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利 侯小雨 辛夏夏
摘要:在探究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理论及政策依据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与区域人口数量、区域经济现状的匹配情况,发现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难以满足民众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解决这一问题,需优化外部条件、明确具体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1-0013-05
区域职业学校布局(School Layout)也称区域职业教育空间布局,指各类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依据政府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兴办的职业院校的地理分布状况。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社会、政治、文化、自然及人口等情况下,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职业学校建设的地理位置,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社会活动[1]。一体化布局是区域职业学校布局方式之一,也是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普通学校布局不同,职业学校布局除需要考虑人口、地理等自然因素外,还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战略之一,必将带来三地产业转移、资源流动、经济重构和社会进步。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应有之义,必须全力推进。
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理论及政策依据
基于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选址工作。世界银行高级执行专家塞尼克认为,学校布局标准是指导投资规划的基础,没有布局标准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或者阻碍学生入学[2]。美国国际教育设施规划委员会(Council of Educational Facility Planners International,CEFPI)规定,高中校址距离居民区的距离应控制在60分钟(驾车)以内[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园选址方面强调与区域产业发展融为一体,使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资源能够与企业人文资源、科学技术资源、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4]。过去,日本专门学校的校址多选在都、道、府、县官厅驻地,表现为非均衡状态。近年来,为解决现代都市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本通过建立新校、增设分校和迁校等措施,实施了“职业学校地方分散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多限于某单一行政区域内部。李小娃认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分布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省域布局结构不够平衡,“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差异更大”[5]。李丽等人的研究表明,“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结构与人口、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布局结构与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高等职业院校“空间分布差异巨大”[6]。周红莉等人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呈现出不尽合理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政府顶层设计不力、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与支持力度不够”[7]。
职业教育承载着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重任,依据区域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布局,是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基础。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使“院校布局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2016年国务院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可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区域产业转移、资源流动、经济重构和社会进步等现实,分析三地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人口等指标的匹配情况,实现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的一体化,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的现状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
以京津冀(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行政区域为研究区域。北京市为我国首都和中央直辖市,共有16个市辖区。天津市为中央直辖市,也有16个市辖区。河北省现辖石家庄、唐山、沧州、保定、秦皇岛、廊坊、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衡水11个地级市(设区市)。基于高等职业院校以省、市(设区市)两级政府(兴办)管理为主的属性,本研究将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区域确定为省(直辖市)域。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将高等职业院校限定为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本科院校开设的大专(高职)部等未纳入本研究范围。研究数据源于《中国教育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研究方法
基于区域人口数量的布局分析:以人口密度(P)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S)作为比较项目,设定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PS)一词,用以表达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人口密度的相适应程度。人口密度(P)为京津冀三地对应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区域面积之比;高等职业院校密度(S)为京津冀三地对应行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与区域面積之比;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PS)为京津冀三地对应行政区域人口密度指标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之差;无量纲处理方法为某项目具体数值除以此项目平均数。
基于区域经济状况的布局分析:以人均GRP(PG)与千万人均高等职业院校数量(SP)作为比较项目,设定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匹配度(ES)一词,用以表达京津冀三地对应行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的相适应程度。人均GRP(PG)数据来源于京津冀三地政府(包括省级、地市级)发布的统计公告,千万人均高等职业院校数量(SP)为京津冀三地对应行政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与千万人口数之比;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匹配度(ES)为京津冀三地对应行政区域人均GRP指标与千万人均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指标无量纲处理后的数值之差。
高等职业院校的综合匹配指数:设定基于区域人口经济的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匹配指数(PE)一词,用于表达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区域人口、经济状况的综合匹配程度,京津冀三地基于区域人口经济的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匹配指数(PE)为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PS)、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匹配度(ES)之和。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基于区域人口数量的分析
计算获取的京津冀区域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如下页表1所示。京津冀三地的人口密度(P)情况:北京市最大,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小。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院校密度(S)情况:天津市最大,北京市次之,河北省最小。京津冀三地区域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PS)情况:天津市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为负向匹配,且匹配度绝对值较大,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河北省和北京市均为正向匹配,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少。
2.基于区域经济状况的分析
京津冀三地人均GRP分别为10.58万元、10.69万元、4.04万元,天津市人均GRP数额最大,北京市次之,河北省最小。京津冀三地千万人均高等职业院校数量(SP)情况:天津市数量最大,北京市次之,河北省最小。京津冀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分别为0.28、-0.09、-0.19,北京市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为正向匹配,且匹配度绝对值较大,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偏少;天津市呈负向匹配,但匹配度绝对值较小,说明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河北省呈负向匹配,且匹配度绝对值高于天津,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
3.基于人口经济的综合分析
计算获取的基于区域人口经济的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匹配指数如表1所示。京津冀三地基于区域人口经济的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匹配指数分别为0.44、-0.40、-0.04。北京市区域人口经济状况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处于正向匹配状态,且匹配指数绝对值较大,说明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偏少;天津市处于负向匹配状态且匹配指数绝对值较大,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河北省虽为负向匹配,但综合匹配指数绝对值较小,说明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三、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的失衡表现
(一)基于地理位置
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和天津市千万人均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分别为11.52所、16.16所,而河北省仅7.95所,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的69.01%、49.20%。具体到河北省内各设区市,河北省统计资料显示,石家庄市拥有高等职业院校24所,占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40.68%。其次是保定市和沧州市,均有6所高等职业院校,各占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10.17%,与石家庄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而衡水市仅有1所高等职业院校,只占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1.69%,仅为石家庄市的4.17%。由此可见,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在省(直辖市)域之间存在地域分布失衡问题,在河北省内部也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
(二)基于人口密度
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市人口密度最大,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小。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密度最大,北京市次之,河北省最小。京津冀三地区域人口密度与高等职业院校密度匹配度不同,说明在京津冀区域基于人口密度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存在失衡现象。
(三)基于经济状况
