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来 于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智能科技、智能产业引领和推动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以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人本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打造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要求,这不仅指明了在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要素的四个方面所起到的关键支撑性作用,也为加快新时代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多来,京津冀三地在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加快形成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并以此为载体,准确把握各自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慧港口、智慧农业、现代金融等为支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链、价值链、空间链和企业链的有机统一体,将成为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终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应对当前及未来国际各种挑战的重大战略任务。
京津冀人力资源协同,特别是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京津冀区域,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的人才资源丰厚,天津则在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近年来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提供了有效供给,高技能人才的输出也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智能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先进地区相比,天津固有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在观念和理论上还缺乏全球化的开阔视野和区域战略高度;没能精准把握国际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没有厘清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关系。其二,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到底谁在起主导作用,还缺乏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定位;系统思维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治理,在机制上尚未形成着眼于未来专业设置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政产学研”的社会性互动关系,原有机制的顽固性致使过于陈旧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总是带来人才在理念、知识、技能和方法上不能满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滞后性尴尬。其三,解析顽固的旧有机制弊端,则反映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缺失,即体制的不健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组织系统和组织结构的现代化,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的、着眼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仍然任重道远。其四,如何主动服务,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尽好天津责任,如何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增强要素流动和融合区域分工链接,以及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优化京津冀城市产业空间结构,从而使天津从区域协同发展和服务雄安新区的战略高度,加快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的供给水平,与此同时打造国家一流的职业教育。此外,如何常态化、可持续地提高高技能人才供给的空间效率与质量,如何构建基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如何针对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特征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等等,都是当前学术界和实业界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张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