区的同学,可以选取绕口令来纠正练习:“盘里放着一个梨,桌上放块橡皮泥,小丽用泥学捏梨,眼看着梨手捏泥,比比,真梨,假梨差不离”。部分江淮方言区z、c、s和zh、ch、sh不分,可以采用《撕纸》绕口令:隔着窗子撕字纸、一撕横字纸,再撕竖字纸,撕了四十四张湿字纸等。

方言的融入课堂,一方面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另外一个方面也让学生感知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地方特色。

三、课外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实践作业中,一直有实践能力训练“X选一”的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演讲、读书报告、影评、汉字听写大赛等多种形式。围绕着第五单元的“文化之旅”,应用能力训练中的实践作业就设置为安徽地方戏曲的演唱和模拟表演。后来在实际教学中,这项作业逐渐固定为安徽地方戏曲和民歌的搜集整理。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选择这一项实践作业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的作业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安徽地方戏曲剧种的介绍和表演

在大学语文的实践课上,来自皖中地区的同学,在课堂上介绍庐剧;来自“黄梅之乡”安庆地区的同学,踊跃表演黄梅戏;来自皖北地区的同学,也会把皖北地区流行的豫剧介绍给同学。因为黄梅戏的普及程度较高,很多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中即兴演唱。也有同学比较羞涩,需要同伴一起来完成表演,课堂上出现过五个七仙女加一个董永的演唱模式,令人开怀。

让人欣喜的是,除了黄梅戏、庐剧等这样被人熟悉的剧种之外,学生还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民间剧种,如文南词。文南词又称文南戏,是流行安徽冬至、宿松地区的民间剧种。2006年,文南词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南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南词的流传范围较窄,可以说除了当地群众和研究专家之外,大部分人对此非常陌生。我们的学生把文南词带进大学课堂,既宣传了民间文化,也起到很好的文化普及的作用。

(二)安徽民歌的搜集介绍

相比于地方戏曲的介绍,民歌的搜集介绍更让人惊喜,也可以看出学生宣传家乡文化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过的民歌包括凤阳花鼓,五河民歌摘石榴、江南民歌采红菱,巢湖民歌等。细心的同学除了摘录歌词之外,还会下载很多视频材料以供参考。

門歌又称锣鼓书,是流行于皖中、皖东、皖西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多是穷人乞讨上门所唱。其源于凤阳花鼓,现存曲目和庐剧比较接近。因为表演方式比较灵活,加上没有固定的演出人员和演出场所,门歌的传承也日渐式微。但是,这种曲艺方式也被我们的学生所关注,并搜集介绍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来。

结语

地方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的植入,可以说是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人文传播的新尝试。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合师院大学语文教学部未来在地方文化植入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计划:一是修订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将地方文化的色彩加深加重;增补安徽籍的名家名作:如清代全椒作家吴敬梓,清代桐城文学流派等;二是将实践作业向外延伸,利用假期时间,有计划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方文化调查,挽救一些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

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方言、民歌、地方戏曲,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更能让大学生真正进入文化传播的领域之中,用青年学子的热情,给古老的安徽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钱雯.大学语文[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万曙.徽商与明清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

作者简介

谢欣(1979.03—),女,籍贯:安徽舒城,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安徽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