职业学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职业学校布局不仅要适应区域人口的职业教育需求,更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特色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本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呈正向匹配,天津市和河北省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均为负向匹配,说明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天津市和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北京市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匹配度的绝对值最大,说明该市经济发展优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天津市和河北省两地经济发展落后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可见,基于经济状况的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也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
(四)基于招生规模
京津冀区域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9所,校均在校生为2 510.35人。以在校生数量评判,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校均在校生最多,河北省次之,天津市最少。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校均在校生仅为北京市、河北省的44.41%、52.98%。在优质学校布局方面,京津冀三地各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所,北京市、天津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占本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总量的16.00%,河北省仅占本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总量的6.78%。京津冀三地分别有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两所、三所、四所,分别占本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总量的8.00%、12.00%、6.78%。可见,无论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还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京津冀三地均存在布局失衡问题。
(五)基于办学主体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需要统一的领导机构,否则极易引发地方保护主义,造成职业院校布局以满足本行政区域需求为主,难以形成全局观念和统筹机制。北京市拥有25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多元。其中,10所由相关委办局或总公司举办,教育行政部门所属4所,区县政府所属3所,另外9所为民办院校[8]。疏解北京市人口承载压力,亟需建立市域职业教育发展统筹系统和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協调系统,立足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组织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外迁。天津市和河北省也存在多个办学主体,承接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转移,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发展统筹系统和区域协调系统。
四、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的条件
第一,加快京津冀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亟需通过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一体化布局。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议依托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城镇体系规划及产业功能布局,构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区域交通网络,便于三地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跨区域招生,学生实现自主择校。同时,也为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等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
第二,加快疏解北京市城區人口存量。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和城区人口存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目前,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较少,与区域人口和区域经济的匹配度较差。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将逐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可保证北京市能够充分利用津冀两地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满足民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合理布局。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失衡,与三地产业结构状况具有直接关系,理应与区域产业布局融为一体。目前,京津冀已签署若干府际协议,展现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产业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的雏形。如京津签订的《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京冀签订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津冀签订的《共同打造(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等,应积极推进其落实进程。
(二)明确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大城市发展高端职业教育。北京市做为特大城市,应积极引导不符合首都产业和就业需求的高等职业院校疏解到天津市或河北省。对保留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应促其升级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其办学层次。天津市和河北省应选择适合城市(城区),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承接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外迁,以此推动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
第二,建设一批重点高等职业院校。从整体区域看,目前京津冀重点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按人口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布局均存在不均衡问题。推进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应突破三地行政区划的限制,合理布局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以重点带一般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通过推进重点高等职业院校的合理布局,带动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三,撤销或合并规模较小的院校。遵循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不应仅体现在数量方面,也应具体关注每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目前,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呈现出不平衡现象,需将那些办学条件差、办学规模小的高等职业院校直接合并到重点或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以此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发展。推进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应积极利用河北省土地价格较低、城市发展空间较大、人口资源相对丰富等优势,在加快已有石家庄、衡水、邢台职教园区建设基础上,着手谋划环京津冀区域职教园区建设工作。京津两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引导本地高等职业院校以整体搬迁、建立分校等形式融入职业教育园区,到河北省拓业务求发展。
(三)加强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的组织领导
第一,建立组织系统。基于京津冀之间存在的合作竞争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动必将会受到一定的行政阻力,形成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应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协调机构推进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基于京津冀三地人口分布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总体规划,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系项政策“落地”。
第二,建立政策系统。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三地协同发展力度日益加大。但有关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文件仍然较少。建议建立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地方政府层面的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政策系统,为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一体化布局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建立调节系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推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推进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应充分发挥市场决定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京津冀所有高等职业院校能够结合区域人口需求、经济发展要求调整办学规模、优化办学行为。
第四,建立推进系统。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需做到动态评价、及时调整,建议京津冀三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做好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现状、区域人口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工作,做好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的顶层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形成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布局的推进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新生,张栋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职教资源开发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4):43-45.
[2]Serge Theunynck. School Constr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 Do We Know?[EB/OL].(2002-04-08).http:// www.worldbank.org/educeation/pdf/EFAease_Construction.pdf.
[3]McDonald N C.School Siting: Contested Visions of the Community Schoo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0, 76(2): 184-198.
[4]郭康.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兼论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J].高教探索,2016(6):25-29.
[5]李小娃.高职院校区域布局结构的实证分析及优化策略——基于“2015 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3):85-91.
[6]李丽,周红莉,陈小娟,等.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职院校布局结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6(5):51-55.
[7]周红莉,陈小娟.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79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2-35.
[8]杨振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14(8):100-101.
(责任编辑:张学英)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grated layout theory and poli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erious imbalances in the layou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which has fail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optimize external conditions, clarify specific measures,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promote integrated layou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Key words: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tegrated layout