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全
我是1978级的大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到今天整整有40年了。从40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积累了一些特别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恪尽教师天职。今天,我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师天职这一主题的思考和实践。
一、教師天职是什么
教师天职这一概念,源自我的恩师王逢贤先生对我的引导和教育。王逢贤先生是我国当代教育学界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权威专家,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加拿大有位著名的比较教育专家,名叫许美德(Ruth Hayhoe),她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教育通”。她曾经写过《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群像》一书,有11人入选该书,我的导师就位列其中。跟随着这样一位名师学习,即使今天我同样获得了“名师”这个称号,也感到自愧不如。因为要论真正的名师,应该说我的恩师才是真正的名师。
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依然在受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随时都是课堂。比如,我到他家吃饭,其实是一边吃饭,一边听课。记得我1991年跟随他读博,他给我上的“开学第一课”,至今仍然震撼着我的心。他说:“小黄,你口口声声说要跟我学做教育学学问。那我现在告诉你,教育学是没有什么学问可做的!”当时我一听就说:“不可能啊!教育学怎么可能没有学问可做?您不是做了很好的学问吗?”他反问我:“我哪里做了学问啊?”我答道:“我读过您的很多论文,写得很好,学问就是做得很好嘛!”他立即说:“不是,那不是我做的学问!”我问:“那……是什么?”他说:“那只是我比别人多读的一点书而已。我读书时,喜欢把好的思想记下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一点感想记下来。”然后指着我说:“你们这些人,虽然不想读书,但是又想知道,所以我就写给你们看。”我当时听后觉得他说的这些话虽然很诙谐,但确实是事实,于是若有所思。正当我满脸疑惑时,他话锋一转,说道:“其实,教育学是有学问可做的!不过,我告诉你,这个学问太大了,我们凡夫俗子做不了!”他接着说:“你看,我们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可是有几个人做了教育学学问的?可以掰着指头算,孔子、孟子、朱熹、陶行知!除此之外,还有谁呢?还有谁能算呢?不要看今天有很多人被称为教育家,将来他是不是教育家还不好说。要等很久以后,比如过了一百年之后,我们还在实践他的思想,那才是真正做了学问的教育家!”我一听,有道理啊!这时,他又诙谐地说:“五千年出四个人,一千多年才出一个,比毛泽东还毛泽东!为什么呢?因为毛主席当年也只是被称为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
他这么一讲,顿时把我讲得很气馁。我想:我是辞掉副处长不干,一心来学习教育学学问的。当时心里很是忐忑。我的恩师自然看出来了,笑道:“小黄,你也不要着急。你既然考进来了,还是有东西跟我学的。”我就问:“那学啥子呢?”他就问我说:“你今后想干什么工作?”我答道:“我肯定想到大学里面当个老师啊。”他说:“好!那你就向我好好学习怎么当老师。”我当时一听,脱口而出:“当老师还要学吗?拿到博士学位,我自然就能到大学里面当老师了,还要学当老师吗?”他摆摆手说:“不!当这个老师是要学的,可不是你所以为的这样。”我不以为然,辩解说:“拿到博士学位肯定就可以到大学当老师噻!”
他盯着我说:“好,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看你能不能答上来?”我说:“好,你问!”他顿了顿,问我:“教师的天职是什么?”听了这个问题,我一下愣住了。因为回想过去读过的论文和书籍,我好像没见过谈“教师天职”这个概念的。他看出来了,说道:“就像你们当兵一样,当兵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教师也有天职的。”我就小心冀冀地问:“那么,教师的天职是什么呢?”他吐了口气,很严肃但很轻声地告诉我:“教师的天职是带好学生!”
这句话一下子震撼了我的心灵。从那以后,很多时候,我都在回味和思考他的这句教导。“教师的天职是带好学生”,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里面蕴含着很深的内涵。究竟这个内涵是什么?就我的理解和践行而言,教师天职的内涵有四个。
一是神圣性。带好学生是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我们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每一个家庭,当好教师、带好学生!
二是规律性。带好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要不教师何以为师呢?因为教师是要教人学习的,所以教师这个词本来就含有教学的意思。教学干什么?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好。教师带好学生,里面有规律。我们应该探讨、遵循、应用这些规律。
三是道德性,即带好学生是教师应该恪守的义务。我的恩师经常对我说:“当老师,一定要有‘饭碗意识。”所谓“饭碗”意识,是指教师时刻都要清楚自己是以教为生的。既然吃的是教师这行饭,我们就要感谢教师这个职业,感谢的方法就是要把学生带好。
四是专业性,即带好学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把学生带好,那我们能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能说自己肩负起了上天赋予的天职吗?能对得起教师这一称谓吗?
二、怎么恪尽教师天职?
要回答“怎么恪尽教师天职”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把学校生活研究清楚。很多人认为,一所学校的完满生活包括教学生活、科研生活和学习生活,是“一元三面”的立体生活。实际上,这种认识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即管理和领导的维度。一个学校管理和领导是不能少的,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就看这所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不仅要看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还要看教师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这样,学校的生活实质上是“一元四面”的完整生活。
如此来看,我们生活在学校中,就不仅仅是教书的。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就没有融入这个完满的学校生活之中。我们必须看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一个共同体时代,一个团队的领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道理对校长如此,对教师也同样如此,因为教师也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就此而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学习者,其次是一位教授者,再次是一位研究者,最后是一位领导者。
这四种角色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习者的角色要求我们把教学做成学习,教授者的角色要求我们把教改落进课堂,研究者的角色要求我们把教学视为研究,而领导者的角色则要求我们把研究化为发展。
(一)把教学做成学习
一是走出书斋,开展调查。比如说,我们办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改革时,先去小学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时代变了,学校发展了,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具有什么意识、素养与能力?调查过程也是学习过程。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了一个新的认识:时代变了,教师需要的能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1980年及其以前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要求完全变了。调查结束后,我们就总结出了“教师卓越教学关键能力体系”(见图1)。由此可见,只有通过调查学习,我们才能把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好。
二是走出校门,相互学习。从2000年第一届小学教育专业开始招生时,我就带着教师团队深入粤西高州市的部分小学,向一线教师学习。我们学习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并把优秀教学经验中蕴含的知识、理论和规律整理出来,开发成专业课程,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同时,我们也和学校开展合作,比如同学校和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和通道,帮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三是追踪前沿,继续学习。因为知识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一直在關注并学习国际教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比如,学习为本评估(learning oriented assessment)、知识创造学习隐喻(learning metaphor for knowledge creation)这些前沿的教学理论,我们都在追踪学习。当然,继续学习还包括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创新,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追踪德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参与教育人工智能的研发,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努力把我们的教学做成学习。
(二)把教改落进课堂
我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给本科生上课,很开心,很享受。我不是带着教材去上课,而是去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比如说,我带着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新的培养教学专业能力的实验课程,这在全国属于首创,这套课程对学生教学专业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同时,我们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式,创生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称为“整体学习的六步教学法”。这种“整体学习的六步教学法”包括合作规划、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课堂自主教学、学习为本评估、自主巩固学习六个步骤,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混合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教学视为研究
我给学生上课,其实就是带着他们一起做研究。通过做研究,我把课堂变成研究型的课堂,真正把研究型学习落到实处,落到课堂上。我从很早开始,就带着学生一起做行动研究。不管是给研究生上课,还是给本科生上课,都是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上课,把他们的课上成研究型的课。我设法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并实现自我发展。实践证明,这种研究型教学是学生期待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把研究化为发展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互惠型院校协作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行。经过20多年的协作开发,我们已经建成了一支国际化的协同教学团队,包括国际专家、中国专家,我们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协同单位的小学教师与学生。
二是让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得到显著发展,也就是说,让小学生、小学教师、大学生、大学教师都得到相应层次的发展。比如说,像我们的合作单位东莞市东城区五小,2006年刚开始和我们合作时,它在全区综合测评中只排到第9位;等到合作结束的2009年,它已跃升到第3名。还比如,和我们合作的学校,其教师队伍发展得特别好,其中就出了广东省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第一个博士生,后来还出了广东省的名校长和名教师培养对象。
这其中更重要的是让大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我们努力为学院的教师提供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带领他们开展科研攻关。现在,我们团队中的80后老师曾文捷,已经成为我校最年轻的文科破格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被评为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成为我们这个团队的青年领军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也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最终的落脚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努力让学生在三种能力上获得发展:一是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二是教学专业知识创造能力,三是教学心智能力。我们的学生毕业之时,其卓越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可能大家能感受到,我一直生活得非常开心。我的学生一直说我生活在理想之中,我的家人经常羡慕我这种状态。确实我感觉到很幸福。我感到幸福的原因在于我整天都在当老师。成就这些卓越学生,是我的幸福所在;看着这些卓越学生毕业后到一所所小学去带好无数孩子,同样是我的幸福所在!
(本文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陈思宇和硕士研究生杨一格整理)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投稿邮